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明君治理國家的政策是減少工商業者和閑散人員的數量和地位卑微,避免減少從事農耕的人數,轉向骯臟的工商業。
當今社會,很流行賄賂君主的親近臣子,用錢買官銜;官爵是可以買的,所以工商業者的地位沒有那麽低。投機取巧獲得的財富有市場用途,商人不可或缺。
那些財富超過農民收入數倍的人,那些獲得了比務農者更高貴的地位的人,會讓正直的人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多的人在商業上追求高收入。
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了人民對君主治國方略的期望後,韓非提出了明君治國的目標:“使從事商業、工業、糧食的人少壹些,名聲低壹些,追求最後的任務興趣不大”,也就是說,使從事農戰的人占大多數,地位受到尊重。因為文明農耕,節約了足夠的農業生產勞動力,節約了社會財富和資源的源泉,國家才能富強。
然而,今天的現實與目標相去甚遠。“此生請往之誌”,行賄受賄已成為社會流行趨勢。因為錢可以用來買官,用處大,有市場,所以工商業者的地位不低,從事商業的人數也沒有減少。
這與君主的統治目標背道而馳。君主的統治是增加莊稼漢的數量,保證他們的地位。在現實中,通過賄賂金錢來購買官方頭銜是可能的。商人可以通過花錢來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可以規避軍事行動的生命風險。自然很受人們歡迎。
這樣,原本只有耕田人才能獲得的財富和榮耀,就可以通過商業活動輕松獲得。誰願意孜孜不倦,冒著風險去戰鬥?
這樣造成的嚴重後果是:“耿介男人少,物價高的人多”,正直的莊稼漢越來越少,商人越來越多,觸及了農耕文明的底層基礎。種地當兵的人少了,從事工商業的人多了,社會財富和資源的來源難以保證,國防和軍事的基礎也喪失了。
韓非認為商人的危害對封建君主影響很大。壹旦商人流行起來,通過權錢交易進入國家行政體系,就會對中央集權、國家至上的思想構成嚴重的挑戰和沖擊。因此,重農抑商成為中國幾千年來的政策主導,從未動搖和改變。
從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角度回望,在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狀態下,重農抑商是對作為關鍵生產力的人的保護,是壹種有利的政策選擇;但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通過重農抑商來壓制另壹種生產要素資本,未必是提高生產文明的最佳選擇。
當然,這是事物互補的兩個方面。穩定內斂的農耕文明,讓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壹從未中斷的文明。重農抑商的戰略選擇,也使中國在進入近代工業革命後,在世界上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