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有多少日本兵侵略過中國?

有多少日本兵侵略過中國?

有將近200萬人。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幾次大規模戰鬥,戰鬥在武漢結束,基本穩定了戰局。進入相持階段後,與日軍激戰十余場,並派遠征軍赴緬作戰,沈重打擊了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夢想。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達到了500萬人的高峰。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境內日軍人數近200萬,援助日軍的中國“偽軍”人數超過1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萬)。

擴展數據: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事力量之比較:

1937,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因為中日實力懸殊,所以很驚人。

從經濟基礎來看,日本每年的工業產值相當於6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經濟產值是654.38+0.36億美元,日本當年的鋼產量是580萬噸,而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

日本煤炭產量為5070萬噸,中國為2800萬噸。中國的煤這麽多,只有日本的壹半多壹點。日本石油儲量1.69萬噸,而中國石油只有1.5438+0萬噸。

至於銅,日本是8.7萬噸,中國只有700噸。日本人每年能造1580架飛機,中國壹架也造不出來。

日本人當年生產了744門大口徑火炮,中國連壹門都造不出來。日本人當年造了330輛坦克,中國壹輛也造不出來。日本人當年造了9500輛,中國壹輛也造不出來。

軍艦,日本當年生產5.24萬噸軍艦,中國壹噸都造不了。也就是說,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中國還不能生產任何機械化時代的主戰武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都造不出來。所以,日本在經濟、技術和軍事形式上壹直遙遙領先於中國。

具體到雙方軍事實力的直接對比,可以看出差別更大。盧溝橋事變前,中國海軍和民國海軍有2.5萬人,裝備艦艇66艘,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訓練艦、魚雷艇等,總噸位只有57608噸。

到1937年底,日本海軍擁有285艘,總排水量115000噸,比民國海軍多110000噸。當時有4艘搜索航母。

水上飛機航母2艘,365438+萬噸,戰列艦9艘,27萬多噸。重巡洋艦12,輕巡洋艦21,驅逐艦102,潛艇59,訓練艦1。1艘訓練艦排水量1萬噸。

有5艘潛艇航母,還有布雷艦、海防艦、炮艇等等,還有大量軍艦還在建造中。其中在建的兩艘戰列艦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大和號”和“武藏號”。

壹艘軍艦的排水量是7萬噸,也就是說壹艘日本軍艦的排水量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的噸位。這就是當時兩國海軍的差距。

抗戰爆發時,當時中華民國空軍能投入戰鬥的飛機只有200多架,能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只有600多人。

但是日本呢?飛機年產量1500多架。戰略後期進入極限動員後,日本每年可以生產1萬到2萬架飛機。

中日進入全面戰爭後,日本的海軍和陸軍航空兵共有2700架飛機。它還有艦載機,很多艦載機。

軍隊戰鬥力的差距更大。從人口來說,當時中國有4億多人。熟悉戰爭史的讀者都知道,從拿破侖戰爭開始,各國都采取了和平時期少駐軍,節約經費,多儲備後備部隊的政策。中國恰恰相反。

和平時期養育了民國654.38+0.7萬軍人。壹個4億多人口的國家養了654.38+0.7萬軍人。當時國民黨的現役步兵是182師,還有46個獨立旅,9個騎兵師,加上6個獨立旅,4個炮兵旅等等。

當時中國的儲備只有654.38+0.5萬。當時中國人口那麽多,預備役部隊卻那麽少,可見動員能力很差。

那我們再來看看日本。盧溝橋事變時,日本人口為9000萬。日本統計了多少人?大約有9000萬人。當時日本有38萬人的常備軍,變成了17常備師,4個混成旅,4個騎兵旅,5個野戰重炮旅,3個戰車聯隊,16飛行聯隊,以及部分守備部隊。

日本有個規定,17歲到40歲的男性都必須服兵役,也就是說壹旦戰爭爆發,可以動員1000萬軍隊參戰。

其中,接受過軍事訓練並能迅速形成戰鬥力的,最終達到近450萬人。前面有28萬人,到最後侵華戰爭爆發,迅速增加了幾百萬人。

日本,當時的軍事動員體制已經達到世界壹流水平,效率極高。日本可以利用從朝鮮到華北的鐵路網,掌握了太平洋尤其是西太平洋的海軍優勢,把兵力輸送到中國、朝鮮,很快就輸送到中國腹地。

當時有壹個統計,從朝鮮每周能運兩三個師,從朝鮮每周能運兩個師到滿洲。在華北戰場上,日軍可以在開戰的八到十天內,直接從大陸調運兩三個師。

在沿海戰場,日軍第壹梯隊投入兩三個師需要壹周時間。然後,增加同樣的部隊,八到十天,非常快。

壹位中國將軍曾經對日本人有過這樣的判斷,其實在後來的戰場發展中也是這樣的。它的動員能力甚至超過了中國政府的遠見。

然後就是士兵的訓練。同樣,中國和日本軍隊的差距也很大。那時候,中國的大部分軍人都是文盲。黃仁宇寫了《萬歷十五年》。抗日戰爭時期,他當過排長。根據他的記錄,他發現基層軍官甚至不能指出名單,也不識字。

且不說平時研究戰術,打仗完全靠血性的勇氣,靠冷兵器時代的動員和鼓舞士氣的方法。進攻時,它們密集的隊形中擠滿了螞蟻,像螞蟻和蜜蜂壹樣。但壹旦失敗,他們就各自逃竄,毫無戰術可言。

就射擊訓練而言,當時壹顆子彈的價值相當於中國7.5斤大米或35個雞蛋。所以平時因為這個東西那麽貴,部隊在訓練的時候都不願意打子彈。子彈壹發,七斤半大米就沒了,只能用空槍打。這就導致軍訓質量非常低,槍法不準,體現在戰場上。

因為中國接連失去了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抗日戰爭,甚至戰爭中的中國軍隊,都只能依靠農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來對抗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

並且不得不在戰場上承受慘重的損失。當然,中國贏得了戰爭,這主要是精神、信仰、民族團結和東方智慧的勝利,而不是依靠我們自己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力量,而不是直接的物質軍事力量。

因為歷史的欠賬,壹次次錯過了社會變革和軍事變革的機會。中國人民在付出了清朝重銀、破山河的代價後,為保家衛國付出了沈重的骨頭。這是壹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的教訓。

工業基礎薄弱,人口軍訓基礎差,經濟實力弱。很多年輕士兵即使吃不飽也會上戰場。淞滬會戰,國軍往往上到壹個師基本全軍覆沒,再補壹個師,可以說是人盾。

甲午戰爭,中國的優勢是人口多,地域廣,資源豐富。可以承受時間換空間的戰略部署,縱深比較長。日本拖得越久,對他越不利。

再有就是中國人民用血肉之軀抵抗敵人機槍大炮的勇敢精神,也讓日本人大吃壹驚。

百度百科-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