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醫怎麽區分濕、寒、熱?

中醫怎麽區分濕、寒、熱?

第八集:從病因分析:無論是寒濕還是濕熱,都可以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個方面。內源性濕病中,寒濕病多因臟腑陽虛所致,寒濕為內源性;濕熱病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濕邪內生、郁結化熱所致,或由濕熱之邪同時產生所致。其致病方式:在自然界中,地面上的水分在熱空氣的作用下變成水蒸氣,上升到空中,聚集成雲。所以濕熱之氣的運動路徑是自下而上,濕熱之氣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由於濕熱之氣上升的特點,濕熱之邪多從上部和口鼻侵入人體。正所謂“先傷天氣,後傷大氣。”還說潮濕的時候很熱。“這是感受濕熱之邪的方法。相反,寒濕之邪的特點是寒濕都是陰邪。當它們結合在壹起時,濕邪往往會下降,所以寒濕之邪大多從人體的下部侵入人體。意思是“先傷地氣,後傷天氣。“從病機上分析:寒濕病主要是由於正氣中的陽氣受到抑制或不足,陰邪(寒邪)和陰邪(濕邪)* * *主要存在於人體內,病的性質比較簡單,屬於陰證和寒證。另壹方面,濕熱病的致病因素表現為陰陽(濕熱)* * *,相互交織,錯綜復雜。因為熱的陽屬性比濕熱的陰屬性更突出,所以濕熱病的整體致病性屬於陽證和熱證。從正氣方面來說,濕熱在正氣方面可能有陽氣和津液的損害,但由於濕病本身的特點,陽氣仍然是主要的損害。在病位上,濕熱病的病位會比寒濕病的病位更廣,因為“熱蒸則濕運,寒郁則濕凝”,濕受寒邪影響,所以病位集中;濕是由熱引起的,而蒸是由濕和強活動引起的,所以病位廣泛。這就使得濕熱疾病的治療比寒濕疾病的治療更加復雜和困難。在臨床表現上,寒濕病主要是壹般濕病的表現和寒象,比較容易識別,而濕熱除了濕病之外,還有壹些濕熱邪氣糾纏引起的復雜表現。從治療上來說,寒濕病以溫燥為主。因為濕冷的性質相同,所以更容易同時去除它們,也更容易調理楊琪。濕熱病主要是清熱祛濕,用寒涼藥清熱,用溫燥藥祛濕。兩種性質相反的藥物壹起應用更復雜,更難調理正氣。第九集: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自然的壹切因素都與人類息息相關。大自然對人類最大的影響就是水、土、天氣的變化。水是生命之源,所有的生物,無論低等還是高等,都離不開水。中醫對水的認識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對濕的性質、來源、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規律、預防措施等都有詳細完整的記載。之後歷代醫家不斷研究,加深了對濕的認識,改進了治療濕的方法。中醫藥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治病防病的醫學體系,是人類健康最有力的支柱。日本人對水的論述,最早見於日本名醫吉壹南亞的《氣血水論》。他的年齡相當於中國的清朝。他提出了所有疾病都是由氣體中毒、血液中毒和水中毒引起的觀點。水毒性的定義是:正常情況下停留或積聚在組織器官內的水,即非生理體液。他的觀點類似於中醫對濕的看法。根據中醫專家的最新觀點,人類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水,而治療任何疾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調節人體內的水分,使人體內的水分保持在最適量、最暢通的狀態。