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
藏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分布在遼闊的青藏高原。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阿壩、甘孜藏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藏族人口為5416021。藏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藏語,屬於漢藏語系藏語支,分為三種主要方言:衛藏話、康話、安多話。藏語系是7世紀初參考壹些梵文字體創制的,歷經三次修訂發展而來。它是壹種從左到右橫向書寫的音標,至今仍在通用。
藏人叫中國人,藏人自稱“番”。藏語對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稱呼:西藏阿裏人自稱“堆巴”,後藏人自稱“藏巴”,前藏人自稱“魏拔”,居住在藏東、川西的藏人自稱“康巴”,居住在藏北、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藏人自稱“安多瓦”。統稱為“邦巴”。“巴”和“瓦”在藏語中是“人”的意思。
藏族起源於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中部地區。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年前,藏族先民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活繁衍。據中國史料記載,藏族在漢代屬於西羌族的壹個分支。當時,幹青地區的西羌諸部與漢朝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而西藏則有“法羌”(法羌,古音讀bod)、“唐茂”等部,與幹青諸部有交往。據藏族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祖先興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礱江谷,是“六牦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幹布之前已經傳了20多代。“六牦牛”部最初興盛時,已經進入宗法社會。但從前幾代首領的母子名字中,也能看出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大約在公元6世紀,所謂“學填野”的首領與鄰部結盟,被尊為首領。當時西藏有10多個民族,包括“楊桐”、“蓬布”、“蘇皮”、“貢布”等,都已進入奴隸社會。隋末唐初,“知野”部松贊幹布與各民族合並,統壹西藏,定都洛迪(今拉薩),* * *臣民取贊普(王)稱號,才制定藏語和藏歷,創制法律、度量衡,設置各級官職。將全境分為四個軍政區,在西藏建立壹個自稱“蕃”、中國人稱“吐蕃”的奴隸王朝。松贊幹布在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與唐朝、天竺(今印度)、尼泊爾(今尼泊爾)有著廣泛的交往,引進了唐朝和印度先進的封建文化,佛教也在此時正式傳入吐蕃。
松贊幹布統壹後,吐蕃越來越強大。公元7世紀,中原唐朝興盛,松贊幹布派遣使節到唐朝求婚,發展與唐朝的關系。唐太宗把松贊幹布嫁給了女宗室文成公主。李治即位後,松贊幹部被封為“徐都尉”、“西海郡王”、“客王”,松贊幹布稱為“天子”,確立了唐與範的關系。公元710年,唐與範復婚,金城公主嫁與贊普赤德祖贊。公元822年,唐凡在拉薩大昭寺前立碑。唐與範的友好關系,為西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為藏族成為中國多民族的壹員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