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燕政治制度戰國官僚機構封君
燕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建國家,“食血國八九百年”(《史記·燕召公世家》)有其獨特的研究價值和學術意義。但由於缺乏早期材料(西周-春秋時期),仍難以詳盡無誤地勾勒出這段歷史。戰國時期的資料日益增多,研究者可以壹窺全豹。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戰國時期燕國的政治制度。限於篇幅,本文將其軍事制度和法律制度壹並略去,只討論這壹時期的官僚和君主。
壹.官僚主義
(1)中央行政機構①
1,官位
燕後姬姓郭艷(北燕),是西周中央分封的“合法”諸侯國,燕後亦是燕國“合法”的最高權力機構。毫無疑問,在燕國境內行使最高權力的人是召公家族,即分封給燕國的召公後裔所形成的家族,可以稱之為“燕國姬姓王氏家族”,這種“法制”是壹脈相承的。當然,這並不否認另壹個事實——燕國上層確實存在不同的姓氏(如伊尹、柯卿)。
燕國侯的名字最初叫“侯”(柯謙、柯謙、柯桓侯),其中叫“公”(莊公-文公),後來叫“王”(燕國)。公元前323年(燕王彜十年),魏公孫衍發起燕趙中山魏韓“五國君”抗秦,燕國與趙、中山共同稱王。
王公大臣之下的官僚,分別掌管民政和軍事,這壹點很重要。春秋戰國時期,是各國官僚組織的重要特征,無疑有利於君主進壹步將權力集中於政治。《魏僚子原官章》說:“官分文武,王二技也。”
項,也被稱為或項,是文官系統的首腦。《韓非子·外儲說左》雲:“有遺民言書。”比如子之為燕王之相(戰國策燕策壹世),公孫曹(成)為燕惠王之相(史家引趙家),郭襄[1],貝利為燕王高興時之相(史召公家)
將軍,又稱“將軍”,是武官之首,傳世文獻和出土資料中都有他的名字。燕王死的時候,有壹個將軍被(《戰國策》、《燕策我》、《史記》、《燕召公世家》)。公元前272年,殺了燕國的孫臏說他要(史記·趙列傳)(詳見下文)。“攻破東湖”的燕人秦凱,也是將軍(《史記·匈奴列傳》)。刻有“將軍”字樣的青銅戈在各地均有出土,如“張將軍”(第107、95號)等[2]。將軍中,有“上將軍”,“故選樂毅為上將軍”(《史記·燕召公世家》);戰國時的將軍,《春秋大元帥》(周赧王三十壹年《子同治簡》註胡三省)。
此外,燕國還有“司馬”。”(安平其俊田單)壹鳥之司馬與千裏之齊(《戰國策·齊劉策》),這裏的“司馬”顯然是屬於武官的。
太傅,也簡稱“府”,屬於東宮官僚體系,負責輔導和教育太子。壹般是德高望重,文化素養高的人擔任。比如,曾是太子丹老師的居武(壹個“武曲”)高瞻遠矚,勸太子從長計議,不要急於報仇(燕丹子)。但是太子丹不聽居武的勸告。
相室有兩層意思,壹是宰相的昵稱,二是大臣的昵稱。照相館作為家臣的別名,也屬於東宮官僚體系,是太子府的管家。《林中盡事》說:“照相館說,‘變化多少?’陳啟佑引用《孤獨憤怒》的老調:“照相館也是家臣。”4月29日,卷10,印局有“石翔”的印章,《古印集》0003有“常的印章”。所以,保持器確實可以稱為相室。《十二金驥圖錄》22載皇後左照相館鼎,稱為“皇後左照相館”。研究者認為這個鼎是燕國的青銅器[3]。1998 10在洛陽火車站西南的金谷園村,發現了壹件戰國時期的青銅鼎。銘文具有戰國時期刻字的顯著特征,鼎腹前側橫刻“太子向佐氏”字樣,也可能是燕國的器物[4]。
2006-10-28 22:23
回答
219.149.79.*
二樓
此外,燕國還有壹些掌管手工業的官僚,他們的名字也見於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下面簡單介紹壹下:
宮陰、陶陰宮陰、陶陰分別負責制造兵器和陶器。宮音分左宮音和右宮音,燕國兵器銘文中有右宮音,常用“右攻(宮音)”字樣(如三代文存19.52.3、小校荊文10.53.2)。在河北易縣燕下渡發現壹塊寫有“左陶印”字樣的陶器[5];而陶文以《遊陶吟》多有記載。看來陶銀和龔銀壹樣,也有左右之分,應該是副官。
