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三年(1897),八公第壹名,北京考第十壹名。
光緒二十四年被朝廷任命為北京刺史,被封為“七品小京官”,升任刑部六品主事。
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了鄉試。
光緒三十年(1904),殿試,進士,中狀元,走在專利南的書房裏,奏國子監的編修。
光緒三十二年(1906),被選派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習法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從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畢業後回國。
宣彤元年(1909),為起草《商法》,被派往全國各商埠調查近代商業運作習慣,提交了數十萬字的調查報告。
宣彤二年(1910),清朝舉行了第壹次法官招聘考試,任命他們到貴州擔任考官。宣彤元年(1909)三月的壹天,剛剛通車三年的蘇州火車站迎來了壹群頭戴花插羽的清官,為首的是壹個舉止儒雅的中年人。火車站外有壹頂轎子在等著。他們壹行人上了轎子,過了千裏橋,從長門進入古城。中年官員下了轎子就走下了轎子。這位官員是誰?他和蘇州是什麽關系?通過相關檔案,作者為您揭秘。
中年官員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次科舉考試的第二名——朱汝珍。說起他的科研,還挺傳奇的。原來朱汝珍本該是晚清狀元,卻因為名字和籍貫的原因而失之交臂。按照慣例,宮廷考試的考官(1904)在閱讀和評價了所有考生的試卷後,從參加考試的273名考生中選出了10份試卷,進行了排序,並呈給慈禧太後。慈禧太後翻開被考官列為“狀元”的朱汝珍的卷子,只見文字流暢華麗,字體卻是粗獷楷書。她看完後,不禁連連搖頭,因為慈禧太後向來偏愛疏朗清新的字體。當她看到朱如真的籍貫是廣東時,突然產生了壹種厭惡感。廣東是她討厭的地方,是叛逆的代名詞。有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有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啟超,有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朱如真名字中的“真”字,讓老佛爺想起了被他逼死、支持光緒皇帝改革的貴妃。“朱汝珍”二字壹下子觸動了慈禧敏感的神經,於是狀元之門對這個滿腹經綸的不幸才子關上了。與此同時,慈禧看中了劉春林這個名字,他也是直隸肅寧(今河北)人。她認為這個名字有吉祥的征兆。“春雨”這個詞包含了春風和雨的意思,恰逢幹旱,渴望壹場春雨。再加上蘇寧地處京畿壹帶,所以老佛爺繞了壹大圈,劉春林從原來的第二名變成了狀元,朱汝珍只好坐第二名。
光緒三十二年(1906),朱汝璈被選派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習法律,兩年後回國。制定商法是清末修律的重要任務之壹。宣彤元年(1909),朱汝珍被任命為法律博物館的編輯,前往各商埠調查情況。蘇州是清代商業繁華之地,備受矚目,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壹幕。朱汝珍到蘇州開展“商業習慣”調查。江蘇省蘇州市檔案館存有朱汝珍寫給蘇州商會的兩封信。其中壹條寫道:“壹、搞調查,考慮到我國商業最早,而貴省交通便利,民風活潑,貿易日盛,尤其在世界商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蘇州商會收到朱汝珍的信後,第二天就回信了,邀請他去商會拜訪。同時,蘇州商會精心準備,積極配合清政府安排的調查。首先印制了數千份調查商業習慣的問卷,然後通過信函聯系了蘇州的盛澤、江鎮、王萍、坤新、美麗、趙昌等分公司,要求他們填寫問卷並及時反饋。
《商業習慣調查表》共五頁,分為商業習慣清單和各種文字的章程兩大類,商業習慣清單又分為六大類,分類詳細細致。比如《第壹目的地事務所的組織與資本的關系》有八個問題,比如“有多少種類型的組織,每種類型有什麽異同,哪個是事務所自己經營的老板,哪個是請人經營的”等等。
由於被調查的行業較多,蘇州商會本著認真務實的態度,沒有在半年內完成朱如珍布置的調查任務。1909年9月20日,朱汝珍在給蘇州商會的第二封信中寫道:“商法已經起草完畢...今年的準備工作刻不容緩...時間限制很緊迫。請盡快回復妳們商會的問題。”
至於蘇州商會最後是否回復了上屆亞軍,筆者檢索了蘇州市檔案館館藏,未能查到。辛亥革命後(1910),朱在溥儀小朝廷待了13年(1912-1924),在故宮從事《德宗錄》等史書的整理工作。
1924農歷十月休市,業務在天津,上海。在天津開印刷廠。回到南方後,我留在了香港。
18 (1929)年移居香港,在香港創辦愛源書院,任校長。香港清遠工商總會會長,改名清遠會,註冊為慈善機構。
民國二十年(1931)受聘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曾短暫擔任哲學、文學講師。
民國21年,在日本關東軍的操縱下,建立了偽“滿洲國”,被廢除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上臺。朱到長春謁見溥儀(他是溥儀的老師),溥儀表示要重新為“皇朝”效力。他婉言謝絕,立即以年老多病為由返回香港。
民國22年(1933)任香港孔子學院附屬中學第二任校長、校長。
抗日期間,積極配合抗日組織開展抗日募捐、義演等活動,幫助抗日將士。
民國三十年(1941年底),香港淪陷。他和旅居香港的同鄉黃文根組織了壹個返鄉指導委員會,幫助家鄉3萬多人撤離返鄉。
他於65438年至0942年住在北京,享年72歲。
朱家譜
朱汝珍朱氏族譜:廣東始祖,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由福建汀州府永定縣遷至廣東翁源縣(韶關市以南)。朱元的父親朱楨是元朝官員兼兵部侍郎,二祖朱永通。他的後代在翁源縣居住了六代,分別是三祖朱光、四祖朱環、五祖朱德礦、六祖祝新、七祖朱世昌、八祖朱昱。清苑縣的始祖是第九祖朱萬賢。明末,清朝八旗在翁源(韶關軍港)攻打明軍。崇禎八年(1635),朱萬賢毅然告別翁源縣父兄,只身南下清苑縣,選擇了城北筆架山下壹個名為“八片村”的小村莊。朱德,第十祖;朱,第11世祖;朱慶,第十二代高曾祖父;第十三世曾祖父朱大禹。十四世曾祖父朱力將家從八片村祖居遷至清遠市南門街,為後代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十五世祖朱和第十六世考(父)朱壹章,都是五品武官,曾任知府。朱汝珍是朱壹章的第七個兒子。1931年7月,1933年7月,1935年4月,清苑縣發生多次較大洪水。朱汝珍心系家鄉人民的疾苦,不顧年過六旬,親自聯系香港同胞和組織提供援助,幫助家鄉人民渡過壹個又壹個難關。另外1935清遠建平壹金中教學館;1940清苑縣舉辦縣中學配高中;1940香港清源聯誼幫會為後輩同鄉組織義工學校。都得到了清遠同鄉會的熱情關懷和救助。這些善舉都記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清苑縣誌》或《香港清苑同鄉會誌》中。
朱汝珍擅長教育、醫療等社會公益事業。整理了壹本藏霞集,隨壹批圖書和設備贈送給清苑縣人教中心。還擔任過《清苑縣誌》、《陽山縣誌》的主編。為清遠戰時平民醫院、縣立中學募集藥品和經費;為香港清遠團契兒童義務教育提供常年資助;香港淪陷期間,日本人給他米,想占他便宜,他堅決反抗。1942年,他離開久居的香港,投靠上海,與女兒相依為命,顯示了他的民族氣節。後來,他回到了北平的老宅。32年(1943)夏天,有壹天他在和孫子玩耍時中風去世,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