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關於槐樹的傳說

關於槐樹的傳說

槐花的傳說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派宋公爵盛豐將軍西征,平定河西諸路。明朝廢除元朝軍政機構永昌道、西涼府,在涼州設立涼州衛,隸屬陜西航都司(明甘肅屬陜西布政司)。

涼州魏的統治地涼州,歷來是保衛河西走廊咽喉的重鎮,也是多民族角逐的重要場所。涼州的得失,關乎西北邊防大局。明朝雖然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但是元朝的殘余勢力還是很強大的,西北的重心在涼州以北。如果殘余勢力占領涼州,明朝在戰略上將處於極其不利的境地。所以明朝特別重視涼州的安全和保護。涼州東北,自東向西,在漢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百余裏堅固的邊墻,連接東起古浪,西至永昌;長城沿線有警戒烽火臺和駐軍邏輯商店。公元1377年,涼州統帥溥瀛出於軍事防禦的考慮,對涼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加固修繕,將原有城墻加高1米。公元1391年,涼州城總指揮宋勝在武威城東、南、北原有三門的基礎上修建了西門,在城東、南、北各建三門,吊橋四座,挖了6米多深的護城河,在城墻周圍修建了36座瞭望塔和邏輯店鋪,並在北城墻西側建了壹座高樓。公元1574年,甘肅巡撫廖鳳傑和首席兵士石,又花了兩年時間,用磚砌成城墻。至此,涼州城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城湯池”。在建城強市的同時,動員民工建堡築寨,建立甲制,聯防自衛。城堡和寨子融為壹體,平時耕耘,戰時防守。所以涼州以炮臺、寨子命名的村落(從明朝開始)遍布全國。嘉寶在寶寨的建立對保護環境和人民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采取了各種有效措施,加上明朝在選拔駐守武威的將領時十分謹慎,如溥瀛、宋升、姜、、毛忠等,都是熟悉邊情、驍勇善戰的優秀將領,所以明朝取得了壹系列戰爭的勝利,充分發揮了涼州這壹戰略要地的重要作用。

明初,由於元朝殘余和壹些少數民族的頻繁入侵,戰亂頻繁,戶口數量銳減,嚴重影響了生產的發展和邊防的鞏固。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統治者開始實施大規模移民。早期,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的數十萬居民遷居河西,定居田地進行生產,充實邊防。中後期由於京畿連年災荒,也移民到涼隴地區解決溫飽。當時移民由地方政府管理,移民耕種土地,稱為“人民村”。壹開始他們三年不交稅,三年後稅也比較輕。不在數量內的荒地可以開墾耕種,從不納稅。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移民和當地人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

涼州至今還保留著壹些地名,如屯地、屯莊、吳家屯莊等。很多族譜和宗譜都記載了他們的祖先遷居涼州的事實,而他們的祖先來自山西國槐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情況實際上是明朝移民政策實施的歷史反映。特別是大槐樹的傳說,有非常確切的論證。

這棵全民珍愛的槐樹,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裏廣濟寺旁。樹旁邊有壹塊石碑。碑冠刻有盤龍精雕“紀念”二字,碑陽刻有“古槐樹之地”五個官字。碑文記載了明朝移民的情況和移民的飲食。明初移民時,在廣濟寺設局,全國各地的移民聚集在大槐樹下,然後安排隊伍前往各地,再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涼州至今仍有“分配”、“安置”等村名,實際上是當時移民管理和安置機構的所在地。畢竟移民很難離開養育自己的家鄉和親人,生活在千裏之外的異鄉。古人分手時,習慣互贈禮物,“柳”意為留戀。移民帶來壹棵槐樹苗,種在新的土地上,以示“懷念”。移民活動多在深秋進行,此時槐樹落葉,樹上的老人窩十分醒目。移民們離開時,目不轉睛地看著高聳的古槐樹,住在樹枝間的老人不停地呻吟,讓他們不忍離去,頻頻含淚回首。從這裏遷徙過來的人,在其他地方生活,把洪洞的大槐樹和老人窩的故事傳承給後代,訴說著思念故土的情懷。“問我老家從哪裏來,山西洪通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裏,大槐樹下的老人窩。”久而久之,洪通槐樹的故事婦孺皆知。從洪洞帶到各地的槐樹苗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武威槐樹多,據說與此有關。在武威眾多的槐樹中,以城東10公裏清水鄉張慶堡的那棵最為著名。已有500多年歷史,樹圍6.9米,樹高15米。它有高高的樹冠和茂盛的樹葉。每年都有新枝發芽,人們去觀賞,也有人燒香祭拜。這也是對他們祖先的壹種記憶。1989 4月21日,武威市第壹屆人民代表大會作出了將槐樹作為市樹的決定,充分表達了涼州人民熱愛槐樹、緬懷先人的心願。現在,涼州城內街道槐蔭掩映,精樹蔥郁,讓古城變得絢麗多彩。

明代在移民墾殖的同時修建了許多水利設施,設立了專門的水利管理機構,將水利納入移民墾殖的統壹管理,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商業也很發達,在邊境地區設立了“茶馬部”,專門從事茶馬貿易,還有專門的茶馬市場。明洪武五年(1372),修建蘭州黃河浮橋,開通蘭州至河西的關馬大道,沿途設置多處驛站、驛站。這些措施對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商業流通、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明朝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武威現存的古建築有文廟、海滄寺、大雲寺、蓮花山、螺螄寺、金塔寺等,都是明代新建、增建的。涼州是中國明代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