唐宋時期的《通典》和《文學通考》是兩部重要的嶺南民族史著作。杜佑從唐玄宗時期到憲宗六朝時期的長期從政經歷和履歷非常豐富,這是其《通典》全面、綜合的基礎。《通典》記述了歷代的法律法規,以唐代為最完整詳盡,數據的可靠性毋庸置疑。通典邊防典“南蠻”下,可視為唐代嶺南少數民族通史。其特點是內容全面、古今貫通、論述豐富、脈絡清晰、自述珍貴、民族觀和民族史觀進步。這是我們理解《通典邊防典》“南蠻”下嶺南部分的壹個很好的視角。《通典邊防四·南滿夏》卷188,序言主要講嶺南的地理和行政區劃,後面是《嶺南滿遼》的敘述,重點講民族關系史,特別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時間到了農歷新年。《通典》卷184《州縣十四》講述了嶺南風俗“五嶺以南,民雜愚,富貴為雄。珠崖四面環海,特別難伺候,為漢家所棄。總的來說,南方遠,民強膽弱,富民合流,役貧弱,擄掠不忌諱,古今皆是如此。其性輕而猛,易入迷。”且自註“父子不離職,父窮而子有質。”其富人們將銅鑄為鼓,最初成型,掛在宮廷中買酒以招徠同類。敵人多,要互相攻擊,就鳴此鼓,來者如雲。有鼓者老,眾口壹詞。過去,韋陀在漢朝,自稱是蠻族長者的丈夫和大臣,所以黑話人都稱他為老人。也叫老雲。“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勾勒出嶺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地域變遷。這本書把嶺南描述成壹個整體的民族地區,是很有遠見的。
?書中記載的嶺南少數民族及相關地區的社會歷史,少數民族與中原的關系,都是把嶺南作為壹個民族、軍事、地理的敘事單位,把嶺南作為壹個整體來討論。時至今日,學術界反思和推進嶺南研究仍有重要意義。《文獻通考》,宋末元初馬端著。他的父親馬廷鑾是宋理宗的歷史學家,如校勘歷史博物館、編輯國史館、審查檔案館等。宋度宗簽署了樞密院和知道樞密院,直到他是正確的總理和唐朝特使。這給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在序言中認為歷史要繼承和發展,認為“認識因緣的方式仍是方式”,“自身的本質”。文獻通考實際上貫徹了馬端臨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文獻總考共分二十四科,每科前面有序,下面有副標題。內容按時間順序敘述,旁白中有時有判斷,稱之為“奉獻”。作者對宋代北方民族的發展缺乏了解,所以作品多以南方民族的記載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