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漢語各年齡組的稱謂及背景

古代漢語各年齡組的稱謂及背景

古代年齡組的稱謂及其背景。

1,池子:壹個新生的嬰兒。

孔對說,“壹個孩子生下來就是紅色的,所以有人說他是個孩子。孩子生下來就是紅色的,所以叫裸兒。)

2.嬰兒:又稱“嬰兒保護”、“強力保護”、“嬰兒”。

本義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腰帶。如《後漢書·玉環傳》:“幼君之時,愈護之。”意思是他當國王的時候還是個嬰兒,後來指的是壹歲以下的嬰兒。

3.孩子:指兩三歲的孩子。

孟子盡心:“子之子也。”趙琪註:“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在兩三歲之間,當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孩子在笑,所以我可以擁抱他。”也叫“嬰兒抱抱”。意思是兩三歲的孩子,還在繈褓中就能讓他笑,抱抱。

4.硶硰:指七八歲的孩子。

《漢詩列傳》:“男八月生牙,八歲露牙;女人七月生牙,七歲露齒。”意思是男孩八個月長牙,八歲換牙,女孩七個月長牙,七歲換牙。所以我們指的是七八歲的孩子。

5、哭鬧:指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孩子。

在古代,男孩冠前的頭發是下垂的,所以“下垂”指的是童年或兒童。

6.幼兒園:10歲。

《禮記·曲禮·尚》:“人生十年,年少而學。”鄭玄註:“可以趁年輕學。”後來,他把十歲稱為“學前之年”。這意味著妳可以開始註冊了。

7.總角度:指八九歲到十二三歲的孩子。

《禮記·內則》:“吾目瞪口呆,將軍角。”鄭玄註:“總角,收發。”意思是把頭發收起來紮起來,後來把童年叫做“總角”。

8.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女孩。

出自杜牧《送別》:“十三余年,豆蔻初二月。十三四歲的婀娜少女,二月初的豆蔻,豆蔻也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

9.並且:女15歲。

《禮記》:“女子五年而死。”在古代,女人到了15歲,就說她到了15歲。也代表妳已經到了適婚年齡,比如“年已過”。

10,紮頭發:男15歲。

在古代,當壹個男孩成為孩子時,他的頭發被綁成壹個發髻,因為他認為這是孩子的代名詞。

11,破瓜:16歲的女人。

舊時文人把“瓜”字拆分成兩個字來標記年份,意思是十六歲。詩詞多為女性所用。

12,弱冠:男20歲。

《禮記·曲禮尚》:“二十弱而冠之。”古代男子20歲加冕,所以用來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齡。

13,且立:30歲;不迷茫:40歲;懂得生活:50歲;順:60歲。

孔子,出自《論語》:“立誌學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耳,七十而為我所欲,不逾矩。”因此,表示30歲;毫無疑問指的是40歲;知命指50歲;秦順指60歲。

十五歲立誌讀書,三十歲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的我,不再被事物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知道了什麽是人力資源控制不了的。六十歲的時候,我可以聽取各種意見。七十歲的時候,我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

14,古曦:70歲。

杜甫《曲江》:“酒債常見,人生七十歲。”意思是妳隨時都可以喝葡萄酒,但是70歲的人很少,然後妳用“古曦”來代表70歲。

15,易:70-80歲。

毛傳:“我老了。八十歲。”在古代是七八十歲的意思,壹般指老年。

16,毛:80-90歲。

《禮記·曲禮尚》:“八九十歲。”後世有“七十歲”之說,所以現在是壹個大約七十到九十歲的古稱,形容年老,引申為糊塗之意。

17,壹期:100歲。

《禮記·曲禮尚》:“百年,易。”時期是期待,健康是支持,也就是說百歲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期待別人的支持或照顧。易,壹般指百歲老人。

擴展數據

年齡稱謂的命名特點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同,大多是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點來命名的,但也有壹部分是沿襲前人的話而成為固定的稱謂。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這個稱謂最有趣。或者叫“鯖魚背”,鯖魚是壹種魚,背上的條紋像老人的皺皮。到了老年,皮膚上出現老年斑,如凍梨的皮,所以又叫“凍梨”。

還有根據生理特征起的名字,比如:人壹出生就被稱為“嬰兒”,因為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兒可以通過假的,假的有胸。嬰兒是抱在胸前的孩子。

七歲不僅叫“喪”,還叫“掉牙”,之所以這麽叫,是因為這是換牙的時期。十五歲叫“孩子”,“山上無草木時叫孩子”。古代16歲成年,15歲男子不加冕,女子不加冕。這裏用的是比喻。

我國也有幹部、支部紀年的傳統,60年為壹輪,所以有60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說:“酒債常見,人生七十古來。”於是,七十又有了“七十歲”的別稱。

當然,上古時代稱謂不止這些,很多都散見於各類古籍中,因使用較少而未流傳下來。上面提到的這些,因為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壹直被後世沿用。其中壹些也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流,比如《三十而立》。再比如,從“嬰兒”和“孩子”這兩個詞上,我們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