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人在古籍中寫錯了字怎麽辦?

古人在古籍中寫錯了字怎麽辦?

寫作對於受過教育的人來說是壹件簡單又復雜的事情。這是因為古人發明的漢字不僅結構復雜,而且筆畫也很多。對於剛開始學寫字的孩子來說,壹不小心就很容易寫錯字,這簡直是壹種難以忍受的折磨。

中國的漢字其實是壹種方塊字,具有形、義、表意等多種功能。平時多練習,不僅能把筆畫牢牢印在腦子裏,甚至還能寫出漂亮的書法。但即使是最好的書法家也會有犯錯的時候,更何況是剛入門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強迫癥,無論做什麽都力求完美。尤其是寫作業或者練字的時候,壹旦因為不小心寫錯了錯別字,就會直接把整頁紙撕掉。筆者認為現實生活中解決錯別字的方法其實很多。

比如可以用橡皮擦把錯別字擦掉重寫;或者直接塗上塗改液;當然,妳也可以用膠帶把錯別字粘住。這兩種方法都能起到糾正錯別字的作用。但是在古代社會,因為沒有這麽先進的方法,古人壹旦寫錯別字,那是壹件非常困難的大麻煩。

古人書寫載體的演變與文字修改方法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開始逐漸提高。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活動,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明了許多有益於生產和生活的小方法。其中,《結繩筆記》是人類智慧向更高層次的大跨度進步。

簡單來說,“打結筆記”就是按照壹定的規則在繩子上打結,記錄不同的事情。比如壹些日常瑣事可以總結壹下,而壹些比較重要的事情會捆綁起來。而且繩結會按照時間規律分類。

作者認為,這種相對原始的記錄筆記的方法,不僅為文化的起源奠定了初步的基礎,也為後來的人們用竹簡、織錦、帛來記錄筆記埋下了伏筆。

雖然“打結筆記”與錯別字無關,但稍有疏忽就可能打錯結。同時也為後來甲骨文、竹簡、紙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鐘鼎甲骨文

早在殷商時期就出現了,甲骨銘文刻在龜背和鐘鼎上。據考證,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形式,甲骨和鐘鼎是最早的文字載體。但由於甲骨文、碑文的書寫,會受到材料的嚴重限制,根本無法大範圍推廣。所以最後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甲骨文和鐘鼎上也刻有周朝的文字。如果從實際意義上分析,刻在龜背上的甲骨文其實是當時人們占蔔吉兇時的壹種符號,所以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字。鐘鼎上的銘文大多與贊美周天子或祭祀祖先和神靈有關。

其實甲骨文或者鐘鼎上刻字也容易出現錯別字。但由於甲骨和鐘鼎不易修改,壹般拼錯就丟棄。當然,還有壹種情況,妳可以繼續寫,不做任何改動。這實際上給後來的歷史學家和文化學者研究甲骨文或銘文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和困難。

2.竹簡寫書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當時人們沒有發明紙,但是選擇了壹種可以就地取材的書寫載體。而這種載體現在被稱為“竹簡”。所謂“竹簡”,其實是用竹片做成的載體,可以簡單記錄。

壹般來說,竹簡多由竹片制成,但制作工藝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簡單。首先要選擇水分適中的竹子,然後經過切、煮、烤三個步驟就可以切、刮了。做成這種程度的竹簡都可以刻在上面。

竹簡上的(1)刻字

壹般情況下,先秦時期的學者或者專門做記錄的官員會根據實際需要隨身攜帶竹簡和刻刀。必要的時候會把竹簡拿出來,用刻刀刻出來。雖然這種書寫方式的難度比甲骨文、碑文要低,但與現代社會的書寫方式相比,這簡直是壹種無法接受的痛苦。

因為雕刻的時候需要非常小心,否則竹簡很容易開裂。還有就是淺刻容易因長期摩擦而模糊,深刻容易損壞竹簡。所以用竹簡刻字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同時,壹不小心就會刻錯字。遇到這種情況後也特別麻煩。

(2)修改簡牘錯別字的方法。

第壹種方法是直接用切肉刀把錯別字刮掉,然後在錯別字原來寫的地方修改。另壹種暴力的修改方式是直接丟棄。即使寫了壹個循序漸進,也要忍痛放棄自己熱愛的東西,從頭再來。否則沒有比這兩種方法更好的方法了。

