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坡國家森林公園[中坡國家森林公園蕨類植物區系分析]

中坡國家森林公園[中坡國家森林公園蕨類植物區系分析]

摘要:對中坡國家森林公園蕨類植物的分類、區系組成和特點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中坡* *共有蕨類植物85種,隸屬於28科53屬,主要科為鱗毛蕨科、水龍骨科、鳳尾蕨科和鳳尾蕨科。主要屬有鳳尾蕨屬、鱗毛蕨屬、蹄蓋蕨屬和卷柏屬。科的分布類型以世界分布和泛熱帶分布為主,泛熱帶和熱帶亞洲的屬最多,種類以東亞分布為主並表現出明顯的亞熱帶特征。生態類型以陸生為主,其次為巖生型。蕨類植物區系與貴州的關系最為密切。蕨類植物種類密度為km26.2種/km,在同緯度的9個保護區中僅次於雲南西山。有桫欏、金毛等2種國家保護蕨類植物,中坡有中國持有的7種蕨類植物。中坡桫欏的發現對研究其演化有壹定意義。

關鍵詞:蕨類植物;植物區系分析;地理分布;中坡國家森林公園;湖南省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Q948.5文獻識別碼:A篇號:1007-7847(2007)03-0253-05。

2003年,國家林業局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和懷化林業局對中坡國家森林公園的種子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沒有涉及蕨類植物。壹年多來,我們對中坡蕨類植物進行了多次調查研究,* * *采集蕨類植物標本206份,全部保存在懷化大學植物標本館,部分活體植物種植在懷化大學生物園。

1自然調查

中坡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鶴城區,東經109° 92′~ 109° 98′,北緯27° 50′~ 27° 55′,總面積13.67km2,森林覆蓋率94.1%,植被以中低山為主,中部為高山,四周為低山 最低海拔233.1m,相對高差405.5m .園內地形復雜,山巒重疊,山巒延伸,溝谷縱橫,林木茂密。

中坡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年日平均氣溫16.3℃,7月平均氣溫25.9℃,6月平均氣溫51℃,日平均氣溫≥10℃有240 ~ 250天,極端最高氣溫39.6℃,最低氣溫-2℃。相對濕度70% ~ 90.4%,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400h·h,土壤類型以黃壤為主,大部分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土壤pH值5.5 ~ 6.0。

中坡國家森林公園自然環境良好,共有種子植物93科156屬695種,其中國家壹級重點保護植物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8種,古樹名木400余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5種。

2中坡蕨類植物組成分析

根據秦仁昌系統(1978)和《中國植物誌》(2 ~ 6卷)記載,本區共有蕨類植物28科53屬85種(含2變種,下同)。

2.1家庭構成分析

中坡國家森林公園共有蕨類植物28科,占湖南省蕨類植物53科的52.8%,優勢科超過5科的有6科:鱗毛蕨科(4/16,屬/種數,下同)、水龍骨科(8/10)、鳳尾蕨科(1/10)、鳳尾蕨科(7/7/7* * *包括25屬54種,占中央坡蕨類植物總屬數的47.2%,總種數的63.5%,是本蕨類植物區系的基本組成。有7個科2 ~ 4種:木賊科、鵝掌楸科、Hemenophyllaceae、Dennstaedtiaceae、Lindsaeaceae、Hemionitidaeeae和Blechnaceae(見表1),其余15個科。

2.2屬的組成分析

中坡蕨類植物有53屬,占湖南省149屬的35.5%,5種以上的優勢屬有4個,分別是鳳尾蕨屬(10,種數,下同)、鱗毛蕨屬(6)、耳蕨屬(5)、鱗毛蕨屬(5)。稀有屬有6屬2 ~ 4種,分別為小柳葉屬、小柳葉屬、小柳葉屬、復葉耳蕨屬、大柳葉蕨屬和瓦韋屬。單屬43個,占總屬數的865,438+0.1%。

2.3物種組成分析

2.3.1優勢種

中坡國家森林公園有蕨類植物85種。在人工林中,優勢蕨類植物為芒萁、蕨菜、1蕨和狗脊鱗毛蕨。在天然次生林中,蕨類植物的優勢種是小果蕨和福氏鳳尾蕨。

古代

在中坡國家森林公園的蕨類植物中,有許多古老的蕨類植物,如石杉科的千層塔、石松科的細葉石杉、卷柏科的薄葉卷柏、纖細卷柏、江南卷柏、墨綠卷柏、大葉卷柏、木賊科的木賊屬的散生木賊 雞屎藤科的金毛狗、桫欏科的桫欏、石松科的巖洞蕨、天南星科、糙葉蕨、小柳葉蕨和緣毛蕨、烏桕、鳳尾蕨、狹葉鳳尾蕨、半邊旗、圓齒鳳尾蕨、斜生鳳尾蕨、鳳尾蕨、刺鳳尾蕨和鳳尾蕨 中國鳳尾蕨科野生雉雞尾金蕨、中國鐵線蕨科鐵線蕨、日本鐵線蕨和中間鐵線蕨等。,表明中坡蕨類植物區系是古老的。

