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透明釉的歷史

透明釉的歷史

1.為什麽燒出來的透明釉是乳白色的瓷器,這是中國傳統的瓷器分類之壹(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

它由含鐵量低的瓷坯制成,用純透明釉燒制而成。湖南長沙東漢墓已出現早期白瓷。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白帆瓷墓中出土了較為先進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現。陜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墓出土的白瓷,胎白釉光,胎釉未見白中閃黃或閃藍現象。

隋代流行白瓷,河南內丘姚興發現隋代窯址。盛唐時期,已考證出北方地區生產白瓷的窯址有河北內丘的姚興、曲陽窯,河南的珙縣窯、鶴壁窯,密縣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陜西耀州窯、安徽逍遙窯等。

其中以姚興白瓷為代表,可與中國南方的越窯青瓷相媲美。在世界上被稱為“南藍北白”,是唐杜甫所稱贊的四川大邑窯。到目前為止,它的起源還沒有確定。南方地區沒有見過唐代的白瓷窯址。

唐代廣州也生產白瓷。唐代白瓷的白度很高,所以有些租來的瓷器,先塗上化妝土,增加燒制後的白度。

到了唐中後期,多采用優質坯體,所以瓷胎加工時少用或不用化妝土,其精品薄、滑、純。五代時期白瓷生產仍以北方為主,唐代大部分窯繼續燒制,其中以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為最大。

所以要減少或不用化妝土來加工瓷胎,河南有的瓷窯也是燒白黑花,表面是透明釉的瓷器;觀/,種類繁多,它向人們展示了自然之美,所以在壹些租來的瓷娃娃上;或”,大多使用高質量的空白。華南沒有見過唐代白瓷窯址;刻在過燒法燒出的器物上,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寫道,青花瓷,晚唐,胎釉無白中閃黃或泛藍現象,口邊無釉,飾以雕花。

泗州窯、蘇州窯在南宋初期就已經有了仿品,幹凈純正,陜西耀州窯;在白釉或白釉中雕刻,變成黃色或部分微藍,以增加燒制後的白度,安陽窯稱之為“象牙白”。但是,由於青花瓷和彩瓷。

五代時期。平定窯除了高貴典雅的青花瓷和五彩瓷外,還有自己的特色,但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現。

景德鎮五代窯址景德鎮五代窯址是中國南方發現白瓷最早的地方。經考證,我國北方生產白瓷的窯址為河北內丘邢窯,白胎質。唐朝鼎盛時,安徽逍遙窯和四川彭縣窯的仿定窯瓷器,屬於北宋初期和登封窯。純白瓷的產量逐漸下降。在光照下,白瓷被歸類為中國的傳統瓷器(青瓷,反射出非常白的顏色。

早期的白瓷已經出現在湖南長沙的東漢墓中,但在樸實無華的白瓷中,有壹種白瓷有時會在裝飾物品上雕刻花朵。陜西省市郊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墓出土的白瓷。

此外,五代墓葬中多次發現帶有“官”字的白瓷,釉面光滑。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陽定窯為代表,質地細膩、幹凈。鶴壁窯和景德鎮官窯白釉燒制成功。

白瓷流行於隋代,曾被譽為唐代姚興白瓷的上品。唐代對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

山西介休,素有“南藍北白”之稱,雜質少,滎陽窯。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白帆瓷墓出土了比較先進的白瓷,對明代白瓷的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官”“色”的盛行。

上海博物館裏有許多唐代的白瓷。河南鞏縣窯五代時期,有人誤以為唐大壹窯;新官”,色澤光潔,胎土潔凈,白瓷純白,釉中若隱若現粉紅色或乳白色。明代永樂年間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

編輯這段晚唐到宋初的白瓷。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精美。

到中間。古樸典雅的白瓷也是喜愛的品種,其精品已變得薄而有釉;官”。

景德鎮除外。晚唐時期,唐代的窯大多還在繼續燒制,屬於唐代,有純白釉或白閃青瓷,並施了壹層透明釉後。

元代純白瓷器的生產已趨於低潮,出現了另壹種以“和”為主、制作精美的定窯。壹般來說;帶“新官”二字的精美白瓷。

白瓷壹般是指白瓷產於鶴壁窯、平定窯、陽澄窯,其中以曲陽窯為最大,其產地至今未查明,且均為釉面,其釉色被描述為潔白如雪、潔白如銀。河南內丘邢窯曾發現隋代窯址;錢刻在薄而精致的輪胎上;釉面潤澤,嘉縣窯、福建德化白瓷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密縣窯”。如果釉中的鐵含量小於0/。

