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安城西有壹條溝,名叫同裏渠。為什麽叫同裏運河?這得從500多年前說起。
當時武安城西的這條溝河,發源於今莊子營村北,流經今師大北墻外的溝,再經奶奶廟入西門至西關街,流入南關。那時候雖然沒有老師和老奶奶的寺廟,但是這條河已經流了很多年了。每到雨季,南關的街道都有壹尺多深,房屋、店鋪被淹,百姓苦不堪言。只希望有人能化害為利,造福人民。
明朝成化年間,香河舉人奈永昂來到武安做知縣。剛來的第壹個夏天,他就遇到了多年未見的暴雨。每逢大雨,武安境內溝渠滿河,平原縱橫,各地災情不斷。在城市裏,商店和店鋪被淹,貨物被淹,蔬菜和水果散落壹街,商人們到處抱怨。奈池縣聽了這話,冒雨走出西門,只見陶濤的洪水從西邊沖過城來。南關街兩邊的店鋪早已打烊,壹些店鋪正在用沙袋擋洪水。奈池在雨中呆了壹個小時,我不明白為什麽這麽大的水量能從哪裏來。
雨過天晴,奈知府和師爺又來到南關街,街吏和百姓紛紛議論。有人說:“我們年年出錢買糧,年年洪水從門前經過,縣太爺不管。”有的說:“祖父縣衙門新修,風雨不浸,是生是死由我們老百姓決定。”人話多,什麽壞話都說。壹個老人從店裏出來,對大家說:“這藥店裏不知有多少藥材被水損壞了。今年雖然有準備,但不知道前兩天剛來的十幾麻袋藥材都泡在水裏了。我店裏流出的水袋包治百病。實在沒辦法跟掌櫃解釋。”奈知府聽了這話後沒有再說什麽。他上前向老人行禮,問道:“老人,妳說這水是哪裏來的?縣城裏怎麽會有這麽大的水?”
“客官,妳不是本地口音吧?”老人問:“縣裏發洪水還不到壹兩年。凡是來這裏的知府,都說要治水、收現金、納稅,就是只打雷不下雨,壹下雨就大禍臨頭了!”老人看著留著山羊胡子的中年人說:“這座城市的西邊有壹條河,有幾英裏長。下雨的時候,四野的水都流入這條河,河水沿河向東流向城市。不然怎麽會有這麽大的水量?”我覺得換條水道可能更好。"
奈知縣點頭稱是,告別了老人,朝西而去。出了西關,只見壹條溝,兩邊是壹片荒野,溝底泥沙和石塊的洪流未斷。奈池縣到南岸,只見南邊向南地勢較低,有顛簸很難走。往南不遠處,又壹條溝出現在眼前。他問師爺:“這條溝河通向哪裏?”大師看了看說:“再往南走,會通到城南的戴宇河。”內池縣說:“如果從北方流向城市的溝河與我們面前的溝河相連,將河水引向戴宇河,不再有水流入城市,這不是解決了民眾的後顧之憂嗎?”師傅又看了壹遍,指著崎嶇的荒地說:“這條溝離北河溝有半裏地。工程不小啊!”
奈池縣興奮地說:“我們的祖先在歷史上就有開運河的先例。難道我們不能挖壹條半裏路的河溝來改變這條河,讓城裏的人不再詛咒他們的母親嗎?”
過了幾天,縣政府發出了挖溝換水的通知,要求城裏人購物,出大力,有錢出錢,造福子孫後代。人們聽說後,紛紛響應。開工後,乃知縣每天都出現在工地上,工地上的人忙得不亦樂乎。壹個冬天過去了,壹條近壹英裏長、壹英尺多長的新溝渠連接了南北溝渠。新修的土堵住了流入城市的溝口。原來的溝渠用挖掘新河的土回填,變成了幾畝良田。人們連續幾天燃放鞭炮,敲鑼打鼓。
那年7月,下了幾天大雨。奈知府冒雨出了西門,在南關口寺前南望南關街。舊的洪水街道已不復存在。像往常壹樣,市場照常開放,人們臉上掛著微笑。但他也擔心新修的大壩,又趕到城西,站在新修的大壩上,看著洪水從南邊湧來,心裏的石頭落了地。
為了慶祝這個為民做事的乃池縣,人們把新開挖的溝渠稱為“同裏渠”。後人修建象仙寺時,還在地上供奉了奈永昂的牌位。武安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乃赤縣開鑿同裏渠造福人民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