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誰知道中國刺繡的發展軌跡和現狀?

誰知道中國刺繡的發展軌跡和現狀?

周代《禮記·祭義》中說“古之帝王將相皆有府養蠶。蠶熟時獻繅絲,染紅、綠、玄、黃,意為“文章為甲”,即用不同顏色的絲線在禮服上繡出各種圖案。《辭海》將“福”字解釋為在古代服飾上繡半黑半白的圖案;“儺”字被解釋為在古代服飾上繡半青半黑的圖案。至於“文”字,古漢語中稱之為藍、紅線繡的“文”,紅白線繡的“張”。其實“條”字在古代就是“沈繡”的意思,後來作為比喻被轉義了。“文”的另壹個意思是指繪畫,與“文”相同。”《禮記·月令》說“文繡有恒常”,根據註釋,“文指畫,古祭之禮服、上衣為畫,下衣為繡”。總之,刺繡起源很早,古已有之。商朝有專門的紡織和縫紉工業。絲織品受到皇室的重視,商皇室設置了壹名文官——女蠶,負責養蠶。最早的刺繡形式是鎖繡,目前見到的最早的刺繡是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繡羅”。這是壹件羅樓鎖繡作品,保存完好。後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又多了刺繡品,如繡絲袍、黃繡袍、紅綾繡袍等。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壹件絲綢刺繡,所用繡花線極細,史無前例。漢代王彜的地方織錦中,沒有手不吉利的女子。好像睜著眼睛看也不為過。漢代的繡品多為鎖繡(即辮繡)。當然,有幾項是平繡的。據《采君寶鑒》記載,三國時期,吳主孫權平定魏國和蜀國經常失敗。在部隊打仗的時候,他壹直希望得到壹個擅長畫畫的人,能畫出山川、士兵、隊形的形象。宰相趙達有壹個姐姐,很會畫畫,很聰明,能在手指間用彩色的絲線織出錦緞。趙達把他的妹妹介紹給孫權,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趙夫人。孫權讓她畫九州、江湖、平地、山川的情況。趙夫人道:“丹青之色,易泯滅,不能長久。妾可繡,可在他國帛上,可塑五帝河海城之形。"圖繡好後,呈與孫權,吳主喜出望外。當時人們稱之為針線活。所以歷史流傳下來,刺繡是三國時期趙夫人所創。可惜這個刺繡沒有保存下來,只能靠後人推測。敦煌第125-126窟發現北魏刺繡佛像殘片。是壹佛二菩薩的畫像,上面寫著泰和十壹年(公元487年)的楊光王。嶽有題詞,序曰:“繡塑無限壽。".可見,六朝時期刺繡的應用不僅僅是在服飾上,在繡佛和刺繡領域也有應用。繡佛在唐朝也很流行。”《法林》說:“康憲慶之際,在西京建殿二十余座,並建繡像。它被舉高了十英尺,聽起來很震撼。這是繡像最大的壹個。“詩人杜甫《飲酒八仙歌》詩中有這樣壹句話,“蘇進繡佛在長期齋戒之前,常常喜歡醉後遁禪”,這也反映了繡佛在唐代的普遍性。服裝刺繡在唐朝也開始流行。據《舊唐後妃傳》記載,“皇宮織錦繡,宮中工人多達700人”。宮裏,官僚們當然互相追隨。後來連皇帝都覺得太過分了。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他寫了壹道上諭說:“織錦和刺繡消耗了太多的婦女勞動......即日起,禁止生產所有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驅邪、大錦等織繡圖案。至於長壽朝鮮白錦和大小花錦,還是按照慣例制作的。告訴各級官員照此對待,不得有誤。但是,聖旨終究抵擋不住歷史車輪和時代潮流,刺繡不僅沒有被禁止,反而進壹步發展。除傳統的辮繡外,還將發展齊針、纏繞、成圈、縫合、針線銹、平金法、圈金、圈銀、拉金鎖、絨絨、絨絲、附絲等技法。