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歷代名中醫

歷代名中醫

壹、針灸始祖——黃帝,姓:姬,公孫,師:尤兄,軒轅。黃帝是華夏民族的領袖。現存的《內經》是借助黃帝、岐伯、雷公論述醫學的書。本書常以針灸作為治療方法,所以對針灸的記載和論述特別詳細,對俞穴、關針、禁針的記載更為詳細。

二、把脈人——扁鵲,姓秦,戰國時鄭(今河北任丘)渤海縣人。王子的屍體死了,他復活了;齊桓公沒有生病,但他在接下來的五天裏沒有起床。《史記·戰國策》載有他的傳記醫案,被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

三、外科之父——華佗(?—208),號傅,漢末(今安徽亳州)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針灸,尤其擅長外科。對於“胃腸積滯”等病癥,喝麻沸散,然後像喝醉酒壹樣洗腸,縫腹膏,做腹部手術。

四、醫聖——張仲景,名機,漢末襄陽縣(今河南南陽)人。相傳他是長沙知府,當時傷寒流行,死了很多人。他的著作《傷寒論》總結了漢代三百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5.預防醫學的調解人——葛洪,本名誌傳,名抱樸子,晉代丹陽句容人(今江蘇人)。他是《肘後》的作者,書中首次記錄了壹些傳染病,如天花和恙蟲病,以及它們的診斷和治療。《天庭斑瘡》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花記載。

六、藥王——孫思邈(581-682),唐代京兆花垣(今陜西銅川耀州區)人,醫德高尚,醫術高超。由於治好了唐太宗和唐太後的頭痛,朝廷想留用他為禦醫。他撒謊,把“長生不老藥”獻給了皇帝,然後偷偷溜走了。班長撒謊,在采集草藥時摔死了。唐太宗封孫思邈為藥王。

兒科始祖錢乙,北宋雲州(今山東東平)人。著有* * *三卷本的《兒科醫學綜合征的直戰術》。以臟腑病理理論為基礎,根據其虛實寒熱進行組方,系統地做出了辨證論治的實例。

八、法醫學始祖——宋詞,宋代福建人。1247總結了宋代以前的法醫經驗和他的四位法官的經驗,寫成了《冤獄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獻。

九、藥聖——李時珍,字東壁,號頻湖,明代周琦(今湖北蘄春)人。長期上山采藥,深入民間,查閱了800多種歷代醫書。經過27年的努力,我寫成了《本草綱目》,收錄了1758種藥物,被翻譯成了日、法、德、俄等多種文字。

X.《醫宗·金鑒》主編吳倩,清代安徽歙縣人。被泰醫院判刑。《醫宗金鑒》是清代科舉制度授權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共90卷。它是中國最完整、最簡明的綜合性中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