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就用土規測量日晷(即在平面上豎起壹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陰影的長度),以確定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冬季至日四個節氣。
壹年中,中午土歸的影子最短的壹天是夏季的至日,最長的壹天是冬季的至日,影子長度適中的是春分或秋分。
春秋時期的《尚書》記載了節氣。
商朝只有四個節氣,而周朝有八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劉安的《淮南田字訓》中,《史記·太史公序》中也提到了陰陽、四時、八地、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