遊輿、遊輿《韓非子·外儲說左》雲:“宋人邀取刺端之君為母猴,……君三次養之。右禦和冶金工人說,國王說……”這裏的“右禦”應該和車馬有關。在河北興隆發現的戰國鐵器鑄造模型上,經常鑄有“祐祐”二字[6],他應該是燕國主管手工業的官員。
屠工、屠夫、秤官、水官負責畜禽的飼養、屠宰和烹飪,秤官負責計量器具,水官負責水務。這些官名在付梓也有:“朔人獻大禮,曰:‘舉若?’使者說:“如果妳不生活在泰於萍蘭(903年為“泰於萍蘭”),妳不會是珍貴的,如果妳不生活在那裏。今年,妳就120歲了,人們會稱妳為仙女。王乃命豺宰養十五年,大如沙豺。王羲之下令官橋要量,橋要斷,貘不要量。他還命令水官乘船去測量。它重達1000公斤,毫無用處。項燕對國王說,' Xi不喜歡它?王乃命令丈夫吃了它。其中“宰輔”的位置見於《李周天官》,“治朝之法,取王、三公、六部、大夫、百官之位,取禁”,位置突出,但此處“宰輔”的位置與壹個普通的“食客”並不相同。董說“自春秋以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天官中的‘飲食丈夫’只‘顧王食,飲食恥以養王及子孫後代’,這是正常的;但在出土銘文(如大克丁、大鏟)中,其地位和權威性還是相當可觀的。
2.騎士爵位
戰國時期,三晉、齊國、燕國的爵位分為卿、大夫。卿分上卿、亞卿,大夫有龍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
上卿能是上卿,他的人自然是相當養尊處優的。在《戰國策·延策壹》中,蘇朝的燕昭王說:“我要求我的兒子是尚卿。”荊軻曾被太子丹尊為上卿。“讓出宮室,太子每日為獄中外物築門,上車騎美女,荊軻所欲為,以遂其願”(《戰國策·燕策三》見《史記·刺客列傳》)。
亞青郭艷亞青的地位僅次於上青。從到嚴,“以為雅清”(《史記·樂毅列傳》)。樂毅後來在給燕王的信中提到了這件事。“(前王)使臣為亞卿(《戰國策·燕策二》),寶表評曰:“亞,紀也。”
醫生根據《史記·燕召公世家》的記載,燕王有時會有壹個“會管運河的醫生”,但我不知道他是什麽水平的醫生。戰國時期也有“大夫”。"我(按:蘇秦)比齊貴,博士不相信我."“如果我(按:蘇秦)來了,醫生的計劃就大大解決了。”[8].以上兩處的“大夫”應該是燕國大夫的統稱。由於材料不足,尚難確定燕國是否有龍大夫、上海大夫、中國大夫,但有五位。楚、魏、趙三國都有“五大人”(大致相當於秦二十品第九品[9])。三代文存20.57有壹臺五都府弩機,其目錄上的第壹個字是“秦”,但從銘文的字體和格式來看,這臺機器無疑是壹只燕子[10]。
3.戰國時,各國基本都采用俸祿制;至於工資計算的單位,不同國家有差異。魏用“盆”,齊威用“鐘”,秦用“桶”,燕國用“石”。王艷“退位”後,是“因三百石官印而死之子”(《顏策·戰國策》)。“以石為度富”可能是顏的首創。元代吳世道《步嶽》引用南宋呂祖謙《大事記》說:“惟此處學石。”十升作壹鬥,十鬥作壹石,每石重壹百二十斤。
(2)地方行政組織
戰國時,燕國的地方行政組織和其他國家壹樣,也實行郡縣制。壹般縣下有縣,成為縣縣兩級制。《戰國策·秦策五》說“趙攻燕,得谷(郡)三十六郡,與秦世義”。
2006-10-28 22:23
回答
219.149.79.*
三樓
在燕昭王,燕郭喜安攻秦東湖,北築長城,設上谷、漁陽、遊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燕國設置這五郡的主要目的是“拒胡”——即防備東湖,鞏固邊防(《史記·匈奴列傳》)。在其他國家的占領地,燕國也推行郡縣制。燕昭王、伐齊,勢如破竹,“齊七十余城,皆郡皆燕”(《史記·樂毅列傳》)。
郡的長官是“禁衛”(有時也稱“太守”),全部由武官充任;郡縣令由程、魏等組成。縣以下有鄉、鎮、村或公司、村等基層組織[11]。據《戰國策·趙策四》記載,趙人趙奢曾因居住燕國而謝罪,“燕國以奢為重”。所謂“上谷守”,就是上谷郡守。從官印也可以知道,燕國在當地有“司徒”、“司馬”、“四公”、“成”。屬於司徒的,如“翼城之都”、“文安之都”、“吳瑕之都”、“平陰之都”、“方城之都”;司馬分薩吉馬、宇治馬,如“公印都薩吉馬”、“庚都宇治馬”。屬於工頭的,如“杜公公”;屬於程,如“圖□杜程”[12]。至於顏氏縣及以下的具體情況,因材料不足,尚不清楚。
