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明朝是如何對待少數民族的?

明朝是如何對待少數民族的?

民族政策和政策隨著明朝和周邊少數民族的強大而不時變化,每個時期的內容和側重點都不壹樣。但都無壹例外地受到明初制定的民族政策的影響,其間發生變化的也只是局部的改善和調整。這種完善和調整雖然有時會動動筋骨,但在精神上還是保持了必要的聯系。但這種聯系並不穩固,跌宕起伏讓後來的研究者呈現出復雜離奇的場景。

總的來說,明初對待周邊少數民族的策略無非是綏靖和鎮壓兩種策略。

1)傅,即利用政治、經濟手段進行綏靖政策,削弱其內心,使其願意服從命令。

2)鎮壓是軍事打擊的強硬手段,以此來征服和壓迫少數民族,甚至徹底消滅他們。

明初民族政策的核心是“既除雜草又除雜草”。由此可以衍生出明初邊防的四項具體措施:“訓導鼓勵兵”、“善待兵”、“以洋制洋”、“依俗而治”。

“征兵”的初衷無非是備戰,以強大的武力達到恐嚇、殲滅的目的;“對妳好”就是前面提到的“愛撫”;至於“以洋制洋”的措施,則更為陰險。說白了就是分化瓦解少數民族,拉壹個打壹個,甚至不惜在少數民族內部制造紛爭,阻止其發展;“依俗而治”的統治是針對已經接受明朝統治的少數民族的,也是懷柔政策的組成部分(《論明朝的民族觀與民族政策》,陳·《明史研究》第4期)。這些措施自明太祖締結以來壹直以“祖制”的形式保留下來,並成為明代帝王追求的標準。也就是上面說的“從其宗不改”的“宗”。

但是,即使是因地制宜的政策,也不能脫離最初形成的國家觀而孤立存在。民族觀對民眾政策的影響有時會閃現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政策中,從而反映出明朝上層統治者的某種心態。在統治者眼中,對少數民族的看法是不可改變的。換句話說,歧視不會因為某個時期的政治需要而改變,而是會作用於政治需要,主導政治需要的走向,進而對民族政策產生影響。

明初,為了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明朝的民族政策基本上是圍繞著“壹統天下”、“重華輕夷”的思想來實施的。那就是恢復漢族地主貴族的統治,用武力“驅逐路虎”。北伐成功後,面對最初的天下,明朝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不得不想出壹個辦法來緩和尖銳的民族矛盾,建立穩定的政權。由此誕生了“華夷之辨”,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態度從單純的軍事打擊轉變為軍事壓迫和政治訴求的雙重手段。因為明朝看到,在國力還沒有從內戰的摧殘中完全愈合,周邊少數民族還比較強大的現實下,單純的軍事手段根本不足以贏得它所需要的勝利,所以壹方面對內痛斥它為“畜生”、“怪氣”,表面上打著“中外和諧”的騙人旗號, 聲稱“邊關平安,兵士不用”(《明太祖寶訓》對不肯受騙,仍堅決抵抗的少數民族,把這種要求民族自決權的正當行為誣蔑為“不懂禮法”,“刁民本性”(《明玄宗寶訓》卷五)。 這壹時期因民族觀念而實施的民族政策是“化夏為異國”,試圖通過灌儒從思想文化上奴役少數民族,破壞他們的發展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