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泥河灣遺址群
泥河灣遺址群位於河北省陽原縣東部,桑幹河北岸,化稍營鎮泥河灣村,桑幹河上遊陽原盆地內。
泥河灣遺址群,約654.38+0.77萬年前,古人類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泥河灣標準層記錄了晚第三紀至第四紀的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史,引起了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生物、史前考古專家的高度重視。
200多萬年前,這裏是壹個大湖,湖的周圍,是遠古動物的世界。後來湖水幹涸,湖底露出。由於河流的侵蝕,幹涸的“古湖平原”變成了丘陵、臺地和盆地,泥河灣盆地就是其中之壹。
2.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又稱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 km,武安市東北17 km處的冀南地臺上。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時代。
由於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骼是我國發現的已知最早的家雞骨骼,比最初認為世界上最早的家雞——印度的家雞骨骼早了3300多年。考古上命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光明日報》3月1982,磁山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指南針的發源地。《伊名裁決》也說:“磁州武安縣西南有壹座磁山,產磁鐵礦。《古礦誌》中也記載“伊名治”說:磁山,縣城西南三十裏,為原生礦,故名州。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3.三族文化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國。它被賦予了美與美,中國之源,中國之根。涿鹿的中華三祖文化是以黃帝、顏地、蚩尤為代表的華夏先民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碰撞、磨合、深化而傳承下來的,是由釜山共同創造的,以中華民族公認的圖騰——龍為標誌。
65438年至0992年,歷史學家任昌華通過對涿鹿礬山地區多個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歷史文獻和民俗的考證,首次提出了“三祖文化”,並撰寫了《三祖文化初論》壹書,首次將蚩尤作為中華民族、黃帝、蚩尤的人文始祖。
4.和諧文化
涿鹿,壹片古老的土地,包容並保留著最古老的中華文化之根;和諧文明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源頭,當然也是燕趙文化的源頭。
與文明和諧是中國傳統集體主義最生動的體現。對祖先的崇拜和對家庭乃至社會的責任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西方文化是對神的崇拜,而中國文化是對祖先的崇拜。中國基層社會的家族、宗族、原始宗教活動和既定的村規民約,成為維系我們中華民族整體的重要紐帶。
雖然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相關倫理觀念在現代社會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但傳統的集體主義精神仍然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它將得到進壹步的推進。
與文明的和諧孕育了任俠團結、勤勞、勇敢的民族性格。歷史上,所有企圖侵略我國、奴役我國民族的外國勢力,無論開始多麽咄咄逼人,都以失敗告終。
為了動員全民族保衛國家,抵抗外來侵略,我們始終高舉愛國、敬祖的旗幟,從而極大地增進了民族團結,鼓舞了士氣。可見,和諧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它對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
擴展數據
文化遺產
河北省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經過幾千年的積澱,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資源大省。全省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4046處,包括長城、避暑山莊及其周邊寺廟、清東陵和清西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居全國第三。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30處,居全國首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7項,居全國第二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0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91個,位居全國前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