二、冊封君主的制度
戰國時期冊封君主制度的出現,顯得突兀而不協調。因為當時各大諸侯國已經普遍建立了以郡為統治機構的地方行政機構,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以取代以前貴族按等級占有土地進行統治的制度;但設置了冊封君主的制度,在壹定程度上維護了新的貴族特權。
燕國有五個爵位,六個人(壹個存疑,壹個存疑),這在先秦的史記中可以找到。它們是:
1,項,應該是燕國皇族,很可能是[13]的弟弟,當時是的國君。有壹次燕昭王派他去齊國(《戰國策》趙策四、《戰國策》書信四、《蘇秦呈齊王書》)。《戰國書信》第10頁說:“(張)獵鷹之死,亦是君王之恥。項哭不回,王苦不堪言。”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組評論說:“回去哭,回國參加葬禮。項哭沒回。從字面意思來看,項可能是被齊國扣留,未能回國參加葬禮。他應該同時或晚些時候被殺死。”[14]邱希貴對此事件有了新的看法:從語境來看,“項不歸哭”似乎是壹件比不能哀慟更嚴重的事情;懷疑“哭”是“喪”的形式,接近錯字(《說文》:“喪,死也。從哭到死,我就知道了,死也就聲了。”);項懷疑死在齊國,齊國沒有回他的葬禮。經查閱傳世古籍和出土文獻,項的名字此後並無記載,恐其早已亡於齊國,故仇希貴之說極有可能成立。(隼鳥,上佳光頭)
2、武安君、燕昭王當國君,被蘇秦封侯。蘇秦,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李承鉉人,戰國時軍事家。蘇秦早年遊說秦國的趙浩棋,建議“廢文用武”,未被采納。經過刻苦學習,他在時加入了顏。公元前295年,燕昭王派蘇秦作為間諜,以幫助齊國攻打宋朝為誘餌,以削弱齊國。結果蘇秦騙取了齊國的信任,被齊王奉為丞相。同時,蘇秦疏遠了齊國和趙國,使燕國與秦趙結盟。公元前284年,樂毅發動燕、趙、魏、漢、秦攻打齊國,齊國幾乎滅亡。齊王發現蘇秦反燕,車分蘇秦於市(《戰國策》、《燕策》、《戰國書信》、《史記》、《蘇秦列傳》)。燕昭王壹世的燕國繁榮與蘇秦有很大關系,他是燕國歷史上的壹位偉大英雄。
燕昭王封蘇為太守,後來趙、齊封蘇為太守。“武安”是爵位,但沒有封地,意思是“以武定天下”——因為蘇秦宣揚“以義兵定天下”[15]。後來秦根和趙穆都有了這個稱號。
3、常封、,嚴封、,樂賢父子。鐘山人,魏名將之子,善用兵。樂毅由趙精衛入燕,受到的重用。公元前284年,樂毅入侵齊國,攻陷70多座城市,使齊國名揚天下。樂毅還在祁縣被封為昌國國君,位列《史記·樂毅列傳》。燕昭王死後,即位的密謀反對他,立為大將軍,被迫投奔趙。惠王後悔了,就把樂毅的兒子樂賢收為昌君(《戰國策·燕策二·史記·樂毅列傳》)。所以,被封為常主要是因為他的功績卓著;他的兒子對長昌君主的攻擊完全是由於壹個非常特殊的原因——顏的錯誤和遺憾。和樂賢父子被封為常,這在燕國是絕無僅有的,既史無前例,又前無古人。
2006-10-28 22:23
回答
219.149.79.*
四樓
4.成,燕為國君,加封為孫曹,國籍不詳(極有可能屬燕)。公元前272年,公孫曹殺了燕惠王,立吳為王。《史記·燕召公世家》對此事的研究為“據趙家記載,惠文王(趙)二十八年,成了公孫曹弒君”,而趙家則為“惠文王(趙)二十八年”...閆希會成為壹個安俊公孫曹殺他的國王”。“壹般”和“相”略有區別。陳平認為這兩個地方都是對的,因為“戰國時期軍政融合之風還是比較強的,而且往往是相,相就是將”,但他也認為原文可能是《將》,《戰國策》等書被認為是項燕的。“索隱”是以後世將大不相同的觀念來衡量的,所以認為《史記》趙作“將軍”的人是錯誤的,是因為隨便抄來的才改的”[16]。但我認為,這裏最大的可能性是(也應該是)是壹張“照片”,因為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書信》只是壹張“照片”;公孫曹在燕的世界裏是壹個燕“相”,同時被封為“成”還握有兵權(“將軍”),所以他可以輕而易舉地殺了燕而稱王。
