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中,曹植說他在途經洛水時,遇到了傳說中伏羲的女兒洛神,並極力描寫這位美女的美麗,字裏行間都帶著強烈的傾慕。他就像壹個熱戀中的年輕詩人,把能想象到的最美的詞藻都揮霍在這個女人身上。傅身上的那種真摯的心情和澎湃的感情,在壹千年後依然讓人感到無比的震撼。
事實上,賦中的仙女是曹植最喜歡的女神和她的嫂子甄宓。甄宓是三國時期的大美人。"河東有大小橋,北岸有甄宓橋."她的美貌可與大小喬媲美。曹植壹直很欣賞他哥哥曹丕的妻子甄宓,但是她得不到。後來,甄宓失寵,悲慘地死去。最難過的是曹植。文人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留下了這首著名的詩。
曹丕是歷史上有名的小氣鬼,但他也懂文章,在文學史上與曹操、曹植並稱“三曹”。曹植寫這種東西,壹看就是猥褻小姨子。他失去理智了嗎?但是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曹丕對此有任何反應,也沒有對曹植采取任何措施。因為是他策劃的。
本來曹操有意讓才華橫溢的曹植接班,所以曹曹東征孫權時,特意把曹植留在鄴城,囑咐他要盡力維護大後方的穩定。這相當於內務部或安全局的最高領導。這項工作做得好,會為曹植日後接班加分不少。操帶著母親卞夫人、兒子曹丕和的壹兒壹女,往東都去了。於是甄宓和夏侯惇留在鄴城。
曹丕把妻子留在鄴城,其實是身邊的郭給的壹個詭計。這是壹個聰明又有野心的女人。他知道曹丕的心思,知道他想要什麽,知道他路上的絆腳石是誰。甄宓在鄴城,最高領袖曹植也在鄴城,其他重要人物都不在。
甄宓非常清楚曹植對自己的感情,並且敏銳地意識到這種感情是可以利用的。她只需要壹點手段,曹植這個多情種子就會不顧壹切的鉆進陷阱。情感支配著曹植的心,愛情把他帶到了頭上。他享受這短暫的揮之不去的悲傷,完全沒有禮貌。
他的失職使得葉城和許都的治安漏洞百出。讓劉備和吉本等人從容鉆空子,釀成大禍。曹操的火漸漸對曹植失去了信心。
甄宓是繼承人之戰中的壹顆棋子,而她願意成為這顆棋子是因為她的兒子曹睿。曹睿是曹丕的長子,但是曹丕不喜歡他,壹直沒有給他封號。這是有原因的,甄宓最清楚!
在與甄宓親密接觸後,愛情的種子曹植漸漸變得頹廢並經常喝醉。他的抑郁癥是被感情傷害的。曹丕總是有意無意地提醒他,甄宓只是在利用他,他並不是真心的。有什麽比妳深愛的人更能傷害自己,更能玩弄妳的絕望?
本來曹操對曹植還抱有壹點希望,所以在曹仁被關羽包圍的時候,給了曹植最後壹次機會,任命他為南中郎將,派他去救曹仁。可誰知不知改進的曹植居然又喝了壹個酩酊大醉,醉得連單都接不上。從此曹操對這個害群之馬徹底失望了,也不可能再傳給他了。
曹丕在繼承人之爭中獲勝。其實還有壹個受益人,曹丕身邊的壹個妃子,她有壹個很特別的名字,郭女王。註意是名字,不是昵稱。
郭女王和其他女人很不壹樣。她壹進曹家的大門,就表現出了出眾的智慧。她對曹丕的意義,不是壹個女人那麽簡單。用史書上的壹句話來形容就夠了:“後有智而後快,總要有所付出。”文帝決心做繼承人,然後就有了計劃。”短短兩句話,壹個女中學諸葛的形象就跳了出來。曹丕當上了皇太子,郭女王參與了策劃,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討伐時,留下曹植鎮守鄴城。郭女王給了曹丕壹個計劃,然後曹丕給了甄宓指示。當曹丕帶著郭女王離開鄴城時,曹植驚喜地發現,朝思暮想的甄宓出現在了面前...我甚至可以想象當郭女王離開鄴城時,他嘴角露出的得意的微笑。
“甄宓,甄宓,不管妳這次成功與否,妳將不再受到國王的青睞。”
