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藥方劑的歷史

中藥方劑的歷史

在中國古代,很長壹段時間都是用單壹的藥物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我學會了將幾種藥物混合,熬制後做成湯,這就是最早的藥方。戰國時期《內經》雖僅有13方,但對中醫治療原則、方劑組成結構、藥物配伍規律、服藥禁忌等都有詳細論述,奠定了方劑學的理論基礎。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現存最早的藥方。書中收錄了283個臨床科室的處方,還描述了湯、丸、散等劑型。《漢書》中共有11部經典方劑,其中有大量當時醫家的經驗方劑,還有壹部方劑專著《唐葉靜法》,對方劑理論進行了初步總結。《漢書·神農本草經》中有壹個關於如何選擇劑型的理論。張仲景《傷寒論》載有113個方劑,《金匱要略》載有262個方劑,因其組方合法、選藥準確、劑量準確、變化巧妙、療效突出而被後人尊為經典方劑。傷寒方中使用的劑型有湯劑、丸劑、散劑、栓劑、膏劑、藥酒、醋、灌腸劑、洗劑、浴劑、熏蒸劑、滴耳劑、洗鼻劑、噴鼻劑等。,包括除註射劑以外的幾乎所有傳統劑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關於方術的著述數量翻了壹番,但大部分都失傳了。晉代僅存的《肘後》壹書,收錄了大量療效確切、方便價廉的有效方劑,並首次提出了成藥的概念,主張將藥物加工成壹定的劑型,儲存以備不時之需。隋代《四海集方》多達2600卷,《四海集方》達300卷,可見方劑學發展之快。唐朝的孫思邈寫了《應開千金》,裏面有5300首歌。王導的《外臺秘聞》收錄了6000多首歌曲。宋代官方編纂的《太平盛輝方》載有16834首,《生濟總錄》載有20000余首,《和記局》載有297首,是官方和記局制售中藥的處方和制劑規範,也是朝廷頒布的第壹部藥典。在金元時期,有四位大師:劉、張、朱和李。劉和堅善用寒性,著有《玄冥論方》、《傷寒論》。張主張攻下,著有《儒林家事》;朱丹溪擅長養陰,著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論》。李東垣擅長健脾和胃,著有《脾胃論》、《石蘭秘藏》等。,都創造和發揮了方劑學的應用。宋元時期,地方盛行,金元時期的學者主張古方不可忽視,在臨床上擬方,於是有了壹段與經典對抗的時期。晉代程無忌撰寫《外感熱病方論》,選取了20個治療外感熱病的方藥,根據《內經》理論進行詮釋,最早作為方藥進行論述。明代朱組織編纂的《普濟方》載文61739篇,為諸方書之冠。吳的《醫方考》是我國第壹部方劑學專著,該書對古代醫家的名方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對其方藥及見證人逐壹進行了考釋,並對其含義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清代出現了大量的方劑學專著,如的《江學苑古方選註》、羅梅的《名醫方劑學論》、的《名醫方劑學刪補論》、的《方劑學集解》和吳的《方劑學用方》,豐富了方劑學理論。為了便於閱讀和記憶,這時出現了大量的民歌手冊,如的《湯頭歌集》、張的《程方便讀本》、的《方歌譜》、《長沙方歌譜》、《十方歌譜》等。以葉、、、等為代表的溫病學派的創立,創造了大量有效的溫病方劑,促進了方劑學的發展。西醫傳入中國後,中醫界出現了壹股新思潮,如張錫純的《學西醫》,載160篇,立法方藥均有新意,對後世有壹定影響。建國後,大量古方、民間秘方、驗方被挖掘整理,開展了中西醫結合工作,在古方新用和新造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