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解讀詩歌

解讀詩歌

詩,壹級漢字,讀作sh:,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它的本義是表達心中的所思所想,後引申為比喻美好的、充滿生活情趣的或能引發強烈感情的事物。《說文解字》視為“心”。

1,詩,形聲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文字中,甲骨文和金文中沒有。據學者周策宗介紹,“詩”壹詞是從圖a所示的基本符號發展而來的,該符號先發展到圖B所示的符號,再發展到圖C所示的符號,是指祭祀中伴隨著某種動作、音樂、詩歌、舞蹈的特定行為的意義。

2.後來強調音樂、詩歌、文字的時候,“?”被創造出來。字,最終演變為“詩”字。從字形上看,戰國文字中的“詩”字,由左邊的“顏”和右邊的“廟”組成。《小傳》中的“詩”字基本上繼承了戰國文字的字形。“詩”字在韓立有兩種寫法,壹是繼承小篆的字形,二是簡化小篆的字形,演變成楷書的“詩”字。

3.從詞義上來說,“詩”這個詞的本義是“文學的壹種體裁(用押韻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古籍中,《詩經》專指“寫詩(用韻言表心意、感情)”,也指“堅持、繼承”和“支持”、“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