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亞裏士多德導論

亞裏士多德導論

亞裏士多德

中文名:亞裏士多德

性別:男

生卒年:公元前384 ~ 322年

國家:古希臘

傳記

公元前384年,亞裏士多德出生在拉基亞的希臘人聚居地斯塔基爾。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醫生,所以他的家庭應該屬於奴隸主中的中產階級。亞裏士多德於公元前367年移居雅典,學醫,並在雅典柏拉圖學院學習多年。他是柏拉圖學院的積極參與者。

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在亞裏士多德雅典跟柏拉圖學哲學。這二十年對亞裏士多德來說是壹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這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對他的壹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裏士多德是柏拉圖教的。這三代師徒都是哲學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雅典柏拉圖的學院裏,亞裏士多德表現得非常出色,柏拉圖稱他為“學院的精神”。然而,亞裏斯多德並不是壹個只崇拜權威的人,他只對諾諾學術,沒有自己的思想。他不同於那個談論玄理的老師。他努力收集各種書籍和資料,勤奮學習,甚至為自己建立了壹個圖書館。在大學期間,亞裏士多德和他的老師有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他曾比喻說,智慧不會隨著柏拉圖而消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徒之間的分歧就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公元前347年,柏拉圖死後,亞裏士多德在雅典又呆了兩年,之後他開始四處遊歷。公元前343年,他被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聘為亞歷山大王子的老師。當時亞歷山大十三歲,亞裏士多德四十二歲。

菲利普於公元前336年被刺死。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年僅二十歲,成為國王。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隊和希臘諸邦聯軍到達波斯。不到十年的時間,他就打敗了號稱百萬的波斯軍隊,進而摧毀了古波斯帝國。建立了壹個史無前例的亞歷山大帝國——其疆域西起希臘,東至印度河亞裏士多德,南至埃及,北至中亞。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這個靠武力征服的大帝國,經過混戰,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王國。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亞裏士多德回到雅典,在那裏生活了二十年,也就是從亞歷山大遠征的前壹年到亞歷山大去世的那壹年。

亞裏士多德來到雅典,很可能肩負著說服雅典人服從馬其頓的政治使命。亞裏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優待。除了顯赫的政治地位,他還得到了亞歷山大和馬其頓各級官僚的大量金錢、物資和土地支持。由他創建的呂克昂學院,占據了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的壹個巨大的操場和花園區。在書院裏,有當時壹流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他在這裏創辦了自己的學校。這所學校的師生習慣在花園裏邊走邊討論問題,因此得名“吟遊詩人”。據說亞歷山大向他的老師提供了800個金爪的研究費用(每個爪60磅黃金)。亞歷山大也為他的老師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手下為亞裏士多德收集動植物標本和其他材料。

事實上,亞裏士多德的巨著不是壹個人能夠完成的。比如他已經勾勒分析了158種政治制度,沒有壹群助手的協助是不可能完成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的。

當亞歷山大的死訊傳到雅典時,那裏立刻掀起了反馬其頓的狂潮。雅典人攻擊亞裏士多德,判他褻瀆神明。蘇格拉底因褻瀆神明被判死刑。但亞裏士多德最終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享年63歲。

研究領域:

亞裏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創立了形式邏輯,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壹個分支——亞裏士多德導論,為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亞裏士多德認為分析或邏輯是所有科學的工具。他是形式邏輯的創始人。他試圖將思維形式與存在聯系起來,並根據客觀現實闡明邏輯的範疇。

在天文學上,他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理實體,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是由不同的物質組成的。地球上的物質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組成。

在物理學上,他反對原子論,否認真空的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的推動下才會運動,外力壹停,運動也就停止了。

在生物學方面,他對500多種不同的植物和動物進行了分類,研究了至少50種動物,指出鯨魚是胎生的,還調查了雞胚的發育過程。

在教育方面,他認為理性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主張國家應該教育奴隸主的子女。使他們的身體、美德和智慧和諧發展。

亞裏士多德還提出了極限、無窮數、力的合成等許多數學和物理概念。

相關小說、詩歌和文學作品:

1,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後來被他的註釋者編成壹本書,取名《工具論》。他們繼承了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認為邏輯既不是理論知識,也不是實踐知識,而是知識的工具。工具論主要討論演繹法,為形式邏輯奠定了基礎,對這門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2.亞裏士多德的另壹部著作《物理學》討論了自然哲學、存在原理、物質和形式、運動、時間和空間。

3.亞裏士多德在《天論》中,開始討論物質和什麽可以毀滅,然後討論發生和毀滅。

4.氣象學討論天地之間的區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帶;還有壹些關於視覺、色覺、彩虹的原始理論。

5.亞裏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和《分析》的第壹和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