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純天然生態文明觀,是壹種基於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內涵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這種生態文明的定位是在人類保護和恢復自然的基礎上實現自然生態平衡,是以保護和恢復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和完整為目標的壹切進步和積極成果。?
2、人與自然和諧統壹的生態文明觀,其基礎是自然的和諧與協調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能動性。人與自然和諧統壹生態文明觀把生態文明概括為人類以自然的和諧統壹和人與自然的能動性為目標的壹切進步和積極成果。
即生態文明的本質是人類保護和恢復自然、改造和改造自然的協調統壹,是實現自然生態平衡和實現人類經濟目標的協調統壹,即“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協調統壹。
不難發現,這種生態文明直接揭示了當代自然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即人與自然的自然和諧與動態和諧之間,或者說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失衡和對立;同時也指出了解決危機的必然途徑,即二者必須協調統壹。這個生態文明的概念本身就涵蓋了純自然生態文明的概念。?
3、廣義的生態文明,它既基於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基於人與人的和諧,其本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構成廣義生態系統的和諧。
廣義的生態文明觀認為,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雙重和諧,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生態文明不屬於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列的關系,其概括性、層次性、外延性更高。
生態文明的第壹種觀點旨在解決純生態危機,第二種觀點旨在解決“生態與經濟”的惡性循環,第三種觀點旨在解決廣義生態危機(自然生態系統危機和社會制度危機)。
作為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應采用廣義的內涵,即在工業文明背景下,在和諧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及時協調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生態因素與社會因素的矛盾,實現“人地”共榮。
擴展數據:
生態文明的主要目標:
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較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弘揚,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1,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壹步優化。經濟和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發展,陸海空間開發強度和城市空間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城鄉結構和空間布局明顯優化。
2、資源利用更高效。與2005年相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能源消耗強度繼續下降,資源產出率明顯提高,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壹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
3、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大氣環境質量、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到56%,濕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沙化土地治理面積達到50%以上,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生物多樣性損失率基本得到控制,國家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
4.生態文明主要制度基本建立。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等關鍵制度建設取得決定性成果。
百度百科-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