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養生文化的養生思想

養生文化的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分為《蘇文》和《靈樞》,其主體部分形成於戰國時期。本書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標誌著我國醫學發展到理論總結階段,也是養生理論的奠基之作。《內經》的養生思想非常豐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整體健康理念。認為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壹旦平衡被破壞,健康也會被破壞:“陰陽為秘,神為規,陰陽相隔,精為絕。”

符合自然觀。人只有“和陰陽,調四時”或“依陰陽而法”,才能達到人、實、聖、賢的地位,實現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老。

側重於預防的概念。《內經》提出:“聖人未治其病,而未治其病。”當妳已經生病的時候,再去治療和撫養已經太晚了。這不僅是古代養生的基礎,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照顧好感情觀。《內經》非常重視精神修養,認為快樂的精神和穩定的情結是身體健康的關鍵。《蘇文·古天真》雲:“無有,真氣隨之;把精神藏在裏面,就不會生病了。”

形神兼備的觀念。《內經》認為,不僅要養神、守神在內,更要鍛煉身體,做到“累而不倦”,動靜結合可以“身心合壹”,延長病情。

《內經》主張采用各種方法達到修真養生的目的。除了註意四時飲食起居和調節情緒外,還強調引導和呼吸的方法。比如《內經》認為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容易得關節炎等疾病,主張指導治療。對於“舒筋活絡者”來說,可以練習“導氣行”之術呼吸是壹種內功修煉的技巧,《內經蘇文》中多處提到了呼吸的方法。比如“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陰時面朝南,可以保持頭腦清醒,屏氣七次,以使頸咽通暢,如吞咽硬物。這樣做了七遍,餌舌下的訂單不計其數。”這些方法成為後來氣功發展的基礎。《魯春秋》是秦丞相召集壹批學者編纂的。書中雖主要論述治國安邦之術,但有不少章節談養生,形成了以動養生的特點:動是生命之本,“動而萌,萌而生,長而長”,並進壹步提出了以動除害、知本養生的基本原則。消除傷害就是“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同時消除五味、五情、七害的傷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精神上的安全和長壽。”知是知精之流的基礎:“流水不腐,戶軸不咬,動也。”形和氣是壹樣的。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郁。”以及“有病則生惡,必抑郁。"

但《呂氏春秋》並沒有明確提出如何“動”。華佗把“動”解釋為人體勞動的運動,用“谷氣消,血脈通”來解釋“動”的作用,比魯的氣滯致病說合理得多。《淮南子》是漢初淮南王劉安仿《呂春秋》所作,書中也有不少關於養生的說法。《淮南子》認為養生是“以身為本”:“養生以天下為本,道德常年維持,可謂以身為本。”

養生的本質是達到形、神、氣三位壹體:“夫在形,命之宅也;生氣的人充滿生命;上帝,生命的系統。丟了位置,三者必傷。“三者之中,修神最重要。只有把精神保持在裏面,神才能得其所,神得其所,精神清明,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所以《甄嬛傳》說:“神明,情欲不可亂。”“如果妳是神,妳就會是智慧,如果妳是清明,妳就會是明治。"

《淮南子》主張適度運動:“不停歇地努力,就會筋疲力盡。”同時,他主張節欲:“耳目若耽於肉欲之樂,五臟就會動搖不定;當五臟動搖不定時,血氣就會無休止地擺動;如果血和血液流個沒完沒了,精神就會在外面馳騁而不守!精神在外馳騁而不守,禍福如秋山,卻無明其理。"

《淮南子》也很重視保持心態平和:“人怒而破陰,喜出望外。”主張“凡事應與中國為伴”。如果妳能從中間收集,妳就能從外面吸收。得其所好,則五臟六腑,愚而淡定,精力旺盛,耳目精明。疏而不驕,強而不驕。“這種‘以華為外’,以神控形的思想,表現出非常明顯的道家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