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於明萬歷六年(1578)定稿,萬歷二十四年(1596)在南京正式出版。《本草綱目》共52卷,收載藥物1892種,其中新藥374種,收集方劑11096個,約190萬字,分為16部分,60大類。
《本草綱目》的歷史意義
這本書的第壹欄是目錄、例子和圖畫的總表。第壹卷是序言,主要介紹歷代本草學和中醫學的基礎理論。首先列舉並簡要評述了《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雷公焙論》、《唐本草》等41種本草著作,基本反映了明代以前本草發展的概況。
此外,還引用了277種醫學書籍,440種數百種經典和歷史書籍,並列出了其中的717種。通過引用前人專著,如神農經典名例,陶幽名醫驗方之治,集藥分六氣齡事,七方十劑,五味宜忌,五味優,標本陰陽,沈浮,臟腑臟腑之方,引經據典,相須使彼此忌恨。
相反,中醫理論已經通過各種藥物、食物禁忌、妊娠禁忌、飲食禁忌、李東垣的帶癥用藥通例、張子的發汗嘔吐法、陳藏氣的各種虛損用藥通例進行了系統的整理。
三卷、四卷為諸病適應癥,大體沿襲宋代以前《本草》中“萬病通用藥”的老例,以諸風等113種病證為綱,將適應癥劃分為主治,或在病項下劃分若幹證候,並列出了藥物的用法,並將草部、菜部、果樹等重新確立為小環節,其適應癥詳列,編纂有序,便於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