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
學識淵博,勤於寫作。
宋應星(公元1587——約1666)奉新北鄉(今宋埠鄉)人。宋姓是當地最流行的姓氏。宋的曾祖父很賢惠,他被封為南唐。歷任南京刺史、南京刺史、南京刺史、左都都察院刺史,對宋後代影響很大。我的祖父宋景第三子宋承清早逝。父親宋,本名如潤,是巨川人,小孤。他是由他的母親顧氏和他的叔叔宋合慶撫養長大的,他四十年沒有做官。宋有四個兒子,宋是第三個。丁櫻和他的兄弟都是同壹個母親魏氏所生。宋出生時,宋家日漸衰落,母親是農民的女兒,所以他從小就容易接近農業生產和群眾。
奉新位於南昌地區。到了明代,這裏的文風很盛,出了很多名人。宋年輕時,和大哥宋應生在叔父創辦的家塾裏讀書。七歲時,他師從宗室叔公宋國佐,不久又師從新晉舉人鄧良知。十六歲考上郡學,入鄉九年。他從小聰明好學,學習成績讓老師都很驚訝。其侄宋世元在《常傳》中說:“公少巧,眉壓,幾歲能韻。並混藝震長輩。”宋年輕時就熟讀了經史和數百種書籍。他對朱成的理學有深入的研究,能夠獨立思考。他特別強調張載的《管雪》,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同時,他對自然科學和技術非常感興趣。他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書。他還喜歡音樂和美術,特別關心時事和政治,有濟國利民的理想。他經常和他的同學和朋友談論世界大事。
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宋和弟弟宋應生到省會南昌參加義務科的鄉試,以舉人的身份考了第三名。他哥哥排名第六,全縣學生中只有他們哥哥入選,所以被稱為“奉新二宋”。秋天趕到首都的時候,應該是第二年考試,但是沒有通過。為了準備復試,他們到著名的九江府白鹿洞書院深造,並加入了該洞的主人舒。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他再次進京趕考,但還是落入了孫山。之後在天啟、崇禎初年再次參加考試。結果他沒考上,也沒想過科舉。崇禎四年(公元1631),宋應生被吏部選為浙江桐鄉縣令,宋回到家鄉侍奉母親。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母親被哥哥宋應生接到浙江後,宋便成了府的老師,主要在縣城裏教學生。在任四年,取得了優異的教育成績,使得當地“學者式”蓬勃發展。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夠的業余時間寫作,他的大部分主要作品都是在這個時候完成的。
崇禎十壹年(公元1638年),宋在評比中名列第壹,不久便被提拔為福建汀州府(今長汀)的官員,掌管壹所監獄,俗稱刑堂,又稱總管。任期未滿,於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辭官。崇禎十六年,任南直隸鳳陽州播州府。此時,正是明朝滅亡的前夜。他上臺後,國家被戰爭摧毀,沒有地方去做禮拜。大多數官員都離開了。經過幾次努力重建,他使它初具規模,並捐款在該市建立了壹所學院。次年(公元1644)初,亳州被來自李自成的農民軍包圍,宋棄官回奉新。宋應生早已升任廣州府知府,但他無意在沈嘉之後愛上官員,最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們兄弟和其他江西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南明斧王的政權上,但這個政權被宦官阮大鋮和馬士英把持,排除忠良,很快就滅亡在滿清的鐵蹄下。宋應生死於1646清兵進攻江西時。宋葬弟後,隱居清宮,在窮困和憤懣中度過晚年。卒於康熙五年(1666),享年80歲。只剩下兩個兒子了,大兒子宋悄悄出生,二兒子真心出生。兩人都是文才,被稱為“雙嶼”。宋應星生前教導後代,壹不要科舉,二不要做官。所有的後代都可以侍奉這份遺產,在家學習。
