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為什麽農業和輕工業的落後會制約重工業的發展?

為什麽農業和輕工業的落後會制約重工業的發展?

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幾乎總是存在壹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協調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如果這個關系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經濟發展,還會導致社會動蕩甚至社會變革。新中國成立後,沿襲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但由於蘇聯長期沒有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這壹戰略在國內學術界和民眾中引起了很大爭議。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是否正確,如何處理三者的關系?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 * *產黨第壹代領導集體,以蘇聯為鏡,帶領億萬人民進行了艱辛的探索。特別是毛澤東本人提出了許多正確的意見,極大地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促進了毛澤東思想的發展。這些理論雖然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充分正確的運用,但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價值評估

縱觀世界歷史,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基本都是先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經濟達到壹定水平後再發展重工業,比如英法。毛主席對此深有體會,曾說:“資本主義長期以來著重發展輕工業。”[毛澤東:讀蘇聯談話》(1959 65438+1960年2月-65438+2月)]英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後,實行自由經濟政策,讓人民發展自己的經濟。當然,人們去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是適合當時的形勢和需要的。因此,我們壹直在集中精力發展輕工業和農業。該國的主導工業部門是毛紡織和棉紡織業,以及相關的輔助工業,如畜牧業和采煤業。直到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使科學技術取得巨大進步,提高了工業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重工業才開始發展。工業革命後,英國有能力用機器制造機器。這種發展模式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馬克思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定律認為,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不變資本在追加資本中的比重不斷增加,這將影響整個預付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這樣就要求第壹類的增長要快於第二類,而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是第壹類中增長最快的。因此,經濟增長的正常模式應該是從簡單到復雜,從農業和輕工業到重工業,這是經濟發展的壹般規律。

發展較晚的國家往往實行重工業優先的戰略,然後適當提高農業和輕工業的比重,如德國、日本以及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後發國家選擇這壹戰略有其必然的原因,既充分利用了客觀條件,又滿足了本國人民的感受。

第壹,充分利用後發優勢。那些從經濟發展之初就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認為有了制造機器的能力之後,制造機器就會容易得多。而且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已經有了這樣的技術,他們只需要學習就可以了,省去了很多探索的時間。這就好比壹個想辦養雞場的人所想的,就是先買雞蛋,然後孵化,等雞蛋長大了靠這些雞蛋發財;或者直接買壹群雞,馬上可以賣雞蛋賺錢。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有能力優先發展重工業,就應該先發展重工業。

第二,後發國家基於政治考慮,也傾向於優先發展重工業。首先,當面對外部敵人的威脅或試圖侵略他國時,他們會急於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德國采取這種發展戰略,是為了擺脫殖民壓迫,壓迫其他國家,與英法、日本壹起奪取殖民地,而中國、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面對西方列強的封鎖和挑釁,也選擇了這種戰略。其次,德國和日本為了實施趕超戰略,與英法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以求趕超。中國、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也試圖趕超美英等發達國家,以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當然,蘇聯的趕超戰略也有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因素。

中國實施這壹戰略,首先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其次,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封鎖和軍事威脅;第三,要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吸引廣大人民投身於經濟建設的洪流中,發展經濟,保家衛國;最後,因為有蘇聯的前車之鑒,蘇聯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列寧在實行新經濟政策之初就指出:“增加財富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只有壹個真正的和唯壹的基礎,那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沒有社會主義,更談不上壹個農民國家的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32卷,第399頁]。他還說:“不挽救和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立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不能成為壹個獨立的國家。”【列寧全集,第33卷,第385頁】可見列寧是把重工業和國家的生死存亡聯系在壹起的。建國之初,中國接近蘇聯的情況,自然會學習蘇聯模式;最後是由我國建國初期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毛澤東曾經描述過當時的情況。他說,“我們現在能建什麽?妳可以造桌椅、茶碗和茶壺、種糧食、磨成面粉、造紙,但妳不能造汽車、飛機、坦克或拖拉機。”[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54 . 6 . 14)]如果我們不重視這樣壹個弱小的重工業,就會導致:軍事上沒有禦敵的武器,經濟上沒有發展的潛力,政治上沒有吸引人的魅力。沒有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條件,發展重工業就成了當務之急。

