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西南部,位於湖北、湖南、重慶三地縣(市)交界的來鳳縣百福寺鎮。東與湖南龍山縣接壤,西與重慶酉陽縣接壤,素有“壹腳踏三省”之稱。在百福寺鎮社米湖村的土家村,從古至今保留著壹套最完整、最獨特、最具土家風味的舞蹈,集中表現了農業生產生活、土家族自我保護、抵抗外族入侵的場景。當地稱為“擺手舞”,土家語稱為“示巴”、“示巴日”、“示巴赤”或“示巴巴”。
擺手舞富有土家族特色。其獨特之處在於同手同腳擺動,即左腳擺動左手,右腳擺動右手,時而“單擺”,時而“雙擺”,以示勞動。
“播種”、“插秧”、“挑擔子”
”以及美好的祝願,“磨鷹展翅”等等。舞蹈粗獷豪放,動作矯健有力,體現了土家族勤勞、樸實、勇敢、剛毅的氣質。
搖浪是土家族最嚴肅莊重的民間文化活動,是土家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顯著文化標誌之壹。流行於酉水河流域湘鄂渝交界地區的土家族地區。其內容豐富,主要有“漁獵舞”、“農耕舞”、“軍旅舞”、“生活舞”等。動作中有壹定的規則。壹般手的揮桿不超過肩,揮桿線條流暢大方,如側身揮桿、簡單揮桿。舞蹈動作的特點是直轉(同側拋手)、屈膝、顫抖、下沈。需要手腳配合默契,動作壹致;屈膝時上身平坦,雙腳發硬,給人壹種踏實穩重的感覺;震顫要求腳和手臂有輕微抖動,動作要有彈性和韌性;下沈動作的重心在翻拍時有向下的感覺,要求身體要下沈而不倒下,動作要沈穩紮實。
擺手舞的音樂以鑼鼓為主,舞蹈隊形和動作變化是由不同的鼓點節奏調整和主導的。祭祀祖先的動作節奏莊重緩慢;進行農耕狩獵活動時,節奏輕快緩慢;表達日常生活時,節奏輕松活潑。在舞蹈過程中,鼓聲伴隨著人群的回應,形成壹種特殊的混響音樂效果。氣氛濃厚,場面渾厚、穩重、熱烈、隆重,把土家族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 amp鈮
sp;
每到春節,社米湖的土家村就熱鬧非凡。人們穿著紅綠相間的衣服,男女老少壹起揮手。浪廳的周松樹掛滿了燈籠,大家圍成壹圈跳舞,敲鑼打鼓,徹夜不眠。祈求土家族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牲畜興旺,萬事如意。陳炳俊在清代鹹豐年間的《地王詩》壹詩中描述:“五代兵寒銅柱,古洞人多。如今野廟年年爭,巷中仍有搖旗歌。”
土家族的揮浪活動早在《永順縣誌》、《永順縣誌》、《龍山縣誌》等清代誌書中就有詳細記載。同治年間,彭世峰也寫過壹首詩:“浮石城裏錦為巢,水波在土地宮邊。紅燈千人,還有纏綿的歌聲。”這揭示了百福寺鎮的繁榮和擺手舞的盛行。
現在,在社米湖有壹支常年活躍在鄂、湘、渝交界的農民搖擺舞隊,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陽龍袍
6月6日,家家戶戶拿出衣服、被子、書畫晾曬。相傳元朝時,朝廷出兵鎮壓土家族,民族英雄秦圖王與元軍作戰。六月初六,不幸兵敗血染。他還是寧願去死,被元軍打死了。從那以後,每年的六月初六,當地的家庭都要曬衣服而不是襯衫?