5、萊文君,吳言稱王時,封他為君,受封人是,宋人。萊文,所以地址在今天河北省高陽縣東。燕武成七年(公元前265年),容丘率兵攻趙,趙派田單反擊,連攻三城(《戰國策·趙策四》、《六國紀事》、《史記·燕召公世家》、《趙氏世家》)。
6、剛剛成為紳士
除了上面可以確定的五個,還有壹個只能存疑,那就是他剛當上國王。剛當上國君,《史記·列傳》中,範雎和蔡澤被寫成“罡成君”,而水鏡的《濕水筆記》被寫成“罡成君”。被蔡澤、燕人所封。蔡澤曾經遊說過趙、韓、魏等國,但都失敗了。“聞鄭安平、王績皆負重擔之罪,應恥於家,而西入秦”,王拜其為客(《戰國策·秦策三》)。公元前255年,蔡澤遊說範雎在秦朝退位,範雎因病辭職,推薦蔡澤接班。蔡澤已經在秦呆了幾個月了。“人或惡,或懼刑,但拜病,屬項尹,爵位恰成君”(《戰國策·秦策三》)。後蔡澤居秦十余年,歷任趙浩棋、孝文王、莊襄王,卒為始皇帝(《戰國策》、《秦策三世》、《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也是秦顏瑜使臣。
然而,關於蔡澤“新立”封地的問題和爭論很多。”朱曰:“燕門徜徉於燕水城南(據史書記載,燕人也,謝其病而歸相,秦昊為王。),疑(蔡)則所也。舉世聞名的武夷城。”看來,蔡澤的“剛完成”的土地是在燕國的領土。盛,人,也質疑這種懷疑的歷史記錄。“但直到秦朝到了燕國,《續誌》上說(蔡)澤封陽平縣的丘陵為城”。今天的人往往認為蔡則之的綱不是《範雎蔡澤傳》所說的秦國封的,而是燕國封的,因為綱是鋼城,在今天張家口東南宣化城附近,當時屬於燕國之上的谷郡。"燕人在這裏封了蔡澤,意思是尊重它."以蔡澤為紐帶,燕人似乎更有可能成為燕國的君主。
我想事情的真相應該是這樣的:蔡澤“居秦十余年”,前後侍奉過趙浩棋、孝文王、莊襄王、始皇帝,取得了秦國的信任,所以被任命為“秦赴燕使”(《戰國策·秦策三世》);至於他“立顏瑜”的目的,我們可以根據戰國政策的脈絡來推測。”(蔡澤)立為秦後《秦策三》中有壹句“三年而燕立太子丹為秦”,這是立為秦的“下文”;而是秦國使臣的“以上”,《秦·吳策》中明確提出“文心侯(即)欲攻趙益光河間,使剛成君的為燕,太子在秦三年”。也就是說,蔡澤這次去燕國是為秦的外交活動奔走,即聯合燕國進攻趙國;蔡澤的外交使命完成得相當好。燕國答應結盟,做出“燕王優於秦”的姿態,以示“燕國不欺秦”。文心呂後不韋對此也相當滿意。此外,蔡澤可能還會得到壹個意外的收獲,燕國讓他當上了國君。即他原本是“為秦出使燕國”,肩負著“為燕國出使”的使命;最後是“侍顏三年”,是“侍顏三年”的結果。但為了慎重起見,我還是把它歸入了“懷疑”的範疇。
2006-10-28 22:23
回答
219.149.79.*
五樓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嚴的冊封制度有幾個特點:
(1)就被封人員的民族構成而言,主要是本國的皇族和其他國家的外國人(妳可以稱之為“克慶”),其中第二類居多。
(2)就封侯的原因而言,我國皇室宗室的封侯主要是因為血緣的蔭蔽,而外國人在外國的封侯主要是因為功績卓著。
(3)就能否遺傳而言,大部分是非遺傳的。當時雖然說君主的封建城池按照傳統習慣是可以世襲的,但是真正世襲的很少(三晉、齊、[18])。燕國只有壹個常的例子,而這位世襲的清閑君主,由於非常特殊的原因,確實是常的人。
(4)就頭銜的獲得而言,主要有兩種類型。壹種是用封建城市的名稱作為稱謂,如常和萊文君;另壹種是以才為德,如項、、和程。
註意事項:
①這裏使用的“中央”壹詞與“地方”壹詞相對應,其範圍僅限於燕國境內;絕不能和周朝的“中央政府”混為壹談。
(2)李雪芹在《戰國銘文概述》(文物第7號1959)中引用了燕國“左陶陰”和“右陶陰”陶文的4個事例。
