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的使命
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出使西域,是指張騫希望聯合越人討伐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壹個歷史事件。
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40年),張騫被招為使者,聯合大嶽* * *,攻打匈奴。他三年前在建元離開隴西,被匈奴俘虜,然後逃了出來。西行到大灣,經過康居,到了大嶽家,再到大夏,呆了壹年多才回來。張騫在回家的路上,從南路改走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還是從匈奴那裏得到了,被拘留了壹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到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的情況,漢武帝封他為太醫。由於張騫在西域的威望,漢朝的使臣後來都稱之為博王侯,以取信於他國。
張騫出使西域,原本是為了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的戰略意圖。但他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流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此,張騫出使西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為開辟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世人所稱道。
玄奘(602 ~664),唐代著名高僧,法香宗創始人,洛州(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首潁川人?俗人名“陳毅(yρ)”法名“玄奘”,尊稱“三藏法師”,後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甄珍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了探尋佛教不同流派之間的差異,在貞觀元年西行五萬裏,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獲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間,他研究了當時大乘的各種學說,帶回舍利子150件,佛像7尊,佛經657部,並長期從事佛經翻譯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佛經75部,1335卷。玄奘翻譯的著作有《大乘經》、《心經》、《沈潔密經》、《瑜伽師地論》、《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12卷,記述了他在西遊記中親身經歷的110各國的山川、河流、城市、物產、風土人情以及傳聞中的28國。西遊記是根據唐僧取經的故事改編的。
玄奘被全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他的愛國精神和對弘揚佛教的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和世界和平的使者。他以無我無眾生不長生的精神,西行取經,體現了大乘佛教菩薩及渡壹切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甚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和精神現在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鄭和七下西洋是明初的壹次海上航行。
明成祖命三寶宦官鄭和率領200多艘船、27000多人從南京出發,集結在江蘇太倉劉家崗(今江蘇省太倉市六合鎮),在福州閩江口五虎門長樂太平港落腳。凱陽?,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訪問了包括印度洋在內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曾訪問過30多個國家,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邦格拉、阿丹、田放、佐法爾、胡魯穆斯、穆古都舒等。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水手最多、航程最長的壹次,比歐洲各國早了半個多世紀,是明朝繁榮昌盛的直接體現。鄭和下西洋遠超近壹個世紀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人。他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者,唯壹的東方人,甚至比馬漢早500年提出海權論?甚至有人說是鄭和首先發現了美洲、澳洲和南極洲。?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壹個說要宣傳明朝和韋德,《明朝鄭和傳》記載:“而且要在外國耀武揚威,顯示中國的富強”;說到尋找文健皇帝,《明朝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死於海外,欲尋蹤跡”;此外還有說帖木兒帝國被包抄,張士誠舊本部被掃,軍隊復員問題解決,獲得海外朝貢,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有史料說鄭和下西洋讓窮人變富了?奢侈品“足夠全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