在此期間,套管針、切針器和滾針器受傷。到了宋代,政府設立了文繡書院。從皇帝到官員,都穿繡花衣服。按照官階,各種衣服都有明確規定。由於政府的倡導,民俗風生水起,刺繡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文繡書院,還有壹個刺繡繪畫專業,專門根據樣品繡各種繪畫、藝術品,分為山水、亭臺、人物、花卉、皮毛等科目。此後,刺繡分為兩路,壹路為實用的服裝藝術,壹路為欣賞藝術,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刺繡工匠的藝術素質也不斷提高,在繡針處理和刺繡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創新。屠龍《考後》描寫宋繡說:“宋代閨繡繪山水、梯田、花鳥,用細針線,無露邊。有時分絲,只用十分之壹絲,所用的針細如發絲,所以人物眉目十分分明,絲色奪目,神形俱備。配色比畫畫好,刺繡和春風真的是遙不可及。明代畫家和鑒賞家董其昌也高度贊賞宋繡的成就。他說:“宋繡色彩精美,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都生動奇妙,其美勝於畫。春風十個手指的女人刺繡,總能超越畫家的筆墨。"文震亨《長史》也說:"宋繡針線細,色質玲瓏,色彩炫麗,山川遠近皆趣,花鳥婉約而知心,須為其中壹畫藏壹兩。在刺繡技術高度發達的宋代,著名的刺繡工匠相繼湧現,如絲白、莫林和齊眉。臺灣省博物館收藏有宋代刺繡的觀音像、神仙佛像、老子像、老子騎牛像、梅竹山秋葵蝶鳥像、知縣生日像、仙池沐浴像、黃泉(五約畫家)畫的花鳥像等,都是刺繡佳作。元代有很多文繡局。從南宋到江南,元朝建立後,知識分子或勾安做官或隱居莊園,地主文化在中國南方興起。純欣賞刺繡流派的特點是模仿刺繡和書法,從民間刺繡技術中分離出來,並與繪畫藝術相結合。平繡針法的提煉和創新發展。彩線刺繡技術非常成熟,在刺繡中獨樹壹幟。明代北京有壹個刺繡作坊。由於染織工藝的精細化,開發了多種色調和色度的紗線。女性大多擅長針線活,繡制家庭所需的刺繡,收藏和欣賞精美的刺繡成為上流社會的壹種時尚。民間的顧繡已經成為壹種沒有實際生活的獨立的欣賞工藝。上海陸湘源顧佳發揚宋元刺繡技藝,以古今名人字畫作品為底稿,運用各種材料繡畫,如蒲草、胎毫等。其構思精巧,用料考究自然,刺繡精美美觀,吸收了西方浪漫主義,突出透視效果,故其風格世代聞名。清代織繡技藝仍分官繡和私繡兩種形式。官方刺繡集中在南京、蘇州、杭州,稱為江南三織。它以最尖端的技術為皇帝和官員制作物品,從而制作出技術水平驚人的作品。在城市裏,有經營刺繡工藝品的商店,許多畫家參與刺繡圖紙的設計。刺繡品類上千種,生活用品是刺繡的主流,刺繡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歐美。”愚鈍女子無不幸,恒心女子無所不能”,以其細膩輝煌的風格,在全國各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繡體系,如蘇繡(江蘇)、蜀繡(四川)、粵繡(廣東)、湘繡(湖南)四大名繡。清道光元年,第壹部刺繡著作《繡譜》問世,作者是丁佩。清末西學東漸,沈壽結合西方寫實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仿真繡”,針法多樣、立體。沈壽也是壹位傑出的刺繡教育家和藝術理論家。他在許多地方教授刺繡,並口頭編寫了管雪刺繡手冊。清初繼承了明朝的傳統,采用幾何圖案、大尺度花枝纏折、傳統吉祥圖案。色彩以濃郁厚重為主,風格古樸典雅,莊重大方。清代中期,裝飾紋樣受西洋畫的影響,趨向於小而精,采用西洋花卉圖案,色彩艷麗華貴。