唐代廣州也產白瓷,白度比較高,除了足。其中以姚興白瓷為代表的四川大邑窯,為唐杜甫所稱道,其釉色為乳白色或白中帶青,耀州窯的黃堡鎮、玉華宮窯,堪比南方越窯青瓷。

編輯本段的釉色特征。白釉是瓷器的天然釉,所以有“豬油色”。白瓷的生產仍然主要在北方。它的基本特點是先塗化妝土,輪胎很薄。器皿燒成後,白瓷工藝品——烏龍瓶燈自然會呈現深淺不壹的青色,大多屬於河北曲陽窯、廖白瓷、蔚縣。白瓷簡介中國制瓷歷史悠久。

福建德化曾經燒制過宋代白瓷,都或多或少含有壹些氧化鐵。山西渾源窯。含鐵量低的瓷坯屬於北宋後期,雖然看起來沒有華麗的花紋和色彩。

壹般瓷土和釉:薄而輕胎;;85619,乳白色為凝固脂肪。

2.白瓷的歷史白瓷是中國傳統瓷器分類的壹種(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它是由含鐵量低的瓷坯燒制而成,釉面純凈透明。湖南長沙東漢墓已出現早期白瓷。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白帆瓷器國粹墓出土了壹件較高級的白瓷。然而,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現。陜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墓出土的白瓷,胎白釉,釉面光滑,胎釉已不黃不藍。隋代白瓷普遍,河南內丘邢窯發現隋代窯址。盛唐時期,經考證北方地區生產白瓷的窯址為河北內丘邢窯和曲陽。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陜西耀州窯、安徽逍遙窯等。其中,以興窯白瓷為代表,堪比我國南方越窯青瓷,號稱“南藍北白”,是唐代杜甫盛贊的四川大邑窯。到目前為止,它的起源還沒有確定。我國南方地區尚未見到唐代白瓷窯址。廣州在唐代也生產白瓷。唐代白瓷的白度很高,所以在某些地方。為增加燒成後的白度,至唐中後期,多采用優質坯,故瓷胎少用或不用化妝土加工,其精品薄、滑、純。五代時,白瓷生產仍以北方為主,唐代大部分窯繼續燒制,規模最大的有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黃寶窯、裕華宮窯等。在晚唐五代墓葬中多次出現。多屬河北曲陽窯和遼白瓷。景德鎮五代窯遺址是中國南方發現白瓷最早的地方。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陽定窯為代表。山西介休、蔚縣、平定、陽城等窯也產白瓷,四川彭縣窯仿定窯瓷器曾被誤認為唐大壹窯。此外,河南省的壹些瓷窯也在燒制白色和黑色的花。白瓷生產。泗州窯和蘇州窯在南宋初期就已經有了模仿者。福建德化在宋代也燒制白瓷。元代純白瓷器的產量已經趨於低下,景德鎮官窯蛋清釉的成功燒制對明代白瓷的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代永樂年間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於青花瓷和鬥彩的盛行,純白瓷的產量逐漸下降。除了景德鎮,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其特點是色澤鮮亮光滑,乳白色,燈光下釉中呈粉紅色或乳白色,故稱“豬油色”、“象牙白”。白瓷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除了淡雅的青花瓷和五彩瓷,淡雅的白瓷也是人們喜愛的品種。但在它的簡單中,它向人們展示了它的自然美。白瓷壹般是指胎白,表面有透明釉的瓷器。上海博物館裏有許多唐代白瓷。這些唐代白瓷制作精良,胎土幹凈,雜質少,胎細,白度高。經過壹層透明釉,反射出來的顏色很白。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寫道。據描述,它的胎釉潔白如雪,潔白如銀。編輯此段落。從唐末五代到宋初,丁瑤也有帶有“官”或“新官”字樣的精美白瓷。它的基本特點是:輪胎薄而輕,質地細膩幹凈,潔白無瑕;釉面潤澤,釉呈乳白色或白中帶藍。除了底足,全是釉色。壹般來說,“官”和“新官”刻在胎質薄而細膩,做工精致的器物上,釉色為純白或白底白藍,屬唐五代。它屬於北宋早期,當時它被雕刻在白色或白色釉,黃色或略帶藍色的裝飾物品上,有時還刻有花朵。刻在過燒法燒制的、口邊無釉、有雕花裝飾的器物上,屬北宋晚期。編輯本段的釉色特征。白釉是瓷器的天然釉。壹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壹些氧化鐵。器皿燒制後,白瓷工藝品——烏龍瓶燈自然會呈現出深淺不壹的青色。如果釉中含鐵量小於0.75%,則為白釉。不在釉料中加入白色著色劑,而是選用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進行加工精制,使含鐵量降到最低。這樣,在白瓷胎上塗上純凈的透明釉,就可以燒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北朝範崔墓出土的白瓷中出現了白釉。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見到的最早的白瓷。甜白釉甜白釉是永樂窯創制和燒制的壹種白釉。因為永樂白瓷白瓷很多產品薄到半裸露,可以馬上照出來。在刻有黑釉的薄胎表面,給人以“甜”的感覺,故名“甜白”。景德鎮甜白釉燒制成功。只有在白瓷高度成就的基礎上,才能顯出它鮮艷的色彩。清代還燒制甜白釉。康熙甜白釉呈奶粉色,潔白有光澤,無條痕,又稱乳白色。青白釉又稱影青,是北宋中前期景德鎮窯的獨創。藍白釉含鐵量低,白釉、藍釉,釉層薄而晶瑩。再加上射擊質量。出現壹點淡藍色,其余幾乎為白色,故稱青花釉。有些人稱之為藍白色、暗綠色或暗綠色。南宋時期,青花釉瓷產量劇增,以景德鎮為中心。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也有燒制青花釉瓷的窯。元代以後,青花釉略顯藍色。不像宋代那樣清澈透明。象牙白是明代德化窯的純白釉。由於釉中氧化鐵含量特別低,但氧化鉀含量不是特別高,燒制時采用中性氣氛,所以釉色特別純凈。從外觀上看,顏色光滑明亮,乳白色像凝固的脂肪。在燈光下,釉中隱隱約約出現粉紅色或粉紅色。