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

中國和其他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基本上是正確的,特別是在中國,這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必由之路。然而,這壹戰略思想在實際運用時,往往會出現過分強調重工業的發展而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造成可怕的後果。馬克思主義認為,優先發展生產資料,並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的生產可以脫離消費資料的生產而增長,好像生產資料的生產比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得快越好。因為,歸根結底,生產資料的增長取決於或受制於消費生產資料的增長。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第壹類的擴大和再生產所需要的額外勞動力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依賴於第二類的增長;第二,更多的第壹類為第二類所做的生產資料需要隨著第二類的增長而購買和使用;第三,第壹類為這個部門生產的更多的生產資料,最終會受到第二類發展的制約,因為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永遠是消費,否則就會變成沒有目的的“為生產而生產”。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會人為地增加不變資本的增加,提高有機構成,從而降低勞動的價值,使勞動者的工資不等於其付出的勞動;而且在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重工業的過度發展必然會犧牲壹些必要的輕工業和農業。這樣,工人得到的工資很低,買不到足夠的消費品,使人民普遍對政府不滿。特別是德國和日本,曾經實行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把國民經濟軍事化,聲稱要大炮不要黃油,極大地傷害了人民的利益。他們用血淚換來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軍隊的強大。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能這樣忽視人民的利益,不能只註重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輕工業和農業。

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實際上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工業是主要矛盾,農業是次要矛盾,重工業是主要矛盾,輕工業是次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絕不能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次要矛盾解決不好,就會阻礙主要矛盾的解決,對整個問題的解決產生負面作用。而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可能互相轉化,在壹定條件下,農業和輕工業也會成為主要矛盾。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讀蘇聯談話》等著作中論述了這些觀點。

在《論十大關系》壹文中,毛澤東認為:“重工業是中國建設的重點。已經決定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生活資料的生產,特別是食物的生產。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和其他必需品,我們就無法養活工人,更不用說發展重工業了。因此,必須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壹文中,他接著說:“這裏所說的工業化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的關系。必須肯定中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的。但同時,我們必須充分註意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接著,他又以蘇聯東歐為鏡,說:“我們在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上,沒有犯任何原則性的錯誤。我們比蘇聯和壹些東歐國家做得好。比如蘇聯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問題,東歐壹些國家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嚴重問題,這裏都不存在。他們片面重視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所以市場上沒有足夠的商品,貨幣也不穩定。”【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並要求中國在重工業的基礎上增加農業和輕工業的比重。他讀到蘇聯“當然,工業的發展比農業快。但提法要恰當,不能把工業強調到不恰當的位置,否則肯定會出問題。”並預測它會有壹個積極的結果。“加重的結果?加重的結果,壹方面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另壹方面可以更快地增加資金的積累,因此可以更多更好地發展重工業。重工業也可以積累,但是在我們現在的經濟條件下,輕工業和農業積累更多更快。”[同上]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壹文中,主席也說“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和資本,就會發展得更快。這樣看來,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了壹些,但實際上不會慢,也可能更快。”這充分體現了主席“優先發展重工業,不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戰略思想。

在意識形態領域,主席就三者的關系辯證地告誡全黨:“這裏來壹個問題:妳們是真的要發展重工業,還是妳們想象出來的?妳是非常想要還是幾乎想要?如果妳在胡思亂想,或者想的稍微差壹點,那就主攻農業和輕工業,少投資。如果妳真的想要,或者妳很想要,那妳就要重視農業和輕工業,多做糧食和輕工業的原料,多積累,將來多投錢給重工業。”【同上】“從長遠來看,發展更多的輕工業和農業,會使重工業發展得更多更快,而且由於保證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會使其發展基礎更加穩固。”【同上】這些說法理論上很正確,但在實踐中還是做得不好,極大地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影響了重工業的進壹步發展。

