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李寨——李寨的李文化

李寨——李寨的李文化

黎族是海南島的壹個原始民族,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和獨特的原生態文化。然而,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傳承的壓力,許多有價值的技藝和文化形式瀕臨失傳。保護燦爛的原生態黎族文化刻不容緩。紋身圖案和紋理中所包含的含義顯示了黎族原始的藝術思維和審美。女性展示在身上的線條,都有內心的祈禱。通過這些圖式,古老的民族用星羅棋布的藝術構圖在皮膚上刺下了壹代又壹代人對生活理想的心理期待和追求,用圖式的審美因素鼓勵本國人民勇敢生活,用樂觀的理想迎接現實生活的挑戰。同時,黎族深厚的審美觀還表現在圖式中紋素的對稱美和線點相互配合所體現的節奏美。黎族有五種方言,不同方言的文身圖案不同。其中潤方言、美孚方言、哈爾濱方言的文身圖案比較復雜,齊方言的文身圖案比較簡單,塞方言的文身圖案已經消失。以潤方言的格局形式為例,從耳朵連接臉頰的地方開始,臉部由幾條三角曲線連接。有三條線,從左到右有相移,通過頸、顴、頦、胸連成壹個整體,圓角、直角、橫線、直線、斜線、曲線並用。圓形以兩顴為中心,頸部直繞嘴唇。

延續千年的文身是黎族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是黎族歷史上最壯觀的源頭。

生態文化現象;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黎族的文身會徹底消失。我們特意驅車前往五指山海南民族博物館、樂東黎族自治縣千家鎮和昌江黎族自治縣尋找龍被。

現在壹些50歲以上的民間女子會織龍被,圖案清新。但更多的是簡單的條紋。我們買了幾床龍被,其中壹床花花綠綠的。龍被是黎族的壹種織錦。是黎族紡、織、染、繡四大工藝流程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術最高的織錦工藝品。也是黎族向封建王朝進貢的珍品之壹。

龍被有五種,分別是:單龍被、雙龍被、三龍被、四龍被、五龍被。其中,

三胞胎最常見,五胞胎和單身最少。顏色大多是深藍色、黑色或紅色。龍被用的面料有三種:棉、木棉、麻。龍被不是人們平時用來禦寒的被子;是傳統民俗活動中需要的特殊工藝品。龍被的圖案和顏色不壹樣,用途也不壹樣。紅色多用於紅色的東西,黑色多用於白色的東西。婚禮、孩子生日、蓋房擡梁等紅色事件。白色的東西,如“鬼”(壹種儀式),棺材覆蓋,葬禮等。龍被的編織方式主要有兩種:壹種是用腰織機,壹種是腳踏織機。它的特點是先把布織好,然後在布上隨意繡上圖案。龍被最難的是刺繡圖案。由於花樣繁多,色彩豐富,龍被的範圍極其廣泛。有動物圖案、植物圖案、自然圖案、信仰和宗教道具圖案等。壹條龍被是壹件比較完整的工藝品,無論是顏色還是圖案,都帶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由於黎族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除了依靠豐富的物質文化,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是歌舞、口頭文學和竹木雕刻。這些藝術形式往往失去了它們的原始狀態。龍被圖案已經成為黎族在原生態文化中可能長期保持的文化傳統,並逐漸構成黎族自身的文化積澱。因為黎族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生活的向往壹般都集中在龍被的圖案上,讓後人了解其中所反映的黎族人的民族性格。龍被圖案形象生動、構圖嚴謹、色彩鮮艷,是黎族民間藝人根據歷史和民俗對現實和虛幻世界進行圖案化的藝術結晶。如果把多條龍協調起來,形成壹幅龍被景觀,那麽龍被就是黎族的史詩,是黎族世界觀的體現,是黎族的紀念性藝術。海南黎族文身最早的記載是《南方山海經》。文中說,漢武帝元瓜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置的、渤二郡,有“摸面繪鱗”的習俗,指的是當時海南島黎族的先民。引自金《交廣春秋》的《水經註》中提到當時海南黎族“披發雕身”,宋代趙在《諸番誌》中提到“婦婦為腮”。到了明清時期,關於黎族人文身的記載越來越詳細,壹些文獻中還繪有文身圖像。