宋·應星生活在明末。他目睹了官場眾多弊端的黑暗現象,最終脫離科舉仕途,轉向實學,尤其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他進行了多年的調查和廣泛的社會調查。這些都為他日後寫《天工開物》做了準備。他雖然沒有通過艱苦卓絕的萬裏跋涉獲得學者的名望,卻獲得了極其珍貴的科技知識和社會知識,思想也更加激進,成為批判舊學術傳統的啟蒙思潮的代表。他是壹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大學期間學識淵博,著述頗豐。他的作品可以分為四類:壹、屬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有《天工開物》(1637)、《觀象》(1637)、《音樂》(1637)、《論氣》(1637)。二、人文包括葉儀(1636)、華陰歸正(1636)、雜文、春秋榮狄傑(1644)等。三、生耗(1637)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十種詞(1637);第四,有屬於文學創作的《愁詩》(1636)、《風流筆記》(1645)。大多形成於明末或明清時期。由於他們強烈的反清思想,不被清統治者所允許。大部分作品已經失傳,至今留下的有《天工開物》、《野論》、《詠懷詩》、《論齊》、《談天》五種。
天宮吳凱科普大家
《天工開物》是宋·應星最重要的代表作。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友人屠紹卓(字伯舉)資助,初版在南昌府出版。全書三卷十八篇,涵蓋了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30個生產部門的技術和經驗,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社會生產領域。編序按照“重糧輕玉”的原則安排,把與溫飽有關的農業放在首位,相關產業放在第二位,把珍珠玉石放在王座之後,體現了作者重視農業、重工業和實學的思想。
第壹卷中有六篇以上的文章與農業有關。奈裏主要論述了稻、麥、粟、黍、高粱、黍、麻、大豆的種植、栽培技術和生產工具,包括各種灌溉機械,並介紹了以江西為代表的江南地區的水稻栽培技術。乃夫包括蠶桑、繅絲、絲織、棉紡、麻紡、毛紡等生產技術,以及工具設備,尤其側重浙江嘉興、湖州等地蠶桑、絹紡、棉紡的先進技術,並繪制大型提花機的結構圖。《張世》介紹植物染料和染色技術,強調靛藍種植和靛藍提取以及紅花提取染料的過程,以及各種顏色的配色和媒染方法。《精粹》描述了稻麥收割、脫粒、磨粉等農作物加工技術,重點介紹了風車、水錘、石磨、土錘、木錘和磨粉、磨粉。《制鹽》論述了海鹽、池鹽、井鹽的產地和制鹽技術,特別是在海鹽和井鹽方面。《甘癮》描寫甘蔗種植、榨糖、制糖的技術和工具,以及蜂蜜和麥芽糖。每個敘述都有其要點和次要點,重點是選擇重要產品,突出先進地區的生產技術。
中冊七篇,多為手工業技術。《閆濤》描述了房屋建築用的磚瓦和日常生活用的陶瓷(特別是白瓷和青瓷)的制造和工具,重點介紹了江西景德鎮生產民用白瓷的工藝,從原料準備、制坯、施釉到窯爐燒結。《冶鑄》是對中國傳統鑄造技術最詳細的記載,重點介紹了銅鐘、鐵鍋、銅錢的鑄造技術和設備,包括失蠟、實型、無模鑄造三種基本方法。船和汽車專用於運輸。首先用數據表示了各種艦船和車輛的結構部件和材料,也說明了各種艦船和車輛的行駛方式。詳見行駛在大運河上的運糧船“曹船”。《錘鍛》系統地論述了鐵和青銅的鍛造工藝,大到壹萬公斤的鐵錨,小到壹根細長的繡花針,各種生產工具如斧、鑿、鋤、鋸等以及焊接、金屬熱處理等金屬加工技術也有所論述。《煆石》涉及燒石灰、采煤、燒鈣礬石、硫磺、砷等技術,論述了煤的分類、開采和井下安全作業。《油膏》介紹了十六種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性質和用途,以及壓榨提油和水代提油的技術和工具。還談到了樹皮油的制作方法和用油制作蠟燭的技術。《殺青》論述了紙的種類、原料和用途,詳細論述了制造竹紙和皮紙的成套技術和設備。提供的生產操作圖特別珍貴。
下冊有五篇,也屬於行業。硬件討論金、銀、銅、鐵、錫、鉛、鋅的開采、洗滌、冶煉和分離技術,以及鋼和各種銅合金的冶煉。附上的生產流程圖非常難得。中國的很多發明都有記載,比如用煤煉鐵,用活塞風箱吹氣,直接把生鐵炒成熟鐵,把生鐵和熟鐵熔煉成鋼。《賈冰》涉及弓箭、弩、槍等冷兵器,以及火藥和火器的制造技術,包括槍、地雷、水雷、鳥槍和萬人敵(旋轉火箭)等武器。《丹青》主要描寫用松煙、油煙制墨,顏料制朱砂(硫化汞)的技術。這些產品用於研究。曲莓描述了酒曲、藥神曲、曲丹(紅曲)的原料、配比、制作工藝和產品用途,其中紅曲具有特殊的性質,是宋代以後出現的新產品。“珠玉”描述了南海的珍珠開采和新疆和田的玉石開采。還談到地下寶石開采的方法和加工技術,包括瑪瑙、水晶和玻璃。
該書除了文字敘述外,還配有123幅插圖,生動真實,並配有說明,展示了工農業的相關生產過程。書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南北方實地調查的資料。