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沒有錯。關鍵問題在於如何提高輕工業和農業的比重,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壹定不能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蘇聯從工業化開始就實行剝削農業的政策。結果工業化以後,農業的發展並沒有達到1917的水平。針對這種情況,主席說:“我們的人民現在要忍受壹點犧牲,就像當時的蘇聯壹樣,但是只要我們能使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同時高速發展,就能保證在迅速發展重工業的同時,人民的生活得到適當的改善。蘇聯和我們的經驗都證明,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不利於重工業的發展。”[毛澤東:解讀蘇聯中國沒有像蘇聯那樣實行剝削農業的政策。毛澤東在《十大關系》中說:“我們對農民的政策不是蘇聯的政策,而是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我們的農業稅壹直比較輕。在工農業產品交換中,我們采取縮小剪刀差、等價交換或幾乎等價交換的政策。我們以正常價格收購農產品,農民不吃虧,收購的價格也逐漸提高。在向農民供應工業品方面,我們采取薄利多銷的政策,穩定價格或適當降價,對缺糧地區的農民壹般給予壹定的補貼。但僅此而已。如果妳粗心,妳還是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鑒於蘇聯在這個問題上所犯的嚴重錯誤,我們必須更加註意處理國家和農民的關系。”這個想法很正確,但是沒有做好。事實上,農業生產受損,農民利益受損,導致農業發展緩慢,農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在關註主要矛盾的時候,不能忽視次要矛盾,所以主席提出了“同時”的思想。“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是壹切社會擴張和再生產的同壹規律。如果資本主義社會不優先發展生產資料,它的社會生產就不能繼續發展。斯大林把這個規律體現為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的缺點是過分強調重工業優先增長,結果在計劃中忽視了農業。前幾年東歐國家也出現過這個問題。我們把這個規律具體化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要同時發展。我們實行了幾項同步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和農業的同步發展。”【同上】“我們把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公式具體化為: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實行幾種同時進行的措施;他們中的每壹個都在中間,並且有壹個占優勢的方面。比如中央和地方都是中央政府主導;工農業以工業為主。”【同上】同步發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動搖重工業第壹要務。“我們的想法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同時發展工業和農業。所謂同步發展,並不否認重工業優先增長,工業發展快於農業;同時,也不壹定要平均使用力量。”【同上】可見,主席的同步發展思想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主義,而是強調重點的兩點論和重點的兩點論。

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生產的後果

我無意把壹個重要原因誇大成壹個根本原因,以達到壹鳴驚人的目的。但輕工業品和農產品的短缺,確實促進和加速了蘇東的巨變。人們不得不正視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後果,仿佛警鐘長鳴在人們的腦海裏回蕩。

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著名的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正在研究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短缺現象,短缺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正在建立。雖然他沒有把短缺歸咎於優先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生產的政策,但他只是說:“短缺,無論是作為其他現象的原因,還是作為其後果,都通過無數的紐帶與經濟系統的其他環節聯系在壹起,即價格和工資、計劃和市場、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物質和精神刺激。”[亞諾什·科爾內:短缺經濟學,第12頁]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價格與工資、計劃與市場、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制定,都沒有脫離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根本方針,所以這壹理論是社會主義國家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生產而造成消費品嚴重短缺的反映。

在波蘭,這壹現象突出地體現在豬肉的消費上。波蘭喜歡吃豬肉,但是波蘭人每天都要排很長時間的隊才能買到肉,而且不壹定能買到肉。“上世紀70年代末,壹個笑話在波蘭廣為流傳:華沙街頭的壹家肉店,從早上5點開始就排起了買肉的長隊。壹個中年婦女排了六個小時的隊,仍然沒有買到肉,她很累,很不耐煩。她對身後壹個上了年紀的人說:‘不行,我得去找* * *產黨第壹書記吉列克。’半個小時後,那個女人匆匆忙忙地回到隊伍中,嘴裏嘟囔著‘媽的,吉雷克門口的隊伍比這裏還長。’這是對商品短缺的絕妙諷刺。【歐陽冬:《東歐大裂變紀實》,中國經濟出版社,第320頁】波蘭的商品短缺如此嚴重,甚至有人無奈地感嘆:“現在的生活比希特勒時代還糟糕”,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好不到哪裏去。

在德國首都東柏林的大商店裏,妳幾乎看不到錄像機和錄像帶,更別說高檔的音響、CD機和唱片了。妳甚至不能買壹輛遙控車給孩子玩。商店裏雖然有彩電,但是價格貴,品種少。汽車外形差,噪音大,速度慢,油耗高。即便如此,買車還是需要10-12年的時間,無論是衛星品牌、沃爾特斯堡品牌還是LADA品牌。很多人沒有這個耐心,所以要花三倍多的錢去光顧黑市。壹輛新的LADA汽車的價格高達70,000馬克。柏林墻開放那天,從西柏林回來的明德市民,無論男女,都背著五顏六色的精制塑料袋,裏面裝著各種物品。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壹,壹去西柏林就抓壹些空塑料袋。這在東柏林也是罕見的。

同樣的事情也無壹例外地發生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短缺嚴重傷害了那個時代的人民,使人民對* * *生產黨失去了信心,最後導致蘇聯東歐巨變,使國際* * *生產運動遭受了最嚴重的挫折。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必須重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為人民提供足夠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