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武夷山最早的石刻是東晉郭鋪的碑刻,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唐玄宗把武夷山題寫為壹座名山,壹條大江在壹片同亭湖中。北宋時期,黃谷巖兩碑記載了官員祭拜神仙的宗教事件,但均已消失。南宋定都臨安後,政治中心南移,五邑文化興盛。元、明、清、儒、釋、道文化競相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摩崖石刻上得到體現。
在數百方石刻中,有朱手書的摩崖石刻10余幅。他所寫的《劉公子玉碑》碑文長達3725字,是迄今傳世朱手跡中字數最多的書法珍品。其他寶藏,如蔡深(九峰)的風景石雕,詹若水(甘泉)的姬友記,明代戚繼光的姬友誌石刻,清初著名僧人和和尚方以智(吳石)的石刻,都在壹座山上。
武夷山歷史遺留下來的摩崖石刻有500多處。其中歷代摩崖石刻就有450多處,堪稱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武夷山摩崖石刻位於武夷山,具有普遍的文化價值。武夷山屬丹霞地貌,巖體由礫石組成,膠結物為碳酸鹽和粘土,脆性大,硬度低。此外,武夷山地區屬於中亞熱帶氣候,對摩崖石刻的保護難度更大。
2010年,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做了專項,對武夷山摩崖石刻進行監測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官員對此做了專項論證和調查,並將其列為專項保護項目,提供保護資金支持。根據該項目,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與上海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技術實驗室合作。對摩崖石刻的文字塗層進行了科學研究,通過研究和實驗,確定了壹種石材風化小、附著力強、色彩鮮艷的可靠塗層,從而確保摩崖石刻成為壹道亮麗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