在描述每壹個制作過程的同時,宋還發展了“窮盡實驗”的研究方法。他批判了各種迷信、妖魔鬼怪和荒謬的舊理論,如煉金術,為科技領域註入了新的科學精神。這是《天工開物》這本書最大的特點,讓人耳目壹新。
《天工開物》的價值在於它描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該書以技術數據進行量化描述,揭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解釋,註重介紹理論概念而非純粹的技術描述。在農業上,奈裏指出,水稻應在育秧後30天拔起播種,壹畝水田可移栽25畝,即水田與本田之比為1: 25。也有人說,旱稻吃三桶水,晚稻吃五桶水。如果它失去水分,就會幹涸。這些技術數據對農業生產有指導作用,是育苗、移栽、灌溉的理論依據,這些在以前的農業書籍中從未提及。並指出“土脈隨時變,種隨土水分”,從而論述了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以及外界環境變化對作物種變異的影響。其中提到可以通過人工選擇培育抗旱旱稻,並介紹了用砷作農藥拌種、用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等先進技術成果。《甘溪》介紹,水稻插秧法種植甘蔗是壹項新技術。《本質》中描述的江西水地,以水力為能源,帶動水輪轉動,通過立軸帶動各部分,同時實現灌溉、谷物脫粒、磨粉三種機械功能。它是17世紀世界上先進的農業機械。奈夫介紹了蠶的變異,這和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描述的幾乎壹樣。此外,還提出通過人工將壹性蠶與二性蠶、黃繭蠶與白繭蠶雜交,可培育出具有各自雙親優點的雜交蠶;通過蠶浴,消滅病蠶,健康蠶才能順利發育,這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在工業上,可以將《五金》中描述的冶鐵爐和炸鐵爐串聯使用,完成直接將生鐵冶煉成熟鐵的連續生產過程。將生鐵打煉成鋼的改良設備原理,成為現代馬丁爐的始祖。在比較單位體積的金、銀、銅的重量時,比重的概念已經建立。關於金屬鋅(“日鉛”)冶煉過程的論述,是世界上最早的清晰而詳細的文獻記載。探討用不同比例的銅和鋅冶煉不同性能的合金黃銅,具有世界性的指導意義。《燃盡的石頭》講的是豎井開采,井下安裝巨竹管排瓦斯加巷道支護的技術,燒矸石時的安全操作措施,都是難能可貴的。宋將《天工開物》命名為《天工開物》,實際上體現了他的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思想,即天工開物。這種思想強調自然與人類的互補性,強調自然的行為與人類活動的協調性,強調通過技術從自然資源中開發產品以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們在自然面前展示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油膏》指出“草木固,內含油膏(油脂),不能自流。假介質是水火,木[擠]石[磨]用,然後倒出。”這正體現了“天道”思想的內涵。簡而言之,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以自然創造萬物,或者說通過自然力和人力的協調,從自然中開發產品。日本學者三枝尹波博士(1892-1963)在解釋天道造物的思想時寫道:“天道是自然與人類行為相對應的行為,造物是根據人類生存的利益對自然界所包含的各種事物進行人工加工。歐洲的技術書籍裏恐怕沒有這個標題的作品。技術的確是自然與人類協調的產物,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橋梁。只有當妳對技術有了很好的理解,妳才能知道如何在利用自然的同時手動打開東西。”這種中國特有的科學思想成為該書的指導思想。所謂技術,在宋看來,就是法、術、器的有機結合,即工藝操作方法、生產工人操作技能和工具設備的結合。人只有用技術作用於自然,才能實現事物開放的過程。《天工開物》壹書對中國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總結,在體例上首開先河。其範圍之廣,足以媲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阿格裏科拉寫的技術經典《金屬》(De re Metallica,公元1556)。第壹版出版後,第二版由清初福建書商楊(1604-1681)出版,後由《古今圖書總集》(1725)和《計時總考》(1738)於17世紀末出版,此書傳入日本,廣為復制。公元1771年出現在大阪,被刻。從此成為江戶時代(公元1608-1868年)被廣泛重視和引用的讀物。宋的造化思想刺激了日本“造化學”的興起。20世紀,這本書被翻譯成現代日語,至今仍暢銷。