郭沫若生前來海南時,對這壹習俗頗有感觸:“花門梨面有傳言,我今天才在保亭見到。黎族積累了很多習慣,女人充滿驚喜。古雲道雖有民俗,但我認為是奴隸徽的遺留。還好嫂子解放了,蘇煙也不再是那樣了。”有學者評論說,黎族婦女的文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人體上的歷史。紋身是黎族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目前,黎族在身體和面部紋身的傳統逐漸淡化,這壹習俗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被根除。目前,這種習俗的遺產只能在偏遠的李寨的中老年婦女中看到。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年輕女性幾乎不再紋身,手藝也失傳了,只能在歷史中回憶。2005年底,李紋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海南省政府正在向國家文化部門申請將黎族紋身文化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黎族文身的成因,民間眾說紛紜。在黎族人中有壹個故事。古時候洪水泛濫,老先和兄妹合發躲在南瓜裏,漂流到海南島。兩兄妹在島上尋人,卻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後代,姐姐在臉上紋了個紋身,讓哥哥認不出對方,於是成了情侶。這個故事很像黎族的創世紀的唱法。壹般說,李氏家族的紋身習俗自古就有,因為他們把紋身視為國家象征。如果壹個女人不繡臉不紋身,她死後她的祖先不會認出她來。明代顧琨寫的《海拓錄》,“如果她的祖先不承認她是後代,她就永遠是野鬼。”

因此,“李門和女人壹歲時就在身上紋身”。女人只要長到十壹二歲到十四五歲,就必須根據祖先留下的特殊標誌接受紋身。黎族人稱之為“開面”。雖然在皮膚上紋身對很多人來說是壹件痛苦的事情,但是方言紋身在黎族的傳統中是神聖而純粹的。選擇吉日還是有壹些禁忌的,壹般是秋天,選擇日期,比如龍日、豬日、牛日,但是不能在蟲日紋身,會被蟲咬。

紋身壹般由女孩家的村長女人來進行。女主在姑娘的房間裏,將雞毛或燈芯草浸在用幹草藥和炭灰制成的藍黑色水中,在姑娘的臉上、脖子上、身上、四肢上畫出代表黎族圖案符號的圖畫。之後,主女根據圖紙用竹刺或藤莖制成的針刺紋身...當紋身水滲透到女孩的皮膚裏,紋出來的紋身會終身保留。文身後,主女還會用桂圓葉煮的水擦洗姑娘的身體,防止文身感染。不僅是人物造型和譜法,李的不同支系也有不同的文身方法。黎族分為五個方言系統,即潤方言、美孚方言、哈爾濱方言、齊方言和賽方言。其中塞方言的文身已經消失。各民族都按祖先圖案紋身,圖案互不相同,不得以此為借口亂紋。它已經成為黎族不同氏族和部落的象征。黎族男青年可以通過看女性的文身圖案來知道自己是否屬於某個祖先。例如,在美孚裏,婦女使用幾何方形圖案、彈簧圖案或谷物圖案,而在李潤,圖案是由葉子圖案或方形制成的。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動物之壹。黎族的文身往往以青蛙為主要圖案。黎族的紋身圖案有自己的象征意義,如紋在臉頰上的幾何線條和噴泉,紋在上嘴唇上的吉祥圖案,紋在下嘴唇上的多福圖案,紋在手臂上的財富圖案,紋在手腕上的雙行圖案,紋在身上的田圖案。腿上紋的雙線和月桂葉叫“保護”之類的。這些圖案和名字都承載著黎族人民的美好願望。

紋身是黎族歷史上最引人註目的文化現象。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黎族的文身會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