現在所有的疾病,無論是普通感冒還是復雜的內臟疾病,西醫認為必須終身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是西醫視為不治之癥的癌癥,都可以用中醫治愈(西醫治療過的病人會影響療效)。自然界空氣中正常的濕度是濕氣,中醫不叫“濕邪”,只有異常高的濕度才叫“濕邪”。生理狀態下存在於人體內的水是津液,即體液。中醫不把津液稱為“濕氣”,而是把津液代謝紊亂形成的病理產物稱為“內生濕邪”。津液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總稱,廣泛存在於臟腑、體、竅等器官的組織和細胞中,以及組織和細胞之間。體液在人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滋潤和滋養全身的細胞和組織;2.形而上學的血液;3.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比如體溫;4.承載全身之氣,承載養份;5.排泄代謝產物,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第十集:津液的產生、運輸和排泄是壹項復雜的生理活動,涉及許多臟腑。津液的產生主要來源於飲食,由脾胃、小腸、大腸對飲食中的營養物質和水分進行消化吸收而產生。津液的運輸主要依靠脾、肺、肝、腎、三焦等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任何壹個臟腑功能失調,都可能導致“內生濕邪”的產生。脾臟是體液代謝的中心。肺是水神之源,肺氣的盛衰將津液分布到體表、腎、膀胱和全身。腎臟在體液的運輸中起著主導作用。在腎的氣化作用下,津液中的清濁蒸騰通過三焦運至肺,渾濁的轉化為尿液,註入膀胱排出體外。肝主氣的釋放,使三焦得以順利調節,氣的運動導致津液的運動,從而促進津液的順利運化。三交是體液在體內流動和分布的空間。津液的排泄也有賴於脾、肺、肝、腎、三焦等臟腑的綜合工作,通過汗、氣、尿、便等途徑排泄。它們也是治濕時祛濕的主要方法。第十壹集:治濕,首先要了解水的特性。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種形態:液態、氣態和固態,而導致水變成不同形態的主要因素就是溫度!溫度很低的時候,水變成固態的冰,冰受熱就會融化成水;如果溫度繼續升高,就會蒸發,變成水蒸氣;如果加熱到沸點,水就會沸騰,所有的東西都會變成蒸汽。流動的空氣會加速水分的蒸發,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風勝濕”。有生物和非生物會影響水的形態。水在自然界要正常運動,從液態到氣態或固態,與自然界所有生物或非生物混合,使自然界充滿生機。但是,自然界有邪靈。當異常的溫度、輻射或磁場幹擾水時,就會發生災害,如風暴、暴雨、洪水、幹旱、地震、海嘯、龍卷風、沙塵暴、冰暴等自然“疾病”。人體內存在的水也有類似自然界的變化。人體吸收的水分與人體內的營養精華混合成為體液。正常的體液在人體內處於不斷流動的液態,在體溫的影響下,壹部分變成氣態體液,流動的體液和氣態體液維持著細胞和組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界不同的是,生命體有正常的相對穩定的溫度,所以水中沒有固體冰,但仍有固體或類似固體的水混合物,即體液和病理產物的混合物。津液和病理產物的混合物就是人體內的濕邪。汗、痰、痰核、硬結、腫瘤、癌癥等。,由濕邪和寒邪或熱邪混合而成,會引起人體的各種疾病,如炎癥、疼痛、麻痹、麻木、內分泌失調、各種急慢性疾病等。