3.釉下彩包括什麽及其歷史?它是釉下彩罐瓷器的壹種釉上裝飾。

又稱“窯色”。釉下彩是陶瓷的壹種主要裝飾手段,是在已成型並經顏料幹燥的坯體(半成品)上繪制各種裝飾圖案,然後覆蓋白色透明釉或其他淺色面釉,再放入窯中高溫(1200-1400℃)壹次燒成。

燒制後的圖案被壹層透明釉膜覆蓋,表面光亮、柔和、光滑、不凸出,顯得晶瑩剔透。其特點是色澤保存完好,持續時間長。

我們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下紅瓷、青花釉下紅瓷、釉下三彩瓷、釉下彩瓷等等,都是釉下彩瓷的精細分類。釉下彩是用色料直接塗在瓷坯上,再罩上壹層透明釉,入窯後在高溫氣氛中壹次與瓷燒結而成的壹種顏色。

其突出優點是不磨損,不褪色,無鉛無毒,光滑平整,操作簡單。景德鎮青花瓷是元明清時期釉下彩制作最成功的瓷器,也是中國瓷器的代表品種之壹。

釉下彩包括青花、釉下紅、釉下彩、釉下彩、釉下彩、釉下彩和釉下彩。釉下彩瓷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但當時的瓷器只是簡單地用好時顏料進行裝飾,並沒有刻意繪制裝飾圖案。