這本書在18世紀傳到朝鮮,成為李朝後期學者的參考書。斯坦尼斯拉夫·朱利安(,1799-1873),法蘭西學院教授,翻譯成法語,再翻譯成英語和德語。《奈夫》中關於養蠶的部分也被翻譯成了意大利語和俄語。達爾文讀了這壹部分並加以引用,稱之為“權威著作”。1869年,有關工業的各種文章的翻譯法文摘要被收入《中國古代和現代工業》壹書,並在巴黎出版。到1964,前四篇關於農業的文章被翻譯成德文,整本書在1966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這本書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經典,在全世界傳播。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為“中國的農業學家”和“中國的狄德羅”。日本學者郭內卿也認為宋的書可以媲美18世紀法國啟蒙學者狄德羅(丹尼斯·狄德羅,1713-1784)主編的百科全書。
批判政治理論自選詩集
宋的另壹部代表作是《葉儀政論集》,出版於崇禎九年(公元1636)。
全書充滿文字,不分卷,包括天下體育、入體、民富、士氣、墾荒、興學、軍餉、練兵、學政、鹽政、風俗、亂政十二大論述。它反映了他的政治和經濟思想。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挽救明末社會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提出了壹系列改革措施,希望國家能由亂轉安,從而體現了這位關心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科學家的愛國思想。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宋作為反對派,上書崇禎皇帝要求變法。從每次論述的內容來看,內容主要涉及以下五個方面:壹是指出各級政權機構人事任命和國民教育的重要性。為了加強政權建設,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制度的弊端和官員的腐敗,提出了革新吏治和學術行政的方案。二是針對當時民不聊生的經濟狀況,揭露了財政稅收等經濟政策上的錯誤,提出了創新的方案和賺錢途徑。三是講用兵、練兵、提高軍餉的方法,揭露軍政弊端。第四,要求移風易俗,刷新人們的精神面貌,提高官兵的士氣。五是分析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和動因,提出保民政策。總之,宋主張減免人民的苛捐雜稅,要求清除軍政上的貪官汙吏,代之以為國盡忠的清官。它的理想是,在清官的統治下,工人農民豐衣足食,商人有利可圖,窮人有機會進入科舉,士農工商各得其所,然後農工商全面發展,國家才有救。書中有許多精辟的觀點。比如《人民財經》討論指出:“有錢的自然適合,被人為運出去的。”他還說:“錢的意思是泛指百貨公司,而不是專指阻斷(貨幣)。今天多麽罕見的白金啊!那幾個是田裏的糧,林中的柴,墻下的桑,塘(池)裏的魚耳。”也就是說,社會財富是由勞動創造的。增加社會財富意味著大力發展農業和工業,提供豐富的產品,而貨幣本身並不是財富。宋的財富觀是對《經濟學原理》的天才貢獻,而西方的亞當·斯密(1723-1790)在1776年提出同樣的觀點,也用了壹個多世紀。
《思悲詩》是宋選錄的壹部詩集,出版於崇禎九年(公元1636)。思美詩十首,憐愚詩四十二首,* *詩五十二首,都是七言律詩。詩歌反映詩人的人生觀或人生哲學,以文學形式表達他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看法。為此,詩中塑造了兩類典型人物,分別是贊美美和嘲諷。宋·應星繼承了唐代詩人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詩歌傳統,主張寫詩要揭露時政弊端,反映社會現實,啟迪人心。思梅的詩刻畫了壹些應該模仿的聖賢形象:(1)身處亂世,廉潔自律,不與人同流合汙;(二)精忠報國,以人民利益為人生根本;(3)德才兼備,以思想、作品、實際行動了解時代,喚醒世界;(4)不求名利,精忠國孝民,必要時犧牲壹切。這樣的人雖然少,但會流芳百世,人人都可以是堯舜。《悲憫愚人詩》刻畫了壹些應該被諷刺或鞭撻的愚人形象:(1)爭權奪位,為私利結黨,禍國殃民;(2)貪婪,聚斂財寶,剝削人民;(3)追名逐利,死後追名逐利,希望世代富貴;(4)迷信神佛巫術,不相信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詩歌用比較的方式展示了人生的目標應該是什麽,如何做人。詩歌沒有唐詩那麽藝術,但也頗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自然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