人體內異常的水混,中醫稱為濕邪,濕邪有以下致病特點:1。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楊琪。這是因為濕是有形之邪,堵塞任何壹個部位都會影響那裏的氣血運行,使功能不利。如果堵在胸口,會造成呼吸不暢,胸悶;如果堵在脾胃,就會引起消化不良,腹脹,大便不舒服。2.濕濁,表現為重而重的特點。臨床可見全身困倦,四肢乏力,頭重如束,關節沈重伴有關節痛,分泌物、排泄物渾濁。3.濕粘性,以粘滯為特征。比如舌苔黏膩,小便停滯,大便黏膩難受,病情纏綿難愈。4.濕邪趨向下降,易攻陰位。濕是水邪,有向下的慣性。濕易患人體下半身,如水腫、淋證、腹瀉、帶下、潰瘍、下肢靜脈曲張等。第十二集: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方法是“看、聽、問”。濕病的診斷也是從觀察開始的,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面色、身體動態、舌象、皮膚、五官、九竅,其中舌象更為重要。望舌對濕病的診斷有很大的價值,因為舌象是整個人體的縮影,舌的形狀、質、色、苔能直接反映體內物質和水分的儲存、分布和能量變化。舌的大小、寬、厚、長、高、軟、燥,可以代表氣血的盛衰、物質的多少、含水量的高低、內臟的強弱、循環的阻力等等。舌質代表細胞內的物質,舌苔代表細胞間運行的能量。舌苔的存在和厚薄是空間能量和水汽盈虧變化的象征。舌色也可以解釋體內的寒熱。濕病的診斷主要靠舌苔、舌色、舌苔潤。正常的舌應該是淡紅潤澤的,而舌苔應該是薄白均勻的,舌的中部和根部有壹點厚苔。舌象異常包括:黃膩濕苔表明細胞間濕濁,屬濕熱證;苔黃燥,說明細胞燥熱,濕邪已轉燥傷陰,屬津液傷燥燥熱之證;白苔多為表證,白膩苔表示細胞間寒濕,脾胃被寒濕所阻,屬於寒濕表證;皮毛白而幹,說明細胞幹燥,多是濕邪所致,津液運不過來。因寒,燥為寒燥之表證,因熱,燥為燥熱之表證。黑濕苔表明細胞間水濕重,腎陽虛衰屬寒濕證;苔黑而幹,說明胞濁極熱,是實熱傷陰的熱證;沒有苔蘚說明細胞運動不利,缺少水分和細微物質。舌頭又大又軟,說明人體細胞裏水分太多。舌頭的潤澤代表了人體細胞之間的含水量。如果含水量太低,細胞將不會被潤濕。含水量過高會阻礙人體能量的平穩運行。很多傳染病往往被西醫歸結為各種病毒和病菌,而中醫認為是人體內的燥濕所致。若胸膈上出現疾病,如伴有高熱的腦部疾病,多為燥熱所致;如果疾病發生在膈肌以下,如伴有高熱的腸道疾病,多為濕邪所致。無論人體是濕的還是幹的,都會在舌頭上體現出來。濕舌是指水停留在細胞外層空間,無法進入細胞補充細胞內物質;舌燥是指細胞外層空間含水量低,患者常伴有大便幹燥癥狀。第13集:看身材,元代朱丹溪說:“胖子濕,瘦子火盛”,內濕盛者腫胖。肥胖和腫脹多見於內生濕的患者,而外生濕的患者沒有明顯的體質特征,因為瘦人也能感受到外生濕。濕邪在身體不同部位的癥狀是不壹樣的:濕邪註入人體下部時,腳的脛骨腫脹,肌肉軟如泥,無力下垂,萎靡無力。皮膚中的濕邪會引起嚴重的腫脹。濕邪阻滯於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肌肉缺乏營養,導致落枕四肢,活動不利。”壹切痙僵,皆屬濕”。但壹定要註意,濕邪引起的痙攣是強烈的,與肝風引起的角弓內翻、頸項強直是完全不同的。這兩者不能混為壹談。濕引起的痙攣較強,主要表現為頸、手、足僵硬,活動不利,局部麻木,並伴有頭重、苔膩等濕阻。而肝風的內動則表現為關節緊張、肌肉抽搐、震顫等“抖”征,並伴有肝風的其他癥狀。在患者的動態方面,行動屬陽,快則陽氣盛,慢則陽氣不足,濕則陰邪,易阻陽氣,所以濕病患者常出現乏力、懶動、行走困難、不利於體力活動、臥位等癥狀。