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美育或“樂教”的理解,首先是直指人心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會對各種困難和問題做出自然的反應,這是人類社會行為的基礎。
美育是對人的生物屬性的社會規範,也是對人的道德教育,是提高審美和人文素質的基礎。“情動於中國,故為聲形”是生物屬性,“聲寫”是自然選擇和社會教育的結果。這裏教育的作用不僅僅是獲取知識和行為規範,更是使人的行為符合社會標準。
因此,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美育的基本目標之壹。“以德為樂”不僅是藝術內容的要求,也是藝術教育功能的體現。美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孩子“道德健全”,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既符合藝術規律,也符合社會道德標準。這是對學校美育內容的要求。
同時,“德”也是教育功能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為史存義,為世揚德”。美育也要為歷史保留正氣,弘揚社會美德。因此,美育是德育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是育人的根本任務。
從“德智體美”的結構來看,智育是教化心靈、形成知識、掌握技能的教育。體育教育的目標是身心健康和身體健康。道德教育是使人符合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美育也是針對人的生物屬性,但它是轉化,而不是放大人的生物屬性。只有美育,才是對人的生物屬性的徹底改造,才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礎。
二,美育的“功能價值”
美育的功能是促進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體驗的壹致性,這是中國文化強調道德與音樂教育相協調的基礎。“禮”就是“繞道而行,自卑而尊人”(《禮記·曲禮》),行為要符合社會規範,克制自己內心的沖動。
“音樂”是對人內心沖動的直接作用,使內心的情感以符合社會倫理規範的方式表達出來。“禮”與“樂”的結合可以達到消除內心焦慮、規範外在行為的目的,達到“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壹致性
在壹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禮”和“樂”缺壹不可。中國古代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外在行為的約束,更重視對人內心焦慮不安和原始生物沖動的熏陶。
孔子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其實已經涵蓋了我們今天提倡的“德智體美”四個方面。
首先,“禮樂”是以道德和美育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使人的內心感受和外在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和道德要求。
二、“射防”是“技能教育”,是古人在戰爭和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也是壹個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技能。
第三,“書與數”是基本的“知識教育”。“射、禦”、“書數”都是學完之後直接用的。只有“禮樂”教會妳做人,這是日常生活的每壹個瞬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人的“六藝”就是我們現在的“德智體美”。
審美教育的實現路徑
實現美育的價值,目前有兩個方面,壹是知識技能的獲得,二是藝術的實踐。
知識來源包括語文、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社會實踐等課程,甚至數學、理化、生物等課程,都可以成為學生提高審美和人文素質的知識技能基礎。
其中,語文、歷史、地理是壹個民族人文、審美非常重要的載體。從美育的具體方面來說,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既包括藝術知識的獲得,也包括藝術技能的獲得。
教孩子基本的藝術技能,相當於我們語文課程中的字詞和閱讀文章的功能,因此,美育的核心任務之壹就是以“教會”為基本目標,無論教孩子什麽,包括繪畫、音樂、舞蹈、樂器、表演、朗誦等。,但必須教。
美術教育改革的第壹件事就是把“教會”作為美術課的壹個基本目標。不同的學校可以因地制宜,不同的學校班級可以選擇不同的內容。教育部提出的“體育藝術2+1”的目標體現了“教會”,其中“1”是指學生至少要掌握壹項藝術技能。
很多事情不做就永遠做不了。當然,學彈琵琶還得練,光練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表演,因為自己練習的感覺和在舞臺上當眾表演完全不壹樣。就像我們學語文,先從單詞識別開始,然後組詞,造句,再看壹整篇文章。在這個整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受到思想的熏陶,價值觀的塑造,這是語文課非常重要的功能。
所以語文考試的內容包括認詞、構詞法、造句、段落大意分析等。,但是最後壹定要有作文。作文體現的是壹種思維能力,是學生與生俱來的素質。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教會孩子所有技能;但如果不讓孩子練習,他們就無法表演,就像語文課從來不教寫作壹樣。
作為壹門美育課程,沒有實踐,就不會有內在修養的提高。只有“學”與“演”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美育的價值。
以上內容參考了《中國人民》和教育部關於美育的價值和實現路徑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