《齊論》是壹部自然哲學專著,出版於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分形與氣、氣聲、水火、水與塵、水與風回藏、寒熱等章節。宋代繼承和發展了宋代哲學家張載(公元1020-1077)的學說,形成了他的唯物主義壹元論自然哲學體系。他認為宇宙萬物最原始的物質是氣,氣化為形,又回歸氣。形和氣之間的物質層面是水和火。他把元氣學說和新五行學說結合起來,用“二氣五行”學說解釋了萬物構成的機理,從原始能量到火、水、氣,再從火、水到土,火、水通過土形成金、木等有形之物,再從火、水、土到金木,逐漸演變成萬物。他的理論比漢代王充(公元27-107)的元氣學說和宋代張載的元氣學說更深刻、更密集,比亞裏士多德的四元素(土、火、水、氣)學說更具體地解釋了當時西方萬物的生成,因為宋在氣和萬物之間引入了壹些過渡的物質層次,而不是由氣直接形成萬物。他還繼續討論土石方、五金的生化理論,由此衍生出物質守恒的思想。他還指出,動物體內所含的物質成分與植物體內所含的物質成分相似,而植物是通過吸收土壤中的無機養分和水分來生長的,從而論證了有機圈和無機圈物質成分的統壹性。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建立在他豐富的科技知識基礎上的。
《論氣·氣與聲》致力於自然科學中的聲學問題,包括影響音調的條件、聲音的速度和傳播、決定聲音強弱的因素等。在談到發聲原理時,指出兩種氣體通過形狀滾動破碎,產生氣動聲。當被不同的形式打破時,有各種各樣的聲音。聲音的發生在於氣體破碎翻滾引起的空氣的“微芒運動”,也就是現在話裏的空氣的振動。破壓空氣的優先級(速度)和力度(強度)可以決定聲級。論文還指出聲音傳播的介質是空氣,並以槍的聲音為例,指出槍在單位時間內到達的距離是炮彈到達距離的十倍。對於聲音的傳播方式,宋認為它的傳播方式就像是用石頭擊水形成的水波,也就是說,它是以波的形式在空氣中傳播的,這說明他對聲波有壹個理論上的概念。他的思想為此後聲學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當時歐洲還在爭論聲音的媒介是空氣還是以太粒子還是物質粒子。直到德國學者格裏克(1602-1686)用氣泵做了傳聲實驗,才證明傳聲介質是空氣,聲波的概念在那之後很久才建立起來。
宋壹直對天文學感興趣,而《關廂》的手稿本來是打算與《天工》同時出版的,但被刪除了。他現存的《談天》壹書出版於崇禎十年(1637),主要是談太陽。當他爬上泰山觀察太陽時,壹個想法產生了:“以今日為昨日,刻舟求劍之意。”他認為太陽不僅在沿其軌道運行,而且不斷地改變著自己,因此提出了“今天不是昨天”的重要哲學命題,糾正了張載“日月之形不變,萬古不變”的理論,批判了董仲舒“天不變,道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宋革新日本的思想後來被王夫之(公元1619—1692)發展。日食是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活動無關。但天人感應論認為,日食等異常自然現象是國家政治脫節、人民昏庸的象征,神以此為戒。宋代朱(公元1130-1200)寫道:“惟主政時,以賢除惡,可使陽盛而勝陰。.....那麽日月之旅可能會被吃掉,但是月亮往往會避開太陽,...所以吃而不是吃。”宋批評朱的觀點:“朱註重君王的政治修養,月常避日,日宜食而不宜食。把月亮當回事,太不小心了。”然後將古代日食的觀測數據與古史記載的事件進行對比,證明朱珠的說法毫無根據,自相矛盾。宋還寫了歷史著作《春秋容帝釋》(公元1644),借古喻今,伸張民族大義,在南方制造反清輿論。他的《子午線》是文學創作,但也具有政治意義。這些都說明他是壹個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都有涉獵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