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面積16591平方公裏(截至2013年3月31),人口712萬(2012),其中常住人口546萬。轄1市轄區,5縣,1縣級市(截至3月31,2013)。
地名起源於達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達州在古代屬於巴蒂。自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起,設置縣令署,為州、縣、府、署、區所在地。隋唐稱通州,宋元明清稱達州。1999年,撤銷達川地區,設立地級達州市。清代設大仙縣。故地與金屋相連,廂房有韓冕,西有運河,東有女巫,故名。
土地資源2000年,全市土地面積為1.66平方公裏(2006年5438+0至2003年無變化)。耕地面積90.8萬公頃。2001年略有減少,為900800公頃。人均耕地2000年為0.055公頃,2006年為0.054公頃5438+0。平壩和丘陵地帶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主要分布在開江縣、大仙縣、通川區、大竹縣和渠縣。中國潛在的土地資源非常豐富。全市中低產田、低產園地、低產林地、低產水面57.6萬公頃,占全市耕地、林地、園地、養殖水面總數的47.67%。大竹縣、大仙縣、宣漢縣和萬源市較多。待開發土地資源27.03萬公頃,占所轄面積的16.35438+0%。萬源市、宣漢縣和大仙縣較多。
礦產資源全市已發現38種礦產,產地250多個。其中已探明儲量28種,產地146;可開發利用的有28種,已開發利用的有21種。
水電資源年均降水量207億立方米,年徑流總量654.38+00.57億立方米,過境水量654.38+04.56億立方米。河流分布廣泛,水資源發電潛力巨大。可開發水電儲量44萬千瓦。2000年發電量20.07億千瓦時,供電量25.27億千瓦時。2001年發電量20.3億千瓦時,比2000年增長5.1%;供電量29.26億千瓦時,比2000年增長15.8%。
在全市藥用資源普查確定的2158種植物中,有1652種可供藥用,已有500多種列入標準。有30多個品種,暢銷國內外市場。大仙產的白芷、紅花、百合、烏梅;宣漢產黃連、黨參、麥芽、厚樸;開江縣產香附子及山地植物;萬源市產陳皮、黨參、柴胡、杜仲、天麻。渠縣產的白芷、川芎都是大宗產品。其中,天麻、杜仲。,黃柏,厚樸,何首烏都挺有名的。
全市有脊椎動物400多種,其中哺乳動物60種,鳥類230種,爬行動物14種,兩棲動物10種,魚類85種。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52種。國家二級保護的獸類14種,鳥類20種,兩棲類(大鯢,俗稱娃娃魚)1種;省重點保護的獸類3種,鳥類12種,爬行類2種。屬於四川省林業廳公布的具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野生動物250種。
全區共有野生植物5000余種,隸屬於201科,1,269屬,具有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大、南北植物兼而有之的特點。除31珍稀保護植物,約占國家保護植物的8.8%外,還有藥用植物、油料植物、芳香植物、澱粉植物、纖維植物、單寧植物、菌藻植物和花卉等。
旅遊資源達州的名山大川、江湖、花草樹木、鳥獸等。,自然風光秀麗,被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譽為“西南勝境之奇”。達州歷史悠久,寺廟、寶塔、石雕遍布全境。歷代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革命文物也很豐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達州是中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承、許向倩、李先念、王維舟、李家軍等都曾在這片土地上戰鬥生活過,留下了許多可供後人瞻仰的文物。在公布的國家級和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中,達州有15處。主要景點有:通川區神劍花園、蓮花湖、龍爪塔、鳳凰山上的嘎雲亭、元稹紀念館;大仙縣的石橋古鎮、真佛山、太平寨、鐵山森林公園;開江縣的牌坊、金山寺;萬源市的花峨山、觀音峽、八臺山、萬源保衛戰陳列館;宣漢縣羅家壩遺址、百裏峽、王維舟紀念館、紅四方面軍33軍紀念碑;渠縣城壩址、土溪漢闕、文廟、三會文峰塔;大竹縣五峰山和珠海公園。
