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十堰歷史

十堰歷史

十堰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十堰是商州的城市,周是陌生而平庸的國度;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漢時期屬漢中郡昌黎郡;東漢魏時,屬Xi郡;唐宋時屬烏當縣雲鄉縣;元代設立雲縣。

十堰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壹。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考古學家在鄖縣曲元河派梁上發掘出古人類頭骨化石,被國際古人類學家認定為直立人,命名為“鄖陽人”,距今654.38+0萬年以上。證明十堰地區是古人類的起源。

夏代十堰地區屬涼州、禹州。今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屬涼州,丹江口屬禹州。商代的十堰是古方國的疆域,先後居住著雍、彭、魏等封建和部落方國。郭勇中心在今天竹山上的永北壩地區,郭鵬中心在今天房縣,衛國中心在今天張灣黃龍附近。西周的十堰還是壹個古國並存的地方,平庸,無足輕重,仰慕,陌生,平等。郭勇占陜西竹山、安康,衛國在黃龍,張灣、顓頊、顓頊在鄖縣五峰鄉,樞紐國中心在丹江口習家店,丹江口與河南淅川交界處。春秋時期,公元前611年左右,北方楚國被忽視和破壞後,在雍都設漢中郡,在雍都設尚勇郡,石巖屬楚,楚、秦在這壹帶設尚勇六郡。公元前611年左右,楚滅雍、艾後,十堰歸楚,有六郡。根據承上啟下制度的建立規律,可以發現西漢建立時的楚“尚勇六郡”包括房嶺、略、武陵、昌黎、烏當五郡。戰國初,石巖隸屬於楚國之上的雍六郡(尚勇、房嶺、六安、昌黎、烏當、武陵)。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2年,秦張儀代理後,十堰屬秦。公元前304年,秦國的趙浩棋把大將軍還給楚國。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秦國去世後,十堰最終歸秦國所有。

秦朝統壹全國後,實行郡縣制。十堰屬於漢中縣和南陽縣。石巖地區有方陵縣(今房縣)、喬縣(今五峰縣)、武陵縣(今竹溪縣)、尚勇縣(今尚勇山)、昌黎縣(今鄖西觀音),屬漢中郡。昌黎縣(今雲縣西北)、烏當縣(今丹江口市)屬南陽縣。

西漢武帝以史刺史將全國分為十三州,並設史刺史。十堰下轄益州刺史漢中郡和荊州刺史南陽郡。漢中郡為益州刺史部,轄十二縣,十堰地區包括房嶺、介縣、武陵、尚勇、昌黎。昌黎縣有雲觀。南陽郡,荊州刺史,轄36郡,烏當郡屬十堰地區。東漢繼承了西漢的建制。東漢時,昌黎縣並入介縣,武陵縣並入尚勇縣。東漢末年,石巖有尚勇縣、忻城縣,還有尚勇縣、武陵縣、忻城縣房嶺縣、西城縣界縣、南陽縣烏當縣。

三國時期,十堰屬曹魏荊州,二郡八郡。即尚勇縣、忻城縣、尚勇縣、北武縣、武陵縣、建始縣、方嶺縣、昌濰縣、街縣、烏當縣。金代時,這壹地區有兩縣十壹縣:尚勇縣、忻城縣和尚勇縣、安福縣、北務縣、武陵縣、未央縣、解縣、雲鄉縣、昌黎縣、房嶺縣、昌濰縣和烏當縣。南北朝時期,十堰地區歸各州縣管轄。這壹帶的北方郡縣(北周除外)大致就是南北朝的邊界。(北周統轄全境)

隋朝建立為州縣兩級制。當楊迪廢除州為郡時,郡由郡統壹。十堰地區分屬西城、房嶺、商洛、昔陽四縣。有方陵縣、豐利縣、廣前縣、永清縣、竹山縣、尚勇縣、尚進縣、安福縣、雲鄉縣、烏當縣。文帝初烏當縣改為周俊,楊迪大業初廢為縣。

唐朝貞觀年間,全國分為十路,十堰歸山南路管轄。開元年間,全國分為十五路,十堰地區分屬山南東路和山南西路。唐朝的地方政府分為州縣兩級。十堰地區隸屬於周放、周俊和商州。有周放、周俊、方嶺、永清、竹山、尚勇、武當、雲翔、豐利、尚進、武陵、安福和堵江。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地區基本上是承襲唐朝的。石巖有周放、周俊靈房嶺、竹山、尚勇、永清、雲鄉、烏當縣,尚進縣仍屬商州管轄。

