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論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

論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

所謂形象,就是客觀形象通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就古典詩歌而言,詩人寫的“風景”,詩人唱的“物”,都是客觀的“意象”;借景所表達的情感,詠物所表達的誌向,都是主觀意義,象與意的完美結合才是意象。以詩歌意象的多維解讀為突破口,是鑒賞詩歌的關鍵之壹。

壹.柳樹

據《三福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渡水為橋。漢族人把他們的客人送到這座橋上,給他們送別。“因‘柳’與‘柳’字諧音,常作比喻告別,意為永別遙遠的未來,如‘紅酥手,黃騰酒,滿城春柳’(陸遊《柴頭風》),‘宮柳’比喻唐宛,表達離別後再難相見,只在眼前的心理狀態;”父親西遊記瞌睡,家人折了他面前的柳樹。(李賀《到酒樓》),讀者可以從“門前折柳”的行為中想象思念和悲傷的深度;“忽見陌柳色,悔教夫尋印”(王昌齡《永遠在我心中》),少婦想起當初因見柳而與夫斷柳的壹幕,對夫久未歸而失望,青春漸逝而悔恨。因檐前屋後的“柳”種類繁多,常被用作故鄉的象征,如“萬裏上高樓愁,柳似汀州”(許渾《望城陽城西樓夜話》),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眷戀。從柳絮飄忽不定的特性來看,它常被詩人視為壹種排遣煩惱的方式,如“閑愁幾多,壹縷煙,滿城風,梅黃雨”(賀鑄《玉案》),“攪春愁似柳絮,長夢無處尋”(馮庭思《鵲踏》),“楚多窮?別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