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灰瓦宏大精致,粗中有細,原汁原味,滴水檐壓長石,經久耐用。當年建墻,不需要土,用小木塊來建。祠堂左墻上嵌有三塊古碑文,目前僅存壹塊,介紹了祠堂在明朝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的歷史及其修建的始末,至今400多年。明代建築是指1368-1644時期,以規模宏大、氣象瑰麗、風格古樸渾厚著稱。
易門石牌坊正面有“派巖緣起”字樣。“派”是分支的意思。“顏”指水流入海,引申為豐富,是壹個派生詞。這裏指的是荷花池唐家的始祖,也就是江西的第二代龔燕。“源”是源頭和支流,指的是事物的起源和發展。四個大字的意思是:藕塘唐朝的宗族成員都是天下子孫,為的是建宗祠緬懷祖先,讓後人在此繁衍生息。
院子兩邊以前是放旗桿石和碑文的地方。當年兩邊都是舉人和狀元石。至今,右門口還有壹塊碑石底座。據說上面最初的題字是由皇帝親自加封的。
掛在“唐祠堂”上的是黃慧玉的書。黃慧玉,江西樟樹人,出生於1926。畢業於江西師範學院,清江中學退休教師。他是世界美術家協會會員,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書畫名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他在書法上有很高的造詣,有人把他與啟功的提名相提並論。1898年夏,2018,他為荷塘題詞時,已經93歲了。我們發現他的題詞完全按照老人的意願,而寫這個牌匾的人應該具備兩個基本條件:長壽和品德高尚。
原來祠堂的三門只有左右,中間的門壹般不開。只有村裏有人中了頭獎或者重要領導才能開。在這裏,三門扮演著文廟星門的角色。據說星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通過這個大門,妳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讀書人可以取得好成績,商人可以獲得豐厚的財源,政治家可以仕途壹帆風順,其他人永遠平安。
祠堂裏的戲臺本來建在第二個入口,倒塌後改成了第壹個入口,主要是因為清末以來,村民過得不好,人才流失。為了保存村落的文化脈絡,防止村裏的人才和財富外流,族人首先在祠堂裏搭起了戲臺,以保證文宗的延續。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村裏的戲班主要唱京劇,故事是著名的歷史段子。真功夫的表演贏得了方圓村民的喜愛。據說每到冬天,村劇團自然就很忙,以前有的地方因為爭著讓村劇團幫忙演出還會打架。因為藕塘村有這麽龐大的戲班,引發了很多愛情故事,成全了很多戀人。
殿頂有“大宗來言”匾,落款為明末南豐縣令劉日(1643)。早年遺失,現藏洛陽紀念碑博物館。此匾應與唐妃有間接關系,但常被誤認為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妃子,其實是世代居住在朱祁鈺的明靜皇帝的妃子。為什麽會有誤傳?大概是對“大宗來言”牌匾的誤讀,這是原因之壹。我不懂“大宗來燕”的意思,覺得“燕”字很女性化,就聯想到唐飛。第二,在牌匾上,文知道南豐縣的事務,劉日在甌西建立了唐氏宗祠。下篇:崇禎十六年(1643),季春古丹被還。同治南豐縣誌?《秩官》卷十九記載,達江浦(今南京)人,舉人,崇禎年間任南豐縣令。因此,他認為這塊牌匾是達送給唐飛父母的,當然唐飛的時間定位在崇禎年間。其實“散裝來燕”的牌匾是唐飛180之後產生的。總之,唐飛和牌匾之間是間接關系,不是直接關系。
壹個民間女子如何成為皇帝的妃子?
這和明太祖的選妾觀念有關。《明太祖後妃傳》載:“凡天子、王侯皇後、嬪妃、宮嬪妃,均為其精挑細選良家婦女,入者得之,所以嬪妃更得人心。”朱元璋建立明廷時,在洪武元年編纂了《女誡》,也作為管理後妃的“家法”。其目的是吸取歷代後宮政治混亂的教訓,選壹個好女人做妾(官宦家庭的女人往往結合家庭混亂)。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南豐藕塘的壹位民間女子成了貴妃。
荷塘裏的唐氏女是怎麽成為小妾的?