北宋將全國分為十五路,南宋分為十六路。宋代的行政區劃分為州、縣三級。十堰屬於京西路南路和陜西路永興軍路。元朝實行行省制,行政制度實行省、州、縣四級。十堰下轄江北、河南省、陜西省。石巖地區有周俊、周放、烏當縣,鄖縣(鄖縣名稱由此開始),房嶺縣,竹山縣,尚進縣。

明洪武九年(1376),調任成宣省。十堰屬襄陽政府管轄,由湖廣書記宣傳部署。十堰地區包括周俊、烏當、雲縣、房縣、竹山和尚進縣。弘治十壹年(1498),在葛坊縣邊文、益陽兩鎮設立保康縣。成化十二年,雲陽府轄雲縣、房縣、竹山縣、鄖西縣、尚進縣、竹溪縣。弘治十壹年,加保康縣。雲陽府調至湖廣,京南路下(先治襄陽,後遷雲陽)。明朝洪武年間,該省烏當縣進入周俊。成化十二年後,周俊仍屬襄陽府,從此州不領縣。成化十二年後,雲陽府、襄陽府及所有郡縣歸雲陽府治管轄。

成化十二年(1476)末,第壹任總督左副都督禦史元介鑒設雲陽鎮,總督府設鎮,還有湖廣航都、下京南路都督。府治轄河南南陽府、湖廣安陸府(後繼承天府,轄鐘祥市)、荊門府、綿陽府、雲陽府、荊州府、陜西漢中府、陜西商州府、陜西xi安州府、四川夔州府等地的縣。管轄* * *符拔、九島、九州和六十四個縣。雲陽府誌建立於成化十二年(1476),制定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歷經***205年兩朝,先後有120位朝廷大臣在府治任職。《復誌》於明代萬歷十八年編《雲臺誌》,至今仍存。

清代湖廣改為湖北、湖南兩省。十堰地區仍為雲陽府,屬湖北成宣局管轄。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鄖西縣六縣。明代天津入鄖西縣。周俊屬襄陽政府管轄。民國初,雲陽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浚縣隸屬湖北省襄陽道。民國二十壹年(1932),國民政府將湖北省劃分為十壹個行政監察區。十堰地區屬於第十壹行政監察區。第十壹條行政督察區辦公室設在雲縣。

民國時期,湖北省劃分為11行政督察區,雲陽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5月,十堰地區各縣均屬陜南。山南地區成立於6月1948。十堰地區各縣歸第四地委、特務機關管轄(南方三縣尚未解放)。四州委下轄鄖縣、鄖西、浚縣、上官、鎮安、楊珊、白河八縣。

1949 1月,第四地委改為第二地委兼特委。7月,兩個地方委員會和特別機構從鄖西遷至鄖縣城關。此時的兩個雲地委,轄雲縣、鄖西縣、浚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6個縣。1950 1、陜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兩個派出機構隸屬陜西省。同年2月,梁雲地區劃歸湖北省管轄。兩個專署改為雲陽專署,仍轄6個縣。

1952年65438+2月,雲陽署撤銷,並入襄陽署,後歸襄陽地區。1965年6月,重新組建雲陽地委,成立雲陽地委辦公室。7月,雲陽專員公署成立,辦公地點設在雲縣。8月,雲陽特區轄鄖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浚縣六縣。1967年,雲陽黨委、總局遷至十堰。

1969 65438+2月,撤銷十堰辦事處,成立十堰市,為雲陽區下轄縣級市。雲陽區轄十堰、雲縣、浚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

1973年2月,雲陽地區所轄十堰市改為省轄市,地市分離。升級後,十堰市轄十堰、茅箭、白浪、大川、東風、郭華、黃龍、大峽8個人民公社。雲陽區仍轄六縣。壹個機構,壹個領導班子,兩個品牌。雲陽區轄六縣,不變。

1982年4月,十堰市與第二汽車廠政企分開,十堰市獨立成立十堰市委、市政府,管轄相同。雲陽區下轄的六個縣還在。1983年,浚縣改為丹江口市(縣級市)。雲陽區轄雲縣、雲溪、房縣、竹山、竹溪、丹江口市。1984年5月,十堰設立張灣、茅箭兩個市轄區(縣級)。

1994 10 10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雲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的通知》(鄂[1994] 65438)將原鄖縣、鄖西、竹山、竹溪、房縣、丹江口市地區劃歸十堰市管轄。合並後的十堰市(地級市)下轄鄖縣、鄖西、竹山、竹溪、房縣、丹江口市,以及茅箭、張灣。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成立於1997,行使縣級人民政府的管理職能和權限,實行封閉管理。1991成立十堰高新區,下設管委會,管理茅箭區白浪街道。2006年更名為十堰經濟開發區。2012,十堰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命名為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