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吳宓簡介
吳宓(1894 -1978),陜西涇陽縣人。余和尚、余蘅,筆名余生,是中國現代西方著名作家、國學大師、詩人。國立東南大學(1926-1928)教授(1949更名為南京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教授,1941當選教育部教授。作為清華大學國學院的創始人之壹,他被譽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作品有《吳宓的詩》《文學與生活》《吳宓的日記》等。1978 65438+10月17在陜西老家去世,享年84歲。
國學大師吳宓的壹生
1907就讀於三原弘道書院,受管雪影響,與於右任、張季鸞同宗。1911考入北京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前身)赴美留學。1912年春,清華大學因清廷失陷、民國改制而暫時停學。當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的北方“鄉下人”吳,受到壹些小洋奴子女和同學的嘲笑。他們利用吳的休息時間,在黑板上寫了壹個諷刺性的“糊塗人”。當吳走進來的時候,教室裏爆發出壹陣笑聲。他莫名其妙地環顧四周,卻發現在同學們的笑聲中,“吳”和黑板上的“糊塗人”連在了壹起。因此,他決定以後發表演講時用“吳宓”而不用“吳”了。1917年,23歲的吳宓先去美國讀新聞學,1918年,改讀西方文學。首先,我就讀於弗吉尼亞州立大學英國文學系,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次年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運動領袖巴比特教授,學習比較文學、英國文學和哲學。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吳宓在美國的十年間,在研究19世紀的英國文學,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方面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並有不少作品。
吳宓於1921回國,即受聘於國立東南大學(28年改名中央大學,49年改名南京大學)文學院任教授,講授世界文學史等課程,並經常比較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校勘、中國儒學四大傳統,開設“中西詩歌比較”等課程,在中國開設比較文學。《薛恒》雜誌由吳宓在南京大學與梅光第、劉儀之於1922年共同創辦,11年共出版79期。它以獨特的方式對待新舊文化,並贏得了西歐和北美的理論。它從來沒有不吸取舊的,所以它在法庭上抗議,沒有成為壹個派別。在此期間,他撰寫了《中國的新與舊》、《論新文化運動》等論文,采納古典主義,抨擊新式自由詩,主張維護中國遺產應有的價值,以中國的白璧德為己任。著有《吳宓詩集詩集》《孔宣詩話》等專著。65438年至0924年赴沈陽,成為東北大學外國文學系教授。次年,清華大學成立,吳宓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研究院院長,並聘請了當時學術界最負盛名的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位學者擔任研究院導師,壹度被稱為勝者。該研究所被稱為“國學研究所”,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國學人才。
吳宓離開東大後,先後成為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1929年9月,錢鐘書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他的父親錢基博曾在那裏任教。他成了吳宓最喜歡的學生,師生之間經常有詩。然而,1937年6月,由於錢鐘書的壹篇書評,師生關系緊張多年。1928年,吳宓擔任天津大公報?《文學副刊》主編,編古典文學,邀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朱自清編新文學。1930期間,吳宓遊歷歐洲,訪問了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等多個國家,參觀了雪萊、司各特、盧梭等的遺跡。第二年,他從歐洲回來,成為清華大學外語系的教授和系主任。他根據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的計劃,在清華大學創辦了外語系。明確提出培養目標是培養“文科”。在他的努力下,清華大學外語系很快成為國內壹流的院系。吳宓被教育部聘為1941第壹批教授。1943-1944吳宓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外語系主任,1944年秋在成都燕京大學任教,1945年9月成為四川大學外語系教授,1946年2月被浙江大學和河南大學拒絕。文學副刊壹年,期間清華大學、梅貽琦和陳福田多次請他回去。65438年至0949年,廣州嶺南大學校長陳邀其南下擔任文學院院長,其好友陳寅恪亦在嶺南。教育部長杭邀請他去臺灣省立大學當文學系主任,他的女兒請他去清華大學。4月底,他飛到重慶,在湘輝書院當外語教授,在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書院當文學教授,定居蜀中。1950年4月,兩院相繼廢立。吳宓去了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學院,9月並入西南師範大學歷史系(後在中文系任教)。結果虎落平陽,晚上景色很不好。