森林資源全市共有主要喬灌木73科192屬357種。現有林業用地622087公頃,占總面積的37.5%。其中喬木林地403048公頃,灌木林地72768公頃,疏林地48207公頃,未開墾林地35065438公頃,跡地50203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2.21%。達州經濟林面積42092公頃,占林業用地的6.77%。主要有:油桐、油棕、油茶、核桃等;板栗、柿子為木本食物;杜仲。、黃柏、厚樸、銀杏等。水果,如橘子、蘋果、梨和桃子。生漆、銀耳、木耳等。森林化學品和森林子類;還有桑葚,茶葉等等。特別是桐油和生漆的產量和質量在全國和全省都是相當有名的。
草地資源全市共有草地植物約100科,475種,其中可供牲畜食用的約432種。飼用植物中,禾本科約73種,菊科45種,豆科44種,莎草科18種,雜類295種,其中可引種馴化的有15種。全市天然草地面積389840公頃,占總面積的23.5%。全市有草原面積111,面積90666.67公頃,占草原總面積的23.26%,其中草原面積666公頃(萬畝草原),面積* * * 5.2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萬源市、宣漢縣和大仙縣。全市草地資源年產量6438554噸,其中可利用量396679.6噸,利用率61.61%。
行政區劃
達州現轄通川區、大仙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渠縣五縣,管理萬源市。全市面積16591平方公裏,人口680萬(2011年)。有彜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彜族、滿族、侗族、瑤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新中國成立後,老區人民發揚紅軍精神,艱苦奮鬥,使有著輝煌歷史的達州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優勢和獨特的文化習俗。
歷史的發展
達州古屬巴蒂,夏屬涼州,殷屬永州,春秋戰國屬巴國,秦及西漢屬當曲縣。
東漢永元八年(96),渠縣設在宣漢縣。劉初年(420 ~ 422),宣漢縣升為巴渠縣,轄宣漢、始興、巴渠、東關、新安、霞浦、金星等縣。梁大同二年(536),廢巴渠縣設萬州,轄開巴縣、新安縣、萬榮縣等七縣。553年,西魏廢帝,改萬州為通州。隋大業三年(607),通州改為通川縣。唐武德元年(618)改名通州。
武德三年,在通川縣設總督府,轄童童、宛宛等八州。[1]武德七年,總督府改為總督府。貞觀五年(631),廢大都督。天寶元年(712)。改通州為通川縣。甘源元年(758),通州改名。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為達州。明洪武九年(1376),州降為縣。鄭德九年(1514),復置為地級州,轄東鄉、太平兩縣。清嘉慶七年(1802),達州改為遂定府。
民國二年(1913),撤府遂定。民國24年,統壹四川政府,設立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監察區。
1949 12 10,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開江,開江解放。11解放大竹,12解放渠縣,15解放大仙,17解放宣漢,29解放萬源。至此,達州各縣全部解放。
1950行政督察區改為川北行署大仙地區,1952改為四川省大仙地區,1968改為四川省大仙地區,1993改為達川地區。2000年撤市改達州市。達州市由縣、地、州、區、地區所轄。
1950年,建立大仙地區,屬川北行政區。大仙縣署設在大仙縣,轄大仙縣、宣漢縣、開江縣、平昌縣(原平昌行政管理局改設在江口)、巴中縣、南江縣、通江縣、萬源縣等8個縣。1952大仙區屬於四川省領導。
1953,原大竹地區所屬的大竹、渠縣、鄰水縣被劃入大仙地區。管轄11縣。
1970大仙地區更名為大仙地區,該地區位於大仙。轄大仙、萬源、宣漢、開江、鄰水、大竹、渠縣、南江、巴中、平昌、通江等11縣。
1976大仙被劃分為大仙,隸屬大仙區。大仙地區位於大仙市。轄1市和11縣。
65438年至0979年,萬源縣建立白沙工農區(相當於縣級),工農政府駐白沙公社。大仙縣下轄1城市、1縣城和1工業和農村地區。
1993(國函[1993]98號)7月5日國務院批準:大仙地區、大仙市更名為達川地區、達川市;將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劃歸新設立的巴中地區管轄;萬源縣、白沙農工區撤銷,萬源市合並。
6月20日國務院批準1999(國函[1999]51號):(1)撤銷達川地區及縣級達川市,設立地級達州市。市人民政府設在通川區新設立的蓮花街。(2)達州市新設立的通川區,以原達川市行政區域為通川區行政區域,將大仙縣雙龍鄉劃歸通川區管轄。西外鎮人民政府。(3)達州市轄大仙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大竹縣和原達川地區新設立的通川區。原達川地區的萬源市是四川省直轄市,由達州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