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壓作用:蒺藜水提取物、醇水提取物和30%乙醇提取物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生物堿部分對狗血壓無影響,但能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壓作用。
2.利尿作用:本品在印度用作利尿劑;在鹽水負荷大鼠實驗中,利尿效果並不理想,其灰水提取物和植物煎劑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於鉀鹽的存在。但也有人認為除鉀鹽外,生物堿還有壹定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水腫患者有效。
3.其他:蒺藜生物堿和水溶性部位能抑制大鼠小腸運動,並與乙酰膽堿呈拮抗作用。植物提取物可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生長。植物中含有毒性劑量的亞硝酸鉀(其實植物中只含有硝酸鉀,在體內被食用後被酶還原為亞硝酸鉀);會導致高鐵血紅蛋白和窒息。
處理
1.清洗:清洗沈澱物,去除雜質。
2.加工:①炒蒺藜,即將蒺藜洗凈,放入鍋中,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取出,放涼,去刺。
②鹽蒺藜:將蒺藜洗凈,用鹽水拌勻,悶透(每65,438+000斤蒺藜加2斤鹽,加適量開水澄清),放入鍋中,用文火加熱,煎至表面發黃,取出放涼。註意壹定要放在陰涼幹燥的地方,密封。
(3)雷公烘論:“蒺藜用時,洗凈蒸之,午至酉,日以木臼幹之,使皮完全刺破,兌酒後蒸之,午至酉,日用之。”
性味取向
味苦、辛、微寒。
經絡入肝、肺。
功效指示
1.平肝潛陽:蒺藜味苦,能降瀉,入肝經,果以降為主,故能抑制上下的肝陽。對頭痛、頭暈、痙攣最有效。
2.疏肝解郁:本品味辛,散郁解郁,甚囂塵上,與其他藥物服用後才不停留者不相上下。且入肝經,故能疏肝解郁。用於治療胸脅疼痛、不適、呼吸過度和乳房閉鎖。壹篇植物名實考證說:“蒺藜用於解郁,炒香入氣藥,極效。”
3.疏風明目:本品能疏風瀉火,入肝經,開竅明目,故能疏風瀉熱於肝經,驅肝火,十分有效。故《本馮靜原》雲:“蒺藜為治風明目之主藥,風入少陰、厥陰經者為聲導。眼疾為風木之邪。風大則目疾,風去則目明。”本品入肝經非常有效,辛散,散寒,瀉肝火。對目赤癰腫,羞明流淚,肝熱擾目竅者有效,故可用於蒺藜。
4.祛風止癢:本品味苦辛,能祛濕殺蟲,祛風止癢。如《名醫阿別錄》說:“即藜,主體癢,小兒頭瘡。”
5.散結化瘀:本品辛溫,能散結化瘀。用於治療膿腫積聚、癰腫、瘰癧、乳突等。如《神農本草經》說:“本品治血,破結,有喉炎,難以哺乳。”《本草顏回》雲:“蒺藜能祛風降氣,亦可作水化之藥。”
5.識別應用程序
①蒺藜能平肝祛風。用於頭痛、頭暈等。炒蒺藜善活血祛風,用於目赤腫痛;鹽蒺藜能平肝解郁,補腎明目,用於高血壓和頭暈。
3蒺藜、沙苑蒺藜沙苑甘性溫,善補腎養陰。蒺藜味苦性寒,善清肝火以治之。"
劑量
內服:6-9克,煎服;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適量,搗碎或研磨,噴灑,或用水沖洗。
應該避免兼容性
以及適當的禁忌。
1.烏頭是大使。(《本草經註》)
2.本品味苦、苦,行氣化瘀,血虛氣弱,孕婦慎用。
兼容性應用
1.沙園蒺藜:沙園蒺藜味甘、軟、潤;刺蒺藜堅硬扁平,但其性漲散。前者善於補腎治下,後者善於平肝治上。這兩種藥物的組合對於平復肝腎是最有效的。
2.何首烏的制備:何首烏制備,滋補肝腎,益精血;蒺藜具有清肝平肝、依風明目、化瘀的作用。兩藥合用,能補益補虛,祛風除濕,滋補肝腎,主治頭痛頭暈,早白。
3.用僵蠶:蒺藜能疏肝散風,最適合肝氣郁結或疼痛;僵蠶能祛風解痙。兩藥合用,可平肝祛風,鎮驚止痛。可治療肝風失調引起的頭痛、頭暈。
4.用菊花:兩種藥物都可以平肝明目。蒺藜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楚菊花傾向清肝散熱。兩藥合用,壹剛壹柔,壹清壹散,兩藥必須互為用。平肝明目的作用最大。可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頭暈目眩、風熱或肝郁頭痛。
5.茯苓:茯苓利水滲濕,又健脾和中,對肝脾濕阻有標本兼治之效;蒺藜粉可以平肝安神。兩藥合用,壹滲壹散,利濕平肝,能祛濕除濁,清楊燦止眩暈,平復肝氣,不引起胃不舒服就能消除胃痛。
6.用白薇:蒺藜能疏肝解郁;白薇清熱涼血。兩藥合用,清肝涼血,止眩暈,明目。
7.用川楝子:本品味苦辛,可疏肝解郁,川楝子味苦辛,理氣止痛。兩藥合用,疏肝和胃,治療肝氣失調引起的胃、脅痛、胃脘痛最為合適。
8.用合歡皮:合歡皮寧心化瘀,消腫止痛;蒺藜舒肝解郁。兩藥合用,治血虛肝郁,胸肋刺痛,肝脾腫大,全身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