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策相關論文《發展型社會政策對中國社會政策建設的啟示》
作者簡介
魏亞平,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生(北京100022);
魏雅麗,新疆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講師(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本文在梳理了西方發展型社會政策的理論觀點和政策實踐之後,認為發展型社會政策的理論和實踐為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為新的社會發展政策的重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
社會政策;發展;和諧社會
社會政策是國家或政府為實現社會公正、福利等特定社會目標而制定的,是各種法律、法規、措施和方法的總稱。胡錦濤同誌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什麽樣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面對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社會問題,中國應積極制定適合國情的社會政策。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和諧社會建設實踐中,需要哪些思路來設計中國社會政策的具體制度和機制?這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壹、發展型社會政策的主要理論觀點
1.發展型社會政策的背景
凱恩斯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說過:?人類的政治問題是把經濟利益、社會公平和個人自由結合起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社會政策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公平嗎?我們的普惠性福利政策讓政府背上了沈重的福利負擔而飽受詬病,要選擇強調?受益?福利民營化道路作為修正,市場調節?作為壹種主流思想,它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譽。然而,人們很快發現,市場並沒有像許多政策制定者最初想象的那樣,成為解決福利困境的靈丹妙藥。面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劇變和貧富分化的加深,世界各國政府和學者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的同時,對以往的社會福利政策進行了反思,最終認識到公平、效率和自由都是美好的,但片面追求其中任何壹項都會產生不?漂亮?結果。於是社會政策研究者試圖突破這種二元思維模式,尋找新的改革思路,其中吉登斯的?第三條路?和美智麗在壹起?發展型社會政策模式?作為代表。
2.九把刀?第三條路?
吉登斯認為,西方的福利制度需要大改革,將消極的福利觀念轉變為積極的福利觀念,註重培養個人責任精神和獨立意識,充分發揮各種社會組織和機構的作用,使其能夠為福利制度做出更多積極的貢獻。原來的福利國家會改革成?社會投資國?,?壹個有社會投資的國家的主要原則是盡可能投資人力資本,最好不要提供直接的資金援助?②.這樣,壹個良性的社會也會建立起來?風險?安全嗎?關系和?個人責任?集體責任?關系。強調社會政策不僅要提高福利,還要有利於創造財富。福利消費支出應轉變為教育、培訓和創造就業等社會投資支出,消除貧困的協調行動應納入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戰略。此外,他還提倡使用?福利社會?概念替代?福利國家?混合福利模式。
3.梅芝立的發展型社會政策模式
美國學者梅芝立是發展型社會政策模式的主要倡導者,其核心思想是強調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整合。他認為,提供福利的方式應該是動態和積極的,將社會層面納入發展政策是成功發展的先決條件。?傳統的福利手段,如慈善、社會工作、社會管理等,並沒有從宏觀結構上把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而發展型社會政策則是通過有計劃的社會變革來促進全民福利?③社會政策應該惠及全民,而不僅僅是滿足窮人的需求。他也認同吉登斯關於社會福利的社會投資取向,認為社會福利可以促進人力資本的發展,減少社會成員參與經濟的障礙。要重視社會資本的積累和社區建設,調動包括市場、社區、國家在內的各種制度來提供人們的福利水平。
4.發展型社會政策概述
總體來看,發展型社會政策具有以下特點:(1)社會政策是生產力,不是經濟發展的負擔,而是促進經濟發展,強調社會政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2)強調社會政策的整合,認為社會政策的對象是全體成員,將傳統救助的特殊對象轉變為個人和家庭福利的提供。同時強調不同階段的人都可以享受到社會政策的支持。(3)將社會政策視為壹種社會投資行為,通過再分配政策將社會資源用於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投資,以提高人的能力,對防止貧困和提高國家競爭力具有基礎性作用。(4)強調發展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相結合,這對貧困有害嗎?上遊幹擾?政策。通過社會政策來影響個人的社會競爭力,從而消除或減少使人陷入困境的因素,而不是事後的補救援助。(5)在福利多元化的框架下,政府的角色是制定政策和提供資金,實施由第三方完成。
二、西方發展型社會政策的主要內容
1.就業戰略政策強調包容性。
2000年歐洲聯盟裏斯本會議強調了社會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壹體化目標,並確立了就業戰略的兩個關鍵領域。第壹,促進更多的社會成員融入勞動力市場,增加市場的就業崗位供給,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歐盟針對容易被排除在勞動力市場之外的三類人群制定了具體而積極的社會政策,包括老年人彈性退休計劃、改善工作環境的積極就業政策、促進女性就業的帶薪產假政策、移民就業政策等。第二,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如教育、繼續培訓等終身學習的社會政策,增加社會成員參與勞動力市場的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打破失業、貧困和社會孤立形成的社會排斥的惡性循環。
2.強調投資於兒童和支持家庭的社會政策。
幫助兒童和支持家庭的社會政策是發展型社會政策嗎?上遊幹預?反貧困政策,以區別於傳統的剩余福利制度?下遊幹預?⑤.研究表明,在貧困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對他們的教育機會、學習成績甚至營養狀況都有負面影響,使他們進入成年後更容易面臨就業困難和失業。投資於兒童的社會政策不僅被認為是切斷貧困代際轉移的措施,也是提高國家勞動力素質和競爭力的戰略。
另壹方面,區別發展型社會政策和傳統社會政策的壹個重要變化是,社會政策不僅幫助特殊弱勢群體,而且幫助所有家庭和個人。英國政府鼓勵雇主制定有利於員工承擔家庭責任的家庭休假制度和彈性工作時間安排,讓勞動者有時間參與家庭照顧,實現工作和家庭責任的平衡,保證家庭功能的正常運轉,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從而減少婚姻不穩定的影響。發展型社會政策更強調從預防的角度為普通非貧困家庭提供幫助,而不是在家庭功能受到影響後的補償性幫助。從時間策略上看,發展型社會政策更註重中長期發展政策,而非短期救助和幫助政策。
3.倡導福利多元化,實現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的融合。