這是壹個無解的把戲。通過這壹戰術,不僅曹丕成功攻下了曹植,郭女王也成功攻下了甄宓。這是壹個壹石三鳥的計劃:鞏固他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奪得曹丕太子寶座;也讓最大的競爭對手甄宓被迫給曹丕戴綠帽子。以郭女王對曹丕的了解,她知道即使這個男人主動戴綠帽子,他也會怪罪別人。
事實正如她所料。曹丕繼位後立即冷落了甄宓,寵壞了她壹個人。甄宓受到了郭女王誹謗性言論的傷害。死時渾身是毛,塞著糠,慘極了。而郭女王,在曹丕的支持下,坐上了皇後的寶座。
甄宓能為了給他兒子壹個職位而無視他的道德品質嗎?老婆可能會為了老公去勾引別的男人,但是她不會心甘情願的去做,心情也不會好。特別是這個自薦當枕席的人,是我老公另壹個小妾的主意。這是女性的恥辱,不是榮譽。再說曹睿再怎麽不受歡迎,他畢竟是長子長孫,很有才華。曹操爺爺很喜歡。但那時候,她是願意的,也是興奮的,去勾搭曹植。曹操的母親回來後,說她“比以前更出彩了”,更漂亮了。骨肉不在身邊,甚至可以說,作為別人手裏的人質,甄宓活得越來越有味道,她沒有得到愛情的滋養。
無論是曹植還是曹丕,在史書中甄宓對他們都沒有特別的感情。她是袁家的媳婦,婆家敗落。曹丕搶她為妻,她卻舍不得。那個年代的女人對愛情失去興趣的時候,真正讓她開心的只有壹件事。
她的孩子!她只有壹個兒子,曹睿,也就是後來的魏明帝。
曹睿死於景三年正月,活了三十六年。古人以壹歲為生,往後推,所以曹睿應該是建安九年生的。
建安九年八月,鄴城被曹軍攻下後,曹丕看中了袁紹之子袁的妻子,娶回家鄉。曹睿也是這壹年出生的。想想吧。如果八月結婚,同年怎麽生孩子?這意味著甄宓至少有六個月的身孕。換句話說,曹睿並不是曹丕的親生兒子,而是他的父親袁。
曹丕壹定知道甄宓懷孕了。但也許甄宓是如此美麗。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曹丕又舍不得,就當個便宜爹吧。這在三國時期不是什麽新鮮事。曹操打敗呂布後,娶了秦的妻子為妾。秦當時就懷孕了,後來生了壹個兒子,被曹操養子,取名秦朗,後來成了的將軍。
曹丕當時就想,反正我還年輕,等我有了自己的兒子,就把曹睿換掉就是了。不幸的是,在隨後的十年裏,曹丕遭到了詛咒,幾乎所有的兒子都死了,而最小的兒子曹林與曹睿相差十年。
甄宓知道曹操很喜歡曹睿,她也知道曹丕不太喜歡曹睿。曹操活著的時候,根本不用擔心這個;如果曹操死了,曹丕登基,孩子的處境就危險了。
所以當曹丕被郭女王蠱惑,要求甄宓起用曹植的時候,甄宓應該已經提出了給曹睿封爵的條件。只要曹睿被封爵並上報天下,就從法理上保證了他作為曹植孫子的地位,堵住了曹丕日後不認的可能。
曹丕急於扳倒曹植,所以他同意了甄宓的請求。從史書上可以看到,吉本之亂後的建安二十三年,曹睿被封為武德侯,正式列入繼位序列,官階最高。
歷史的車輪正在向前轉動。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曹丕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劉勰的退位,開始了曹魏的統治。當曹丕坐在龍椅上興高采烈地往下看時,他看到曹睿畢恭畢敬地站在大臣們的最前面。
這時,他發現天子不能為所欲為,比如廢除武德侯。告訴世人這個孩子是袁的後裔?這會讓皇室成為全世界的笑柄。曹丕驕傲到斷然拒絕。
曹丕拿曹睿無可奈何,只能把這種郁悶發泄在始作俑者甄宓身上。他拒絕讓甄宓成為女王,並開始冷落她。甄宓生命的最後兩年是黯淡的。失寵,陷入困境。當他們死的時候,他們被折磨,被頭發覆蓋,被谷殼塞滿。
壹代美女就這樣死了。而在甄宓的背後,除了曹睿,唯壹為她哭泣並揚言要進京抗議的,是鄄城的曹植,他寫了《感懷賦》。
在《感覺賦》中,曹植虛構了自己的壹次旅行,並將那次經歷詩意地化為他與洛水女神的相遇。在鄴城與甄宓的所有接觸都集中在洛水的那個晚上。