因秦圖王袍上繡有龍紋,故稱龍袍,以示哀悼。在恩施的壹些地方,這個節日更加隆重。要殺牛,就拿“完美”來說?肉,心,
肝等蒸飯送到土王廟供王,然後全村人吃。
十姐弟婚禮的前壹天晚上,父母請了近鄰的九個未婚姑娘,連新娘***10人都圍桌而坐。然後,上下四位陪護以詩或歌開場,兩邊陪護依次唱壹首歌。歌唱的內容豐富多彩。壹開始是勸新人在婆家要孝順、勤快、有禮貌、對人有禮貌。然後,他們用繽紛的色彩討論當下,互相審視,各顯其能,互相退讓。非常熱鬧,壹直持續到天亮。
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婚姻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土家族姑娘同意和男方結婚的日期前十個半月,她停止了外出工作。先在閨房裏擺壹張八仙桌,擺好十碗茶,邀請九個近鄰依次圍坐,開始哭嫁。新娘在中間,叫“酒席”,右女是“酒席”,左女是“酒席”。新娘開始說話,回答問題,輪流哭,日夜不停。哭是有規矩的:母女哭,姑侄哭,姐妹哭,叔侄哭,姑侄哭,罵媒人...三五天,有的哭十天半月。主要內容包括回憶母女情深,訴說離別之苦,感謝養育之恩,請求兄弟弟媳照顧年邁的父母,教導女性做人。哭泣的婚禮歌曲壹般都是即興創作的,看到媽媽哭,就會看到阿姨哭。有不同的哭訴詞,也有固定的哭訴詞。哭有調子,抑揚頓挫。
按照結婚的進程,哭唱的形式壹般分為“壹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壹個人哭著唱”是指女孩對自己的命運,對自己的祖先,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對兄弟姐妹的情誼,對封建婚姻,對媒妁之言的可恨欺騙的哭訴。如《哭泣的父親》:
天上的星星默默無聞好幾個月,父親為我辛苦了。父親的恩情說不盡,我也說不完。壹個是怕我們餓,壹個是怕我們生病;三怕穿得比人醜,穿明星戴月煞費苦心。第四,怕女兒沒文化,送她上學。現在女兒成年了,費米花錢很大方。壹尺五寸帶女盤,只為取之於口;艱苦的歲月需要時間,冰凍和饑餓需要努力!女兒誤以為油菜花的命,父母自費苦心;今天離開父母的時候,我很難過,也很流淚!女人很難孝順父母,很難孝順父母壹輩子;水中燈火不明,來到人間是浪費時間!
“兩人哭”叫“姐妹哭”,就是嫁出去的姑娘先哭,哭的同伴安慰她,結尾插入從句,兩人壹起哭,壹起唱。寨子裏的親戚朋友每天晚上都來哭訴,不是朋友親戚的姑娘們也是成群結隊的互相邀請學哭嫁人。比如姐妹之間互相哭訴:姐姐:“梭羅的樹上有十二根樹枝,我們同根同根;如今姐妹都要分開了,離開繡樓太孤獨了!姐姐:“梭羅的樹上有十二根樹枝,我們有同壹個爸爸媽媽;“現在姐妹都要走了,難舍難分啊!大姐:“梭羅樹來臺訪臺,大姐放心不下;“放在妳姐婆家,逢年過節再來!姐姐:“梭羅樹來臺灣探親的時候,我希望姐姐能輕松壹點,好好待她。記住我的教誨!
哭嫁的音樂結構屬於“對聯”結構,是壹段重復多次的長段落。在反復哭泣的過程中,由於歌詞的變化,旋律略有變化,但旋律的音高和結尾音保持不變,每段旋律從高音開始下降。旋律中多用裝飾音,句末常加嗚咽、嗚咽,以示心情的悲涼和壓抑。
哭嫁的音樂形成固定的曲調,哭嫁的歌詞形成固定的篇章。內容極其豐富,語言精煉簡潔。壹般五句七句結構多,押韻流暢,通俗活潑,易於傳唱。按照結婚程序,有“哭爹”、“哭娘”、“哭兄妹”、“哭弟弟”、“哭叔叔”、“哭爺爺奶奶”、“哭媒婆”、“哭告別祖先”、“哭打扮”、“哭離開母親後吃米飯”等哭歌,還有。
在婚姻自由的今天,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哭嫁的習俗,但歌詞的內容和表達的感情卻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