書寫好後,要在竹簡上仔細鉆孔,再用牛皮繩把竹簡編織在壹起,稱之為“竹簡”,這樣壹部逐漸寫成的書就完成了。

當然,如果是長篇大論,會用很多漸進性。而且寫錯別字的概率會更高,修改起來會很麻煩。這也是古人寫書慢的關鍵。

3.寫在絲綢和織錦上

(1)直接丟棄

隨著朝代的更替,文化的發展,人們的漢字越來越多,想要表達的思想也越來越完善。所以,竹簡這種原始而古老的書寫方式,在不斷的更新變化中被徹底淘汰。西漢時期,竹簡與綢緞、織錦、絲綢並列。當然也有人說這時候已經出現了“草稿紙”。

能用綢緞寫字的人,基本都是王公貴族。這主要是因為綢緞價格高。比如詔令或者日常公文都是用這兩種物質書寫的。錯別字壹旦寫好,根本不需要修改,因為這兩種風格的公文是不允許修改的。

民間書寫基本上還是沿用竹簡刻字的方法。因為綢緞、織錦的價格都比較貴,有人可能會說妳可以直接在“草稿紙”上寫字。

但實際上,這種所謂的“粗紙”,其實比絲綢、織錦還要貴。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造紙技術非常落後,無法達到普及的目的。

(2)塗鴉

但如果書法家在綢緞上寫字,壹旦出現錯別字,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糾正。比如妳可以直接在原來的地方貼上壹個貼片,然後在貼片上寫上正確的文字;當然,如果妳不想這麽麻煩,可以在錯別字上打個叉,然後在旁邊修改。

古代大書法家,如王羲之、顏真卿等,在創作書法作品時,經常寫錯別字。因為當時沒有專業的抹子或者修正液,他們會直接用刷子把錯別字擦掉。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手抄本》上都布滿了他們的塗鴉。

事實上,隨著時間發展到東漢,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壹定程度上更新了造紙技術。所以東漢時期紙的利用率提高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隨便在紙上寫字。因為現階段紙的價格也很高。

雖然“洛陽紙貴”是用來形容文章名揚天下的,但是這個成語的原意是人們在長篇大論寫書的時候會大量使用紙張。

當時紙特別貴,所以有洛陽紙貴的說法。但此後,由於造紙技術的逐步提高,紙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

古人用毛筆書寫錯別字的修改方法。

關於毛筆的誕生,眾說紛紜。還有壹種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秦代將軍蒙恬發起的。作者認為,毛筆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中國人的書寫歷史。可以說,從用刻刀刻字直接變成寫字,是史無前例的發明。

當毛筆遇到蔡倫的造紙術,中國人就進入了用筆和紙書寫歷史的新篇章。尤其是方方正正的漢字,不僅特別適合書法家潑墨,還能讓更多的人從無知進入知識的海洋。但是,當人們用毛筆書寫時,錯別字的概率其實是很高的。

如果平時練字出現錯別字,其實完全不用在意,直接塗掉就可以繼續寫下去。但是如果是考試或者寫書法作品的時候,寫錯別字真的是壹件很麻煩的事情。

雖然古代沒有專業的修正液,但古人也想出了很多對付錯別字的招數。

1.古代錯字克星“雌黃”

雌黃對於現代人來說只是壹種普通的礦物質。因為這種物質含有硫化物和中藥,所以即使是現代社會仍然會把疾病當做中藥來治療。但在古代社會,雌黃是文人最好的伴侶。這主要是因為雌黃可以修飾書法。

據孟茜《筆談》卷壹故事壹記載“亭中新書網版有問題,故以雌黃塗之”;

《齊姚敏書》中也有“染黃治書”、“以雌黃治書”之說。雌黃,又名雞冠石,是壹種繪畫顏料。然而,有可能抹去那些寫著“壹物降壹物”的筆觸。。

用毛筆寫書法作品時,壹旦寫錯別字,就不想直接塗抹或者“修補”作品。這種情況下,其實可以直接用雌黃,在錯別字上反復塗抹,直到擦幹凈。這其實是利用了雌黃中的硫化物,因為硫化物對稀釋墨水非常有效。

後人根據雌黃可以改變筆法的特點,創造了“信雌黃”這個成語。這個成語出自《楊進秋》:“王彥,字,能言,不安其意者,更易為之,其言為雌黃。”比喻說話顛三倒四,信口開河。

結論

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寫錯別字都是很正常的。寫的時候,不小心或者知識差,思路被打斷,就會寫錯字。現代社會,由於人們使用鉛筆、鋼筆、圓珠筆書寫,出現錯別字後可以使用修正液、修正紙或修正帶進行改正。

但由於古代社會科技落後,根本沒有這種高科技的東西。但古人根據實際情況,也發明了很多糾正錯別字的方法。比如用刀刮下來,貼小紙條或者用雌黃擦掉。當然,對於壹些天性灑脫的書法家來說,只需要用毛筆塗抹或者劃掉錯別字就可以繼續書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