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數學對世界數學發展的影響

中國數學對世界數學發展的影響

中國從明朝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後期,16結束後,西方初等數學陸續傳入中國,使中國的數學研究呈現中西合璧的局面;鴉片戰爭後,現代數學開始傳入中國,中國數學轉入以學習西方數學為主的時期;直到19年底,20世紀初,現代數學的研究才真正開始。明初至明中葉,商品經濟發展,算盤的普及與這種商業發展相適應。明初魁本杜翔四言雜子和魯班牧婧的出現,說明珠算已經非常普及。前者是兒童讀圖的教材,後者是將算盤作為家庭必需品列入壹般木制家具手冊。隨著珠算的普及,珠算算法和公式也在逐步完善。比如王文蘇和程大偉增加和改進了碰撞,做了公式;許心璐、程大偉加減公式並廣泛用於除法,從而實現了四則珠算的全部公式;朱載文和程大偉把計算平方根和平方根的方法應用到珠算中,程大偉用珠算解二次和三次數的方程。程大偉的作品在國內外廣為流傳,影響很大。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1607後,與徐光啟壹起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和《測法義》壹卷,與李之藻壹起編譯了《易蓉筆意》。1629年,徐光啟受禮部委派,監督歷法的修訂。在他的主持下,編纂了《崇禎歷書》(137)。《崇禎歷書》主要介紹了歐洲天文學家第谷的地心說。作為這壹理論的數學基礎,還介紹了希臘幾何、歐洲玉山的壹些三角學以及納皮爾的計算、伽利略的比例規範等計算工具。在引進的數學中,影響最大的是幾何元素。《幾何原本》是中國第壹部數學翻譯作品。大部分數學術語都是第壹個,很多至今還在使用。徐光啟認為沒有必要去懷疑它,去改變它,認為“天下沒有不學好的人”。滿清入侵中原後,科學再次被打入“冷宮”。不僅書的後半部分遲遲沒有翻譯,就連徐光啟翻譯的前半部分也不再出版。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科技著作成為康熙、雍正或乾隆皇帝的專屬愛好。其次,三角學應用最廣,介紹西方三角學的著作有《大測量》、《割線圓八線表》、《測量意義》等。大測主要講解三角形八線(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割線、余切、正矢、余切)的性質、制表方法、用表方法。除了增加了壹些大測中缺失的平面三角形,比較重要的是積和差公式和球面三角形。所有這些都在當時的歷法工作中與翻譯壹起使用。1646年,波蘭傳教士慕尼格來華,其追隨者為薛鳳佐、方仲桐。牟尼哥去世後,左根據所學編撰了《歷社通論》,以整合中國、法國和法國西部。《雪梨匯通》中的數學內容主要包括比例對數表、比例四線新表和三角算法。前兩本書介紹了英國數學家納皮爾和布裏格斯發明和修改的對數。後書除了崇禎歷書介紹的球面三角形,還包括半角公式、半弧公式、德式比例公式、內斯特比例公式等等。方仲通的《幾度言》解釋了對數理論。對數的引入非常重要,在歷法計算中立即應用。有很多清代初學的人通過學習中西數學而代代相傳的書。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王錫禪的《插圖》、的《梅文集》(含13種數學著作***40卷)、的《視覺研究》。梅文鼎是西方數學大師。他對傳統數學中解線性方程組、勾股解、求高次冪的正根的方法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年希堯的《視覺》是中國第壹部引入西方視角的作品。清康熙皇帝重視西學,但只是作為自己的愛好。1712年,康熙任命梅笠為任蒙陽宅匯編人,與陳後瑤、何國宗、明加圖、楊道生等共同編纂天文算法書籍。1721年,《法源歷》完成100卷,於1723年以康熙“丁羽”名義出版。其中數學精華主要由梅高成負責,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包括幾何要素和算法要素,都是從法語著作翻譯過來的。第二部分包括算術、代數、平面幾何、平面三角形、立體幾何等初等數學,有素數表、對數表、三角函數表。由於它是初等數學的綜合百科全書,並有康熙《欽定》之稱,對當時的數學研究有壹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