但由於適當的活動,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使血管暢通。因此,大多數濕病患者在適當活動後,會感到神清氣爽,癥狀減輕。患者雖然感到疲勞,但工作時體力並沒有明顯下降,也沒有運動後氣短乏力的表現。與虛證患者的乏力、氣短不同,要註意區別。第14集:濕阻經絡,易致關節痛,拉伸不暢。在臨床上,痹癥可分為風、寒、濕三種,但都夾雜著濕,可謂“無濕不痹”。濕重痹證的特點是患處疼痛劇烈,不能活動。濕邪也是痿的主要原因。痿弱表現為手腳無力,動作不靈活,不痛不癢。濕邪阻滯在肌肉和經絡中,阻礙了氣血津液對組織的滋養和濕潤,導致痿弱。濕邪通常是面部或身體、四肢水腫,但內濕、外濕、寒濕、濕熱引起的腫脹電位會有所不同。外感濕熱邪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口鼻皮毛,所以頭面部先腫;濕熱為陰中之陽邪,所以腫脹也是先從頭面部開始;內濕多由脾腎功能失調引起,濕為內生,故脹勢起於腹部和下肢;寒濕為陰中之陰邪,所以腫脹從腹部和下肢開始,逐漸蔓延至全身。如果濕熱蘊結於脾經,可以看到眼睛細胞紅腫濕,眼瞼下垂,眼睛睜不開,鼻子紅腫潰爛。如果肝膽三焦濕熱,可以看到耳朵周圍生瘡、出疹,或者耳朵裏經常流黃白膿。如果濕熱聚集在口腔黏膜下,容易引起口腔潰瘍。咽喉紅腫,感覺不適有阻塞者,多為濕痰凝結所致。第15集:濕熱常導致各種皮膚病,如夏季的“痱子”,是人體出汗部位如頭、頸、胸、肩等部位出現針狀或粟粒狀的紅色丘疹或水癤。濕疹也是濕熱浸泡皮膚引起的常見病,可發生在身體各個部位,有發癢的紅栗丘疹,慢性皮膚增厚多年不愈。因為濕邪重濁,容易流入下肢,引起腿部潰爛黃水,有蟲則癢。濕熱引起的皮膚病有壹些* * *相同的表現。患處多水樣或腫脹區,分泌物多呈黃色粘稠狀,病程較長。如果下外陰有瘡,有腫痛的為肝經濕熱,無腫痛的多為水濕下註所致。現代醫學中的許多傳染病,如淋病、梅毒、尖銳濕疣等。中醫辨證多為濕熱證,從濕、熱、解毒論治,療效顯著。濕病患者表現在痰液和唾液中:咳嗽痰多,且白滑易咳出者為痰濕;如反復咳嗽、咳嗽重濁、風寒咳嗽劇烈、痰粘或稠、痰多、晨起或飯後咳嗽過度、喜吃甜膩食物加重、易胸悶、惡心、乏力、便溏、舌淡苔黏膩、脈滑等為寒濕阻肺;若濕熱阻肺,痰量不稠,色白或黃膩,咳聲重濁,壹般不發熱或僅低熱,也有胸悶、脹滿、惡心、腹脹、便溏、口渴、舌苔白膩、脈滑等癥狀。唾液是人體體液的壹部分。濕癥患者的唾液往往會出現異常癥狀。脾陽虛或寒濕凝滯者,常見唾液過多,伴有乏力、畏寒、舌淡、苔白滑。濕熱、實熱多見於唾液少粘者,常伴有口苦、口粘、舌生瘡、舌紅、苔黃膩。如果痰濕混雜,堵塞了津液通道,患者反而會口幹舌燥,唾液粘膩,難以吐出。濕病患者還有異常出汗,濕熱患者容易出汗。由於濕邪阻滯經絡,出汗往往發生在經絡不暢的部位,如上身、頭部、手掌、腳底等。壹般外感疾病都傾向於汗出,熱消退,但如果濕熱患者發熱,雖然汗出,但熱勢並沒有下降多少。因為出汗可以排出壹些濕邪,使氣機通暢,所以濕患者出汗後往往會感到神清氣爽。也有濕熱患者的汗液會粘稠、發黑,甚至出現黃汗。寒濕病、濕熱病患者,濕重於熱,常口渴或口渴,偏好溫熱飲料。濕病患者還可以看到口感甜、口感粘、口感苦或淡、口中有酸味等異常感覺。第十六集:濕病患者常患厭食癥或厭食癥,因為濕邪擾亂脾胃,影響運化功能。有許多明顯的食欲不振,以及厭食油膩、難消化的食物和生食。寒濕病患者往往喜歡吃溫熱辛辣的食物,濕熱病患者則喜歡吃清淡的食物。排便方面:寒濕體質者大便稀,伴有腸鳴音、腹痛、惡寒;大便稀,濕熱之人,不舒服,有臭味,排便後感覺硬硬的;若濕熱湧入大腸,則腹瀉稀如雞蛋湯或黃色食糜,腹瀉急。嚴重者可有膿血,其味腥。