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為什麽說《致王倫》這首詩壹開始就犯了大忌?

為什麽說《致王倫》這首詩壹開始就犯了大忌?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詩人輩出,作品浩如煙海。如果說唐代最著名的詩人是誰,妳壹定會脫口而出李白。那麽,唐代詩人中,哪壹位最有特色呢?當然是李白。他的存在似乎是為了打破詩歌的規律。寫格律詩往往是違法的,而寫民謠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沒人依靠,筆法很多。它似乎壹直在說:“我們不壹樣”。

比如李白的七言絕句《致王倫》,開頭就犯了大忌。自古以來,文人寫詩都非常忌諱在詩中直呼其名,認為其無味。但是,李白還是把自己的名字寫進了詩裏。但在李白筆下,直呼其名,使詩顯得真實、親切灑脫,飽含深情。所以流傳了1000多年,成為千古佳作。不得不佩服壹句話,不愧為“詩仙”。讓我們壹起來欣賞李白的《致王倫》:

李白坐在船上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邊傳來送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很深,也沒有王倫送走我的愛那麽深。

首先,詩的前兩句“李白正要乘船,忽聽岸上歌聲”,意思是:我正要乘船出發,忽聽岸上歌聲。很明顯,這兩首詩描寫的是送別場景,主角壹個是李白,壹個是他在涇縣的好友王倫。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李白從秋浦到涇縣(今安徽省)桃花潭時,與王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叩歌”是唐代流行的壹種民間歌舞形式,即邊唱邊用腳打拍子,邊走邊唱。從這裏的“忽聞”二字可以看出,王倫的到來是出乎意料的。也就是說,人未到之前,歌聲先來了,所以李白知道王倫是來送別的。這裏歡快的送別畫面,無疑不同於其他充滿悲傷的送別詩。反映出李白和王倫都是不拘小節、快樂自由的人,這也可以說是不同的。

那麽,我們再來看詩的最後兩句“桃花潭深於千尺,不及王倫深”,意思是這裏的桃花潭深於千尺,卻不及王倫深來送別我!這兩首詩受到歷代詩評家的好評。沈德潛在《唐詩別集》中說:“如果把王倫的愛情比作潭水千尺,那就是壹種普通的語言。精彩的壹幕只是在壹個過渡。”的確,這裏的“小於”二字,讓人耐人尋味,忍不住有了想法。水有多深才能配得上王倫的情?

這種比喻手法的運用無形中使真摯純潔的感情具體化,增加了詩歌的親密感。通俗易懂,清新活潑,充滿民謠氣息,再加上深情,無疑是這首詩流傳1000多年的原因。宋代楊企賢在《李太白文集註》中介紹:至宋代時,王倫後人仍珍藏這首贈答詩,可見這首詩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