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它是中國十大著名石窟之壹。始建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繼續修建和修繕。長期以來,這裏壹直是長安西進路上第壹大佛教寺院遺址,被譽為“寧夏敦煌”。
須彌山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最初被稱為鳳儀山。到了唐代,須彌山開始被稱為“凈雲寺”,五代、宋代、西夏、金代、元代、明初都有沿襲。須彌山作為佛教稱謂和石窟的同義詞,應推至宋代。
須彌山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7 ~ 499),興盛於北周和唐代。它是中國首批發掘的十個石窟之壹,也是古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之壹。其發掘規模、雕塑風格、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大型石窟相媲美。歷經西魏、北周、隋唐,以及宋、元、明、清的修繕管理,成為中國古代長安與關外之間最大的佛寺,歷時1500余年。
“須彌山”原為梵文音譯,相傳為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佛經中也稱“曼陀羅”。也可以叫蘇蜜屋、蘇蜜屋、蘇蜜屋等。,意為印度傳說中的“妙高”、“安明”、“善吉”。傳說中的須彌山高達200多萬裏,是地球到月球高度的三倍。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200個地球上。徐覓在佛教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叫徐覓樓,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名山。根據佛教的說法,它是山大王和世界的中心。在中國,它不僅存在於寧夏,也是北京最著名的喇嘛教和黃教寺廟之壹。
根據佛教教義,小千世界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即風輪、水輪和金輪,這裏的徐覓山就是金輪。金輪在地上,地上有九三八海,是人類居住的地方。再往上,東西南北各有壹座宮殿,代表四大洲:東升神州、南站不州、西牛賀州、北舉廬州。再往上,是壹個充滿天文星座的浩瀚宇宙。在星宿之巔(須彌山之巔為天),有壹座獨壹無二的小壇城,是石皇帝居住的聖地,所謂世外桃源。
佛經《時輪經》說,大地由風、火、水、土、氣五種物質組成,七座金山、須彌山。世界的底部是風輪,上面是水車,上面是金輪,也就是地輪。在西藏古代苯教創世理論中,南卡東壹個叫丹曲格的國王擁有地、水、火、風、氣五種本源物質。法師把它們收集起來,放入體內,輕輕呼吸,吹著風。當風以光輪的形式旋轉時,出現了火,火越吹越旺。火的熱氣和涼風產生了露珠(水),露珠上出現了。這就是須彌山的由來。
石窟寺,簡稱石窟,是壹座建在懸崖上的佛教寺廟建築。它起源於印度。它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們打坐的地方。它通常被稱為“石室”。東漢以後,隨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國大陸。從北魏到隋唐,各地挖掘了大量新洞穴。唐朝以後逐漸衰落。建築風格分為兩種類型:中心柱和非中心柱。石窟是佛教在沿河峭壁或石壁上開鑿的。
須彌山石窟的起步和發展與中國北方其他石窟相似。須彌山石窟所在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和大漠南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開通後,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部的必經之地,也是從長安到西域最短的地方。唐朝時,為了加強邊防,唐朝在這裏設置了“石門關”,直接制約了中原與西域的軍事和交通,使其被稱為“關中咽喉”。在宋代,它也是夏萍城(黃鐸堡)的危險關隘,懷德軍駐紮在這裏。須彌山位於沙漠的北部,是通往西部的主要道路。它是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後第壹個著名的佛教石窟聖地,也是著名的古代石門關遺址。清代《甘肅通誌》說:“州北九十裏,徐覓山上有古寺,松柏叢生,即古石門關遺址。”石門關,隋唐前後著名的七關之壹,是西北通往都城長安的門戶,也是屏蔽中原和長安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