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容不同,《春秋》是以時間為依據的,只是對歷史事件的粗略記錄。《春秋左傳》以《春秋》為基礎,並采用了《周誌》、《晉城》、《鄭書》、《楚辭》等其他國家的材料。通過描述《春秋》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輪廓。
2.作者和寫作時間不同。《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六經”之壹。也是周代魯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相傳《左傳》是春秋末期魯人左丘明註的壹部史書,與《公羊傳》、《谷亮傳》並稱為“春秋三傳”。它也是中國第壹部詳細敘述的編年史著作。
擴展數據:
壹、《春秋》
孔子的《春秋》是壹部政治著作,其中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政治思想,這是從先秦孟、荀到漢馬、班等學者的壹致看法。漢代以後,經學衰落,學者們開始將《春秋》作為壹部歷史著作,由此引發了對《春秋》性質的長期爭論。
圍繞《春秋》是歷史著作還是政治著作的問題,千百年來形成了以下三種觀點:
1,傳統儒生的觀點,即《春秋》是壹部政治著作,持這種觀點的有皮、朝學者、許、、胡適等人。
2.中國古代經典學者和現代學者對“古史辨”的看法是,《春秋》是壹部歷史著作,中國古代經典學者如杜預、學者,以及錢、顧頡剛、劉傑等人都堅持這壹觀點;
3.和合論,即《春秋》“亦經亦史”,持此觀點者如錢穆、等。對於“取經與學史”的說法,錢穆認為《春秋》是“也取經與史的說法”,理由是古代沒有經與史之分,經與史之分只是後世的概念。
二、《春秋左傳》
相傳《左傳》是春秋末期魯人左丘明註的壹部史書,與《公羊傳》、《谷亮傳》並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也是中國第壹部詳細敘述的編年史著作,共35卷,是儒家經典之壹,也是十三經中最長的壹部,被列為《四庫全書》中的經典。它涵蓋的時期是從公元前722年(公元路引年)到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比《春秋》經文長13年,實際編年史長26年(最後壹件事是提三家滅晉)。敘述以《春秋》年譜為依據,其中有解釋《春秋》書法的,有補《春秋》經籍的,有訂正《春秋》年譜錯誤的。書中大部分屬於春秋時期的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卻進入了戰國時期。這些都說明了《左傳》與《春秋》的密切關系。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春秋?百度百科-春秋左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