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陳景潤取得了哪些成績?

陳景潤取得了哪些成績?

陳景潤,漢族,福建福州人,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其最大的成就是1966年發表的“1+2”定理,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裏程碑。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

1999,中國發行紀念陳景潤郵票。紫金山天文臺將壹顆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以示紀念。其他相關影視作品均以陳景潤命名。

誰能想到,陳景潤的成就源於壹個故事?

從65438到0937,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的華英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淵教授回福建參加葬禮,不願因戰亂滯留家鄉。幾個大學得到消息,都想請沈教授來講課,他都拒絕了。由於他是華英的校友,為了回報母校,他來到這所中學給同學們教數學。

有壹天,沈媛老師在數學課上給我們講了壹個故事:200年前,壹個法國人發現了壹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65438。每壹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被證明,所以還是猜測。大數學家歐拉說:“雖然我無法證明,但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它像壹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前方不遠處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陳景潤對這個奇妙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閑暇時,他喜歡在圖書館看書。他不僅讀了中學的輔導書,還如饑似渴地閱讀大學裏的數學和物理課程的課本,因此得到了“書蟲”的綽號。興趣是第壹位老師。就是這樣壹個數學故事,引起了陳景潤的興趣和他的勤奮,從而造就了壹位偉大的數學家。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寫給大數學家歐拉的壹封信,提出了將自然數表示為素數之和的猜想。人們把它們的對應關系總結為兩點:(1)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素數之和。例如,6 = 3+3,8 = 5+3,100 = 3+97...(2)每壹個不小於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素數之和,例如9 = 3+3+3,15 = 3+7+5...99.

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目的是證明“1+1=2”。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從1742到現在的200多年裏,這個問題吸引了無數數學家為之努力,取得了許多成果。雖然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沒有被最終證明,但證明過程中產生的數學方法推動了數學的發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測試每個自然數的有效性。因為自然數無窮多,不可能壹壹驗證。所以壹位著名的數學家說,哥德巴赫猜想和任何壹個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壹樣難。還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數學皇冠上的寶石。

為了得到這顆珍珠,數學家們采用了各種方法。壹種是通過篩選將其轉化為幾乎素數的問題(所謂幾乎素數是指素數因子個數不超過某個素數的自然數),即證明每壹個足夠大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因子個數分別不超過A和B的幾乎素數之和,記為(A+B)。

哥德巴赫猜想本質上是最終證明(1+1)。數學家證明了(9+9),(7+7),(6+6),(5+5).....(1+5),(1+4),(1+3)先後經過艱苦的工作。離(1+1)只有壹步之遙,但卻是非常艱難的壹步。1966已經過去30年了,但是(1+1)仍然是壹個沒有解決的問題。

1966年,中國數學家陳景潤宣布證明了“1+2”,並在1973年發表論文《用壹個素數和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表示的大偶數》,在國際上引起轟動。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塔姆和德國數學家李希特合著的壹部數論專著,原本由十章組成。付印後看到陳景潤的論文,於是以“陳定理”為題印了第十壹章。

這是壹個舉世矚目的奇跡:壹位住在3平方米小屋裏的數學家,借著壹盞昏暗的煤油燈,靠在床板上,用壹支筆消耗掉六麻袋草稿紙,終於攻克了舉世聞名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66”。

陳景潤從小瘦弱內向,只愛數學。計算數學題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枯燥的代數方程讓他充滿了快樂。由於對數論中壹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華受到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哥德巴赫猜想,這個200多年來壹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吸引了成千上萬數學家的目光,卻很少有人能真正挑戰這個難題。但陳景潤卻把它作為自己壹生苦心經營、矢誌不渝的目標。

陳景潤對“1+2”的證明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