(3)邱希貴:《戰國書信讀註劄記》,原載《文史》第36輯,後收入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第82頁。
(4)《史記》、《燕召公世家》、《趙氏世家》記載的年代有誤,應為“趙惠文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據《六國年譜》記載,趙惠文二十七年為燕惠王七年,而燕召公家則說“燕惠七年死,...成了李的“王”。
⑤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組:戰國書信,第81頁。出版社:《燕史年譜》263-270頁並未引用戰國書信中“侯(為什麽)不使人稱燕為”的文字,但272頁引用時,在註釋或評論中並未加以分析。遺憾的是,陳平放棄了如此重要的壹份材料。
⑥於涼論“十”必是“二十”的錯誤(《史記》中的疑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91頁),這可以從。
參考資料:
[1][8][13][14]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組。戰國書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81,10,330。
[2]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燕下渡23號遺址出土了壹批童歌。文物. 1982 (8)。
[3]黃著。盱眙新出土金器及相關問題的考證[J]。考古學. 1984 (10)。
[4]蔡·。丁明太子簡論[J]。文物. 2001 (6)。
[5]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組。燕夏都城址考察報告[J].考古學。1962 (1);河北省文化廳文物隊。河北省易縣燕下渡古鎮的調查與試掘[J].考古學報. 1965(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考古收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62。
鄭少宗。熱河興隆發現戰國生產工具鑄造模型[J].考古快訊. 1956 (1)。
[7]董說:七國考[M]。北京:中華書局,1956+0。
[9][11][15][18]楊寬。戰國史(更新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53,228-231。
[10]邱希貴。戰國時期社會性質探析[A]。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438+09和429註22。
[12]高明。中國古代文獻學通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5438+0-583。
陳平。顏氏年譜將按(卷二)[M]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67。
[17]常政。古代燕國歷史探微[M]。聊城市新聞出版局,1992.398。
附:這是作者寫的第九章“政治制度”的壹部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27.5萬字)。
本文是宜賓學院青年基金項目和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燕國歷史文化研究”(SB04-014)的成果之壹。
【本文原載《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第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