大腸濕熱型患者也常見腹痛腹瀉,急性腹瀉,肛門灼熱,大便有異味,腹瀉後腹痛疼痛減輕,伴有體熱,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對於脾腎陽虛,寒濕凝滯者,可見腹痛於拂曉前排出,排出後平安,腰膝酸軟。壹般脾虛濕盛的患者容易出現便溏、腹脹、隱痛等癥狀。濕病患者的排尿常表現為排尿不利,如濕熱灌入膀胱,尿頻、尿急、尿痛短赤,常見石淋或尿路結石。脾腎陽虛、氣虛、積水、水過肌膚者,可見小便清短,面部或下肢水腫。濕病人也有睡眠異常的情況。失眠多見於濕熱病患者,他們夜間不安,易驚醒。但在白天,由於衛氣受到濕邪的束縛,無法到達外面,所以他們會感到困倦和抑郁。單純濕證或寒濕證患者嗜睡,易睡或嗜睡,伴有頭暈、精神不振、體沈、悶。脾胃氣虛者,飯後也困倦易眠,伴有少食、少食、乏力、體虛。濕癥女性可見白帶異常。脾虛濕盛者,通常色白或淡黃,黏稠無味,並伴有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濕熱病患者通常白帶量多,黃綠色膿,或帶血,或白帶渾濁如泔水,有腥臭味,陰道瘙癢,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膩濁。第十七集:濕病的治療──由於濕病最為復雜,歷代醫家都特別重視濕病治療的研究。祛邪扶正是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也是治療濕病的根本原則。所以濕病的治療也是由祛邪治療和調理氣機臟腑功能治療兩部分組成的。首先是祛邪的治療方法:濕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濕邪,其次是其他致病因素,如風邪、寒邪、熱邪、暑邪、燥邪,以及消食化滯、痰飲、血瘀等病理產物。壹般來說,濕病的治療方法是:輕者宜幹宜濕;濕重者要方便;濕在外肌面應微汗;五臟六腑之濕,宜泄;凡風藥皆可勝濕;小便會導致潮濕;通大便可以驅濕;吐口水會濕;燥濕合熱,苦寒藥燥;燥濕散寒用辛熱藥;濕於上焦,香而濕;濕中焦宜苦、溫、燥;濕焦中下部應輕而透濕;大腸中的濕氣可以通過攻下來消除;脾虛濕盛,可用風藥克服。不要過多服用輕滲透性藥物,以防正氣再次衰竭。具體的治療方法是:發汗祛濕——通過適當的溶液發汗,消除人體肌肉表面的濕氣。此法適用於風濕、寒濕、濕熱困於肌表,癥見惡寒或發熱、頭痛、乏力、口渴、舌淡白膩、脈緩或濕的患者。藥物可以是防風、藿香、羌活、香薷、蒼術、生姜、前胡、麻黃、桂枝。其中廣藿香解表濕,中和;羌活有較好的鎮痛作用;前者絡腮胡濕,宣肺止咳;麻黃桂枝只用於寒濕表證。常用方劑如羌活史聖湯、麻黃加術湯、藿樸夏玲湯、麻杏益肝湯等。在使用發汗法時,要註意:濕證發汗只能是微汗,不能太多。因為濕粘不容易快去,只能慢慢出汗解決。出汗太多可能會燥熱,燥熱傷陰。芳構化濕法——用芳香的祛濕藥物,促進人體上部的濕邪。可用於治療濕邪阻滯上焦、中焦,癥見頭重身痛、胸悶脹滿、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體熱少明、舌苔白膩、脈細數等。主藥為飛機草、廣藿香、紫蘇葉、豆蔻、郁金、石菖蒲等。其中佩蘭的托舉頭重最好,堪稱“醒草”;藿香葉除芳香燥濕外,還能解表和中;豆蔻是緩解上中焦濕睡的佳品;郁金、石菖蒲具有燥濕芳香開竅之功,適用於濁濕痹阻心包之證,對神疲乏力、頭暈目眩有較好療效。這些藥物都有壹定的健脾作用,少量服用對脾胃濕熱引起的厭食、惡心有較好的療效。常用方劑如藿香正氣散、菖蒲玉瑾湯等。需要註意的是:濕熱痰阻神誌的患者,應忌用藿香、豆蔻、飛機草等芳香祛濕藥,以防芳香藥物上沖加重病情,宜用芳香郁金、石菖蒲開竅。這種藥性溫燥,註意不要過量,以防熱傷陰。註意用清熱類藥物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