多元福利模式是相對於福利國家制度和福利私有化的二元對立而選擇的壹種妥協模式。發展型社會政策要求政府在整個福利體系中保持主體地位,承擔最基本的責任。同時,其他組織、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也以制度化的方式參與社會政策行動並分擔責任。在公共部門和福利項目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項目運營效率;政府用購買服務的方式代替過去的財政撥款,擴大了服務對象對福利機構的自由選擇。使用者付費壹方面體現了個人責任,另壹方面也增加了福利機構的資金來源,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第三,發展性社會政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發展型社會政策為中國的社會發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
發展型社會政策不僅追求社會正義,也追求經濟發展,但要求我們追求的發展是正義的發展,我們追求的正義是在發展中實現的正義。因此,發展型社會政策和科學發展觀為中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科學的發展觀,為我們反思現行社會福利制度和重構新的社會發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建立社會公平與經濟政策並重的社會政策,發展型社會政策倡導促進經濟發展的社會政策理念。這種將經濟發展與社會公正相結合的理念正是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也是與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相壹致的科學發展觀。
2.發展型社會政策是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具體途徑。
首先,發展型社會政策是實現社會公平分配、縮小收入差距、協調城鄉發展的調節器。發展型社會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公眾的利益,所有公民都是其福利保障的對象,強調社會政策的融合而不是分離,將傳統救助的特殊對象變為可以享受社會政策支持的不同階段的人。這不僅僅是?它有利於廣泛的社會團結,也有利於通過補償弱勢群體的利益,使他們享受社會進步的成果,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從而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和諧社會?⑥。
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強調了城市社會政策的發展,忽視了農村社會政策的建設,割裂了社會政策的整合,拉大了城鄉差距。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從制度層面,即?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從什麽角度再次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通過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內涵和外延的清晰解釋,即?適應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逐步建立集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為壹體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制造?發展性社會政策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操作模式。?⑦
第二,發展型社會政策重視維護個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主張通過個人能力的發展來消除貧困。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是不是更根本?。目前我國的社會政策多為應急政策(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助者被動接受救助,只?輸血?沒有嗎?造血?無法真正擺脫貧窮的陷阱。發展型社會政策強調人力資本的投資,認為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體不僅能直接提高生活質量,而且有助於改善個人健康?造血?獲得更多收入以擺脫貧困和排斥的能力。胡錦濤同誌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而制定惠及全民的醫療、教育、就業等社會政策也成為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任務。
3.堅持科學、可持續的發展觀,重視中長期社會政策的制定。
過去,我們總是停留在穩定、效率和再分配這三個短期目標上,而忽略了以抵禦風險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長期社會政策建設。鑒於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德國社會學家貝克提出?全球風險協會?8的概念。隨著市場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無壹例外地進入了這個風險社會。此外,教育、醫療和住房的市場化改革增加了社會成員的經濟負擔,許多家庭長期處於透支消費狀態。然而,過度的生命風險無疑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政府應註重體現中長期戰略目標的社會政策建設,以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使和諧社會的建設得以順利進行。
4.註意社會政策對因改革而失去利益者的補償。
以普及社會保險為目標。無論從社會公平還是協調發展的角度,政府都應該對過去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遭受損失的人進行適當的補償,並制定相應的社會福利政策。改革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目標是逐步建立城鄉壹體化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在這個過程中,壹方面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項目逐步完善,標準日益提高,最終實現社會保險的全民化。另壹方面,政府對人民社會福祉的構建負有不可推卸的主體責任,但市場、社區、非政府組織、第三部門、家庭等。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個人也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
註意事項:
①凱恩斯:凱恩斯選集(下),王麗娜等譯。,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年,第343頁。
2安東尼?九把刀:“?第三條路?和新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68頁。
3安東尼?哈爾,詹姆斯?梅芝麗。發展型社會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305頁。
④梁祖彬:從再分配到社會投資的社會福利政策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⑤張秀蘭:“發展型社會政策: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壹種操作模式”,《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⑥王思斌:社會政策視角下的城鄉協調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河北學術期刊》,第1期,2006。
⑦李應生:《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2期。
⑧楊、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理論》(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24頁。
來源:《新疆社會科學》(烏魯木齊),2009年第3期作者:魏亞平、魏亞麗
點擊下壹頁了解詳情> & gt& gt社會政策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