朱祁鈺,明朝皇帝朱瞻基(1428-1457)的次子,生於宣德三年(1428),卒於天順元年(1457)。明英宗的哥哥登基後,封為王。東正教十四年(1449)秋八月,土木堡戰敗,英宗被瓦拉俘虜,朱祁鈺受太後命監國,九月即位。代宗正是在這個時候大肆選妾,也就是景泰五年(1454)。正是這壹年,荷塘公主唐被選入宮中。唐妃的父親名叫唐興,字宗可,號守敬公,唐歷之孫,荷塘唐氏第三祖。唐星生下女兒後外出謀生,最後進入錦衣衛。也就是說,唐星在女兒當選的時候並不在家。當時縣衙派人到荷花池挑選美女,她被選中入宮,成為代宗的妃子。
唐入宮後,大受歷代寵愛。《勝朝史註》(六卷,清毛啟齡所撰)中說:“(唐妃)試圖與皇帝同乘壹匹馬前往西園,馬驚公主。皇帝打了劉茂這個官,選了壹個最好的治理馬廄,所以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習慣了。”意思是:唐飛曾經騎著馬,和皇帝壹起去西苑旅遊。馬受了驚嚇,唐飛從馬上摔了下來。皇帝命令中國官員劉茂在皇家馬廄中挑選最好的馬,並不時馴服和訓練它,以等待唐妃的再次到來。《明英宗實錄》說:“景泰七年(1456)八月,派旗手向旗神護旗。任命武清侯為正史,禮部尚書為副使,並冊封唐貴妃為貴妃。”過去的皇妃只有貴妃的稱號,貴妃的稱號是從唐妃開始的,這是壹個創舉,說明唐妃的地位是高於其他皇妃的,因為有代宗的寵愛。可見,唐在景泰五年入宮後,深受代宗寵愛,對其父唐興也頗有裨益。
那麽,唐飛的結局是什麽?
杭皇後死後,代宗更加肆無忌憚,將目光從宮女轉向妓女。這時,以李羲兒為代表的壹批妓女被召入宮,世代愛新厭舊,開始偏袒李羲兒,唐妃失寵。景泰八年(1457),代宗在“奪門之變”後病情越來越重,最終病逝。《國缺》和《勝朝史註》都記載了同樣的事情:“天順元年二月,改國號。當Xi國王(景王)死後,大臣們討論人祭。而公主(唐氏),公主無言,故死而葬金山。”《明朝編年史》(戴宗篇)的結尾:“出殯,(hūng),禮如太子,人稱‘李’。嬪妃、唐家等,送帛自盡,以求下葬。”所以,唐很有可能是明朝最後壹個下葬的妃子。
右邊的橫幅是“昭堂”。明天是光明的,白玉是殿堂,唐門的人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左邊的橫幅是“湯姆”。湯姆是清代古力創辦的壹所學校。古力(1673-1750),清代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因其名而得名。他認為“心性論起源於唐舜的施與受,是指人的心靈是人道的,是超越所謂性的”。
中間掛著壹個大匾,上面寫著“榮榮”二字。右邊是國務大臣東哥大學士、禮部尚書、吳德保(德保此處指“德保”之名);文佐:唐貞女之母,江油秦城人,生於昭儒。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她在癸卯任蒙東吉旦。已經237年了。牌匾內容贊揚他以忠貞的節操為自己和家人贏得了榮耀。整個牌匾長283厘米,寬84厘米,由杉木制成。這塊匾能保存下來,多虧了它的主人和子孫後代的努力。“文革”期間,村裏很多牌匾都被破壞了。主人知道輪到自己了,晚上就把牌匾摘下來,在上面拴上繩子,然後掛幾塊鐵板,放到池塘裏,等風頭過了再拿出來。
以唐家譜為基礎,邀請全國100多位知名書法家撰寫新掛匾額,旨在修復原掛於祠堂的99塊匾額。2018,村民捐款5萬元制作蘇州首批88塊99塊牌匾。
大殿梁柱長接:“祖上生寧寬沖,洪斌範艷,韓翔賓,繞湖淮上滾,藕塘鞏俐莊學生引紀綱經綸報此堂之樂。”第壹部分是指對尤公(曾任潭州刺史,今長沙)優秀祖先的緬懷。“寧、寬、崇、興、洪、賓、燕”為尤公七子,生韓、項、賓、軋、邊、胡、淮七子(全篇最後壹段)第二聯緬懷生於創村的紀、岡、景(唐興)、倫四子及其子府,告訴後人感恩與善良是立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