2.3.3稀有物種

中坡有珍稀蕨類植物——金毛和桫欏。* *在該地區發現金毛11株,桫欏2株,均為散生。對於中坡桫欏的發現,

3中坡蕨類植物的地理成分分析

3.1師級地域構成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在中坡的28個科中,全球共有13科,占總科數的46.4%,泛熱帶地區共有12科,占總科數的42.8%,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熱帶亞洲和北溫帶三種分布類型共有1科,各占3.6%。世界上分布的13科有:石杉科、石杉科、卷柏科、菌絲科、蕨類植物科、鳳尾蕨科、水龍骨科、金合歡科、槐葉科和滿江紅科。11泛熱帶科有:紫萁科、石松科、海金沙科、桫欏科、鳳尾蕨科、鳳尾蕨科、鳳尾蕨科、鳳尾蕨科、鳳尾蕨科、鳳尾蕨科、腎鱗蕨科。

在這28個科中,不僅有水龍骨科、水龍骨科、國槐科和杜鵑花科,還有石松科、卷柏科、木賊科等原始類群。此外,還有大量介於原始和更進化之間的類群,表明這些蕨類植物從古至今都具備在該地區發展和延續的條件。

3.2屬級地理成分分析

中坡蕨類植物屬有8種,以泛熱帶和熱帶亞洲為主,其中泛熱帶18屬,占總屬數的34%。它們是lybia dzplouflages,Lygodium Lygodium,Hy-menophyllum,Alsophila,Dennstaedtia,Microlepia,Lindsaea,Stenoloma,Adiantum,Parathelypteris,Pseudopteris,Blechnum,Arachnophora,Ctenitis,Nephrolepis等。有11屬分布在熱帶亞洲。它們是Ci-botium,4 nisocampium,Callipteris,Metathelypteris,pseudocyclosorus,Pseudophegopteris,吡咯,Polypodiodes等。世界上分布的屬有石杉屬、石松屬、卷柏屬、小石杉屬、馬兜鈴屬和A-zolla屬。木賊、紫萁、狗脊;分布在北溫帶。在舊世界的熱帶地區,有Microlepia,Pronephrium和Colrsis在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有偏鱗毛蕨屬和骨碎補屬;在中國,半特有屬是麻風菌屬和鱗銹菌屬。

3.3物種水平上的地理成分分析

物種的分布類型主要是東亞,占61.2%,其次是熱帶亞洲,占10.6%。中坡國家森林公園有七大中國特產,如:珙桐、細葉卷柏、翠雲草、華南鳳尾蕨。華中,復葉耳蕨,臺灣秋水仙和卵形新瓦韋。

在屬的分布類型中,熱帶屬有38個;百分比高達71.7%,但不能認為該區蕨類植物區系是熱帶的,因為:1)熱帶屬很少,大部分是從熱帶向亞熱帶甚至溫帶擴散,如鳳尾蕨屬、鳳尾蕨屬、石韋屬等。2)熱帶屬很少。如:鱗毛蕨屬(200:100:1,世界種:中國種:地方種,下同)、鱗毛蕨屬(100:35:1)、石韋屬(70: 40: 65438) 3)從物種分布類型來看,本土純熱帶種只有17種,占20%。在分布於東亞的65種中,有51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另外14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由此可見,中坡蕨類植物的亞熱帶區系特征明顯,這與其地理位置有關。

4中坡國家森林公園與周邊地區的比較

4.1與鄰近省份的比較* * *

我們以鄰近的貴州、廣西、江西為比較對象,統計了中坡和它們的種類(包括變種)。結果如表3所示。考慮到中坡面積小,蕨類植物只有85種,而各省面積大,蕨類植物有上百種,我們用“* * *種百分比”代替“相似系數”作為指標來分析中坡與它們的關系。

從表3中可以看出,與其他兩省相比,貴州省分布有85種蕨類植物。有或多或少的不同種類,所以中坡蕨類植物區系與貴州最接近。

4.2與緯度相近的保護區植物區系豐度比較

選取部分接近中坡緯度的地區作為比較對象,對其物種密度和物種豐富度進行分析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在緯度相近的9個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中,江西武夷山蕨類植物物種綜合系數最高,貴州範靜山次之,中坡最低。但從單位面積蕨類植物物種密度來看,中坡高達km26.2種/km,位居第二,僅次於雲南西山。因此,我們認為中坡的蕨類植物還是比較豐富的。

中坡蕨類植物的5個生態類型

中坡國家森林公園蕨類植物的生態類型可分為土著、巖生、附生、水生和藤本五大類,其種類數和比例見表5。

陸生蕨類植物在中坡國家森林公園中占有絕對優勢,有69種,占總種數的81.2%,且大部分生長在林下,反映出該地區林下溫暖、濕潤、肥沃的環境特別適合許多陸生蕨類植物的生長繁殖。

由於該地區溝渠峽谷多,森林茂密,空氣濕度大,為壹些石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本區巖生植物11種,占12.9%,居第二位。

6結論

通過以上對中坡國家森林公園蕨類植物區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物種豐富。在僅有13.67km2的狹小區域內,有蕨類植物28科53屬85種,占湖南蕨類植物的52.8%,屬的35.5%,種的12.5%。物種密度為km26.2種/km,可見中坡蕨類植物種類還是比較豐富的。

2)植物區系復雜,科、屬、種分別有5種、9種和9種。科的分布類型以世界和泛熱帶為主,泛熱帶和熱帶亞洲的屬最多,東亞的種最多。

3)生態習性多樣,有原生、巖生、水生、附生蕨類,但以原生為主,其次為巖生類型。

4)植物區系與貴州的關系最為密切。

5)桫欏、金毛等國家重點保護蕨類植物2種,中國特有蕨類植物7種。

鳴謝:桫欏由湖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炳榮老師鑒定。

作者簡介:曾漢元(1966-),男,侗族,湖南遂寧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從事植物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