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詩詞歌賦集《詩經》中,對龍有過描寫:“龍旗十騎”、“龍旗楊洋”,表現了盛大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莊嚴景象。在春秋戰國時期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贊美的對象。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用熱情真摯的句子和豐富的修辭表達了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當詩人說他因為太小,楚國容不下他,所以想到天上去要壹個賢惠的女子和壹個聖潔的公主時,他幻想著自己也像仙女壹樣騎著龍車在彩雲中。在詩人的另壹組詩歌《九歌》中,屈原對民間巫術崇拜神靈的歌曲進行了藝術加工,註入了他的激情,使詩歌充滿了奇幻瑰麗的浪漫色彩和誘人魅力。詩中描寫的神仙多有神車驅龍,所以詩中多有關於龍的詩句。
漢代以後,賦體開始流行。由於漢武帝特別是漢武帝的倡導,賦得以迅速發展,但同時在內容和風格上也變得唯美空洞,成為壹種歌頌的文體。兩漢以後,瑞賦理論盛行,瑞賦以龍為重,於是龍成為賦的主旋律。唐宋時期,所謂的“龍賦”時有出現,但大多是虛的,有些純粹是奉承。藝術上沒有什麽大功德,只有幾個大文豪手抄的龍賦。比如白居易的《黑龍飲渭水賦》,雖然完全是詩人的想象,但給人以生動傳神的感覺,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宋代王安石寫的《龍賦》,是對有龍的人的獨特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