甄宓的容貌,甄宓的身材,甄宓的幽香,甄宓的微笑,甄宓的告別,曹植都有詳細的描寫。他不討厭甄宓。盡管她欺騙了他,他仍然愛她。就像傅說的,“恨人恨神有不同的方法,但恨壯年是最好的方法。抵制羅微掩蓋眼淚,眼淚浪流。”他討厭的是幕後的主謀,也就是他的哥哥。
曹植寫了這篇散文《感賦》後也沒有刻意隱瞞。他相信很快就會有人偷偷抄給曹丕。果然,曹丕很快就從監工那裏拿到了文案,但是看完之後並沒有憤怒,只有恐慌。他領會了賦中的言外之意,曹植也猜到了謀反的真相。這篇散文《感賦》是宣戰,也是告白。曹植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甄宓討回公道,在曹丕面前壹勞永逸地表達自己對甄宓的感情。
曹丕有點心慌。如果曹植把那個情節公之於眾,對自己是致命的打擊。他退縮了,就像《魏書》裏說的,他很快就開始“哀而不議,賜皇後壹璽”,把死去的甄宓封為皇後,把曹睿讓給郭厚供養,以示無私。
對曹植也大加安撫,就地提拔他為鄄城王,避免他多嘴多舌。
文帝末年,曹植得以保命,卻沒有像曹彰那樣暴斃,就是因為這個護身符。
曹丕死於黃初七年,直到去世前夕才立曹睿為太子。關於這個繼承人的過程,《魏末傳》記載:“皇帝常從文帝打獵,見子母鹿。文帝射鹿母,令其射鹿。皇帝拒絕了,說:“陛下已經殺了他的母親,我不忍心再殺他的兒子。“含淚而泣。文帝放了弓箭,深感意外,定下心來。”
“陛下已經殺了他的母親,我不忍心再殺他的兒子。”
這句話真的震耳欲聾。當曹丕聽到曹睿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認為自己的反應並不是被史家粉飾的“深感納悶”,而是“深深的恐懼”。
“陛下殺了他的母親。”殺誰的母親?不是鹿媽媽,是人類媽媽,陛下。妳殺了我母親。
“我不忍心殺我兒子。”殺誰的兒子?不是鹿,而是人類之子,陛下之子。我舍不得殺陛下的兒子,說明我有殺人的能力,只是舍不得。
曹睿以鹿為喻的隱語,完全把曹丕搞糊塗了。他“放弓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雙手震驚得控制不住弦。
從這句話中,曹丕已經猜到,甄宓臨死前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秘密和曹睿的真實身世告訴了兒子。這時,甄宓的兒子通過獵鹿來攻擊自己。
最終,曹丕屈服了,他唯壹幸存的愛子曹林還很年輕。如果曹睿抱著魚死網破的態度,把壹切都公之於眾,不僅會毀了曹睿本人,也會毀了曹丕乃至整個魏國。父親和兒子在獵場裏,互相交換籌碼:
我給妳魏的王位,妳給我曹氏家族的安全。經過幾十年的滅亡,袁家誤占了中原的寶座。
曹睿即位後,多次向被尊為皇太後的郭女王詢問母親去世的真相。郭女王被逼急了,說:“妳父親想殺她,不關我的事。當妳是兒子的時候,妳應該追求妳死去的父親。妳不能因為妳自己的母親就殺了妳的繼母。曹睿大怒,逼得馬上殺了郭女王。壹個是為母親報仇,壹個是殺了他。
為了活命,郭女王壹定是把建安二十二年的所有細節都給了曹睿,卻不知這更加堅定了曹睿殺他的決心。郭皇後死後,除了曹睿,所有內人都死了。
但曹睿壹直不是很清楚,作為當年的當事人之壹,他的舅舅到底知道多少。曹睿在清楚這個問題之前,不敢把曹植逼得太緊。曹植不是住在深宮的郭太後。他是壹個學者。在任何地方留下幾個字都可能動搖王位。
曹睿想到了讓曹丕保密的文章《感懷賦》。他怕有心人看了,就給它寫了壹封信,改成了“洛神賦”。他的方式有這樣的改變,沒有人會知道,但我不知道的是,反而是《欲蓋彌彰》會讓後人效仿,推動真相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