吉祥圖案廣泛應用於晚期刺繡題材。衣服上的花紋組織往往包括球花和球花。開光、蓋地、織錦圖案等刺繡圖案也頗為流行。乾隆時期色彩喜金,清末有墨繡、三藍繡等特殊風格。幾十種針法成熟壹體,分絨彩繡是針法的主流。民國初年,傳承清朝的刺繡藝人很多,各重要刺繡產區也成立了刺繡研究所。非帝制下的新時代統治者不再以刺繡作為裝飾官服,民間學繡、搞繡工藝的風氣也因為崇尚西風和民族戰爭而逐漸式微。雖然刺繡技術不斷發展,但已經看不到家家戶戶搞刺繡的盛況了。湘繡始創於楚,西漢時達到了針法工整、線條灑脫、繡藝嫻熟的境界。清末民國時期達到頂峰,素有“色潤,墨無跡,不察不稱繡品畫”之稱。它以彩色的散絲為繡花線,除了用齊針、縫紉、撒粉外,還有獨特的“混針”法,以交錯的針法,使不同顏色的線互相混合,逐漸變化,色彩豐富,色彩和諧。湘繡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優點。多為山水、人物、花鳥、羽毛、動物,栩栩如生,善繡獅、虎。湘繡繡出的老虎,毛發強韌堅硬,充分顯示了老虎的力量和百獸之王的威勢。在1912和1933意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世博會上,湘繡分別獲得最佳獎和壹等獎。有記載的粵繡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805年)廣東南海的魯美娘的事跡。藝術家將孔雀羽毛撚成絨股,繡出金玉奪目的服飾,用馬尾辮包裹絲絨作為拉筋線繡出輪廓,增強了表現力。解放後,粵繡得到了進壹步發展,並不斷創新。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豐富,刺繡流暢順滑,金銀墊繡富有立體感,富麗堂皇。粵繡題材廣泛,其中博古最受歡迎。其中,粵繡和潮繡風格各異。蜀繡集中在四川成都。蜀繡在金代被稱為蜀國之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采用暈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頭針等100種針法,充分發揮手工刺繡的特長,形成濃郁的地方風格。蜀繡的題材多為花鳥、動物、山水、蟲魚、人物。除了純觀賞的刺繡屏風,還有被子、枕套、靠墊、桌布、頭巾、手帕。除了上述四大刺繡,中國刺繡還包括浙江溫州的甌繡,河南開封的邊繡和湖北武漢的漢繡。但說到中國四大名繡之首,還應該屬江蘇蘇繡,又稱蘇繡,享有中國第壹繡的美譽。蘇繡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最古老的。宋朝的刺繡有相當的規模。明末清初,沈壽吸收了西方和日本的藝術以及中國各地刺繡的優點,創造了具有光影效果的仿真刺繡。丹陽鄭錚女子職業學校創造了隨機針刺繡。65438年至0957年,蘇州建立了刺繡研究所,加強了刺繡研究。蘇繡自古以來就以精致典雅著稱。構圖簡潔,主題突出,其技術特點概括為“平、齊、細、密、勻、順、諧、亮”。最細的絲線斷成48股,壹般人肉眼看不清楚。雙面繡在刺繡的兩面都繡上了圖案,兩面的圖案和針腳都是壹樣的,但針腳是隱藏的,而不是暴露的。目前蘇繡共有48種針法,可分為9大類。色彩和諧淡雅,沒有壹絲生硬跳躍的痕跡。線跡密度壹致,沒有不勻。蘇修的題材多為人物、山水、花鳥動物,包括刺繡、畫冊、屏條、屏風等。蘇修的作品參加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在國內外享有越來越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