到了“_ _”的到來,吳宓成了西南師範大學批判的大罪人,被以各種罪名關進“牛棚”,到梁平勞改,吃了不少苦頭。這位76歲的老人不能幹重活,被放在壹個高臺上示眾。他頭暈發抖,被推倒摔斷了左腿。之後,他被水和食物折磨。如果腿傷稍微好壹點,打掃廁所。
1971年,他身患重病,右眼失明,左眼嚴重白內障,不得不回重慶養病。1977年,吳宓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讓雙胞胎姐姐吳帶她回陜西老家。最後,她得到了壹些兄弟姐妹的深情關懷和溫暖,於1978+0.17在家鄉去世,享年84歲。1979八月平反。1981年1月65438+7日,吳宓的骨灰被吳送到安五堡,安葬在白雪覆蓋的嶙峋山下。
國學大師吳宓的愛情故事。
吳宓給後人留下了嚴謹學術大師的印象,但他的婚戀卻像壹枚堅硬的橄欖,讓後人不敢恭維。
有人說他是個真正的“好色之徒”。他的話雖然偏激,卻反映了他在婚戀中躁動不安的壹面。為此,陳寅恪看得透徹,說自己天性風流,卻被舊的禮教倫理“束縛”,感情無法放松,長期處於破裂的邊緣。所以“與其讓水壺在加熱時沸騰,不如讓它爆裂。”
中國有句古話叫“媒人跳上轎子”,意思是作為媒人的第三者愛上了其中壹方,反而成了新娘或新郎,上了本不應該屬於他的轎子。吳宓的婚戀悲劇,就是這句名言最好的註腳。
191811,正在哈佛讀書的吳宓,突然收到壹封清華在美國讀書的同學陳烈勛的來信,想把妹妹陳欣怡介紹給吳宓為妻。信中說,陳欣怡畢業於杭州浙江女子師範學校,現年24歲。她是浙江省定海縣的壹名小學教師。她心高氣傲,擇偶非常嚴格。陳烈勛在信中明確指出,姐姐在家裏多次聽他說起吳宓,後在《異誌》雜誌和《清華周刊》上讀到吳宓的詩,尤其是看到《清華周刊》上吳宓的照片,萌發了愛情,願意嫁給吳宓,終身侍奉。吳宓收到信後,傷心欲絕,立即回信表示贊同。他立即收拾行李,趕回中國。悲劇的大幕緩緩拉開。1921年8月,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吳宓匆匆趕到杭州與陳欣怡見面。不過這次見面很有戲劇性,似乎從壹開始就隱藏著某種悲壯的形象。到了陳家時,吳宓西裝革履,精神奕奕,像個留學生。根據吳宓日記中的敘述,陳欣壹被抽出來,所有人都只是默默地看著對方。沒想到,不壹會兒,又壹個女主角出來了。
這是吳宓人生悲劇的另壹個關鍵核心人物?毛彥文。碰巧,毛彥文和陳欣怡是好朋友。這壹天,她興致勃勃地前來拜訪,準備不做密友去北京上學,不想偶然遇到吳宓。除了毛和陳是同學,的未婚夫是吳宓在清華讀書時的同桌好友。毛彥文,壹個4歲的朱君毅,是壹個姑姑和表弟。她壹直是青梅竹馬,感情深厚。9歲時,被父親許配給了壹位名叫方的朋友的兒子。浙江女子師範學校畢業時,方家怕遭不幸,被迫結婚。就在方家的大轎子擡到毛家門口的時候,不甘於命運的擺布,勇敢地從後門逃走了。在此之前,她和她的表妹朱君毅已經結婚壹輩子了。毛夫婦在方嘉解除婚約後,毛彥文和朱君毅正式訂婚。作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吳宓在清華讀書時就知道了毛彥文。那時候,朱君毅每次看完表妹的情書都會讓吳宓看壹看。吳宓在信中欽佩毛彥文的才能。久而久之,他心裏產生了奇怪的感覺。因為同學的情誼,他沒有表現出來,卻深深的藏在心裏。
吳宓在美國留學時,收到陳烈勛的信,信中要求姐姐與他和解,他委托朱君毅去找毛彥文了解陳欣怡的情況,並互通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毛彥文實際上是吳宓和陳欣怡之間的媒人。這壹次,我突然在陳欣的家裏碰到了毛彥文。吳宓本來是有好感的,但是看到對方活潑優雅,大方得體,儼然壹副新娘子的樣子,吳宓心裏突然有點落寞,但是毛彥文被占了,而且是自己閨蜜的未婚妻。
下午,毛彥文告別了他們,回到了上海。吳宓和陳欣壹見鐘情。在陳輔的安排下,他們壹起去西湖劃船,吳宓心裏很高興。第二天,他們倆又早早地遊了西湖,玩得很開心。吳宓在日記裏寫道:是壹日遊,比旅遊還過癮。我的家人和國家的朋友們,我可以自由地談論這壹天的祝福,這壹天已經過去了十多年。
13天後,吳宓和陳欣怡正式結婚。
隨後,吳宓和他的同學朱君毅都被南京大學聘為教授。事實證明,這樣草率的婚姻,對於吳宓和陳欣怡來說,是壹個悲劇。原來,吳宓已經小心翼翼地委托毛彥文在家裏打聽陳欣怡的情況。毛彥文沒有盲目誇大,因為他和陳欣怡是老朋友。她認為陳欣怡性格很好,可以交朋友,但沒必要貿然訂婚。見到陳欣後,吳宓忘記了毛彥文在信中的忠告。他的朋友陳寅恪勸他:“壹個人比別人見識少是可恥的;不如男人娶個老婆。為什麽不好意思?”吳宓匆匆嫁給了陳欣怡。
國學大師吳宓簡介;
1.國學大師陳寅恪簡介
2.陳寅恪簡介
3.陳寅恪簡介
4.當代最著名的國學大師。
5.推薦給妳力量的名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