真正的釉下彩瓷器應該出現在唐代。當時湖南長沙窯的工匠以氧化鐵、氧化銅為色料,在坯體上繪制不同的圖案,或寫詞、作詩,再施青釉,在1220℃~1270℃燒制而成。

後來陜西黃堡耀州窯、浙江慈溪越窯等瓷窯紛紛效仿。此後,釉下彩廣泛流行,屢創佳作。最典型的就是青花瓷,被世人稱為“國瓷”。

目前陶瓷考古學家普遍認為青花瓷出現在宋代,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更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晚唐。1983年,揚州唐城遺址出土了壹批被認為是唐代青花的標本。可惜實物太少,沒有完整的器皿。

但宋代燒制釉下彩青花瓷並無困難。

4.釉下彩的歷史釉下彩瓷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但當時的瓷器只是簡單地用彩色顏料進行裝飾,並沒有刻意繪制裝飾圖案。真正的釉下彩瓷器應該出現在唐代。當時湖南長沙窯的工匠以氧化鐵、氧化銅為色料,在坯體上繪制不同的圖案,或寫詞、作詩,再施青釉,在1220℃~1270℃燒制而成。後來陜西黃堡耀州窯、浙江慈溪越窯等瓷窯紛紛效仿。此後,釉下彩廣泛流行,屢創佳作。最典型的就是青花瓷,被世人稱為“國瓷”。

陶瓷考古學家普遍認為青花瓷出現在宋代,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更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晚唐。1983年,揚州唐城遺址出土了壹批被認為是唐代青花的標本。可惜實物太少,沒有完整的器皿。但宋代燒制釉下彩青花瓷並無困難。

5.中國瓷器的歷史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是陶器向瓷器過渡的產物。

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西峽縣東峽豐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200年。有鍋和碗。

原始青瓷在中國分布很廣,在黃河、長江中下遊及南方地區都有發現。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在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

首先,它開始出現在浙江省南部地區。浙江紹興上虞縣上浦小仙壇發現東漢晚期瓷窯遺址和青瓷。

瓷質磚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與胎釉結合緊密。從顯微照片中可以看出,青瓷碎片的釉下沒有殘留的應時。

這種釉在外觀和顯微結構上都擺脫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達到了真瓷標準。

東漢以後,浙江越窯等南方青瓷的生產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壹直處於領先地位。紹興、余杭、吳興等地也有窯,形成了獨特的窯系。

所謂窯系,是指壹個名窯和附近或外省的壹些窯都生產同壹類型的壹種或幾種產品,這些窯構成壹個窯系,以主要的、最有影響的窯命名。浙江是中國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區,這可能與它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制瓷業特別發達有關。

越窯生產青瓷和黑瓷,西晉後期還生產青瓷和褐點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入褐色點彩,打破青瓷的單色風格。三國越窯胎質堅硬細膩,呈淺灰色。釉汁純正,以淡青色為主,黃色或青色少見;有碗、盤、壺、盆、臉盆、碗、盒、盤、耳杯、香爐、痰盂、盆、泡菜壇子等日用瓷器。

西晉出現了扁壺、雞煲、燭臺、辟邪器等新產品。南朝佛教盛行,瓷器多以蓮瓣或蓮花裝飾。

從三國到隋朝統壹的數百年間,以越窯為代表的瓷器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它品種多,樣式新穎,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成為讓人壹刻也離不開的電器。此外,南方還有著名的窯址,如梧州窯、湘陰窯和鳳城窯。

北方瓷器的出現晚於南方,在北魏後期至隋朝統壹(公元581-618)的近百年間有所發展。有碗、盤、杯、罐、壺、瓶、盒等。北朝的青瓷。大部分都是生活用品,很少有擺設。

蓮瓣罐是北朝的典型產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圓系、條系之分,都是從肩到腹堆成肥蓮瓣,六八瓣不等,底部有壹圈足。

最能代表北方青瓷制作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縣馮墓出土的四尊蓮花造像。其最大的壹件高約70厘米,從口到肩三周貼花,飾有飛花紋、寶藏紋、獸臉和龍紋。

有六個系列的肩,肩下有六層堆塑,上蓋蓮花花瓣。北方瓷器的制作雖然比南方晚了幾百年,但壹旦掌握了青瓷的制作,很快提高了制作技術和工藝水平,並結合北方的人文特色,導致了白瓷的出現。

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只在於胎和釉中含鐵量的不同。瓷土含鐵量低時,胎為白色,含鐵量高時,胎色為深灰色、淺灰色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發展來說,是從單壹釉瓷發展到彩瓷。無論是褐綠、白黑花、青花、釉裏紅,還是鬥彩、五彩、粉彩、琺瑯,都以白色為陪襯,展現色彩的絢爛奇妙。因此,白瓷的出現對瓷器的發展影響深遠,到了唐代,已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範崔墓出土的10件白瓷是已知最早的白瓷,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南方青瓷,北方白瓷、三彩瓷;湖南長沙窯的五彩瓷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其中長沙窯的瓷器在亞非13個國家的73個地方都有出土,可見其影響力已遍及全球。從其制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棗和棕櫚的圖案以及* * *的寫法來看,可能有專門生產外銷的瓷器。

到了宋代(960-1279),在唐代的基礎上,出現了“丁、汝、關、戈、鈞”五大名窯同時聞名於世的現象。元代(公元1279-1368)是中國瓷器生產的轉折點,在很多方面都有創新和發展。

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國在江西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為其成為明清時期全國瓷器中心和享譽世界的“瓷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元代景德鎮在制瓷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突出的是燒制青花和釉下紅。

青花瓷壹般是指釉下彩瓷器,以鈷為著色劑,然後覆蓋透明釉,經高溫壹次燒制,呈現白底藍花。青花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它壹旦在景德鎮出現,就以強大的生命力迅速發展,成為數百年的生產主流,並遠銷中國各地和亞非國家。釉中紅是壹種釉下紅瓷器,在胎上繪有裝飾圖案,上覆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

釉下紅燒成困難,成品率低,特別是純色少。釉裏紅色澤鮮艷,白底紅花引人註目,很受歡迎。

明代(公元1368-1644)和清代(公元1644-1911)是中國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頂峰。景德鎮“瓷都”的確立,使景德鎮窯統治明清瓷壇數百年,直至今日。

當時,各種彩釉瓷器和彩繪瓷器是景德鎮制瓷水平的傑出代表。陶瓷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進入漢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國逐漸被稱為“絲綢之國”。進入。

6.砂金釉的歷史從品種上來說,古代釉分為單色釉、結晶釉和窯變釉三大類,這壹點我們之前已經說過好幾次了。高溫釉有兩種,從燒成溫度看有中溫釉和低溫釉,從化學角度看有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種。

高溫釉瓷直接在胎上上釉,入窯燒制,溫度1280℃。宋代以前的青釉瓷、白釉瓷、黑釉瓷都是高溫單色釉瓷,元代發明了高溫紅釉瓷和高溫藍釉瓷。壹般1000℃的釉稱為中溫釉,600℃-950℃的釉稱為低溫釉。中溫釉和低溫釉的燒成方法是:先將胎在1280℃的溫度下燒成澀胎瓷,然後施釉,最後在烘箱中烘烤。中溫釉品種少,有孔雀藍釉和氈包青釉;低溫釉發展於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雍正時期,品種最多。可以說,雍正低溫單色釉瓷器色彩的不斷豐富,為甘龍粉彩瓷的繁榮開辟了道路。比如淺黃釉、粉釉、胭脂水釉,都是單色釉瓷器的稀有品種,壹般都是官窯產品,價格也很高,達到6位數以上。這些五彩繽紛的瓷器不僅豐富了古代瓷器的品種,還以賞心悅目的色彩沖擊著人們的傳統審美。

不僅單色釉瓷有高低溫之分,結晶釉瓷也有。宋代的“兔毛”、“油滴”是高溫結晶釉,而清代初燒的爐鈞釉屬於低溫釉。鈞釉瓷器現代仿制品很多。總的來說,雍正、乾隆時期的爐釉流淌痕跡比較大,似山似海,釉面摸起來凹凸不平。仿制品的色彩感覺比較膚淺,斑駁的釉色多為點狀,釉面沒有或很少有流動感,沒有古拙的感人感。

宋代以前中國的瓷器都是石灰釉,特點是釉層薄,光澤強,透明度高,高溫易流動。宋代龍泉窯在釉中加入瓷石,就是石灰堿釉。其高溫粘度高於石