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套準印刷是壹項復雜且高度精確的技術。比如要印紅黑,先拿個盤子,在適當的地方準確地刻上需要印黑的字;另外,拿壹個大小完全壹樣的盤子,在適當的地方準確地刻上需要用紅色打印的字。每壹版都不是全文。印刷時,先在印版上印壹種顏色;然後把這張紙蓋在另壹個印版上,使版框完全準確地相互匹配,再印另壹種顏色,壹張雙色套準印就完成了。如果印刷的時候不小心,兩個版材不匹配,或者雕刻的時候兩個版材上的字位置不準確,那麽印刷出來之後,雙色字就會不均勻,不可讀。如果要設置多種顏色,可以這樣做,但是設置的顏色越多,打印起來就越麻煩,需要極其熟練的技術。這種各種顏色套印的書,如果印在白紙上,真的是鮮艷漂亮!這種套印方法最遲在14世紀的元朝發明。元代中興路(今湖北江陵)刻本《金剛經註》在朱墨套印,是現存最早的套印本。然而,直到16世紀末的明朝,這種方法才開始廣泛流行。
這種配色技術與版畫技術相結合,產生了絢麗的配色版畫。
。明末原十竹畫和筆記就是很好的例子。壹個印花呈現出各種顏色,明暗,陰陽到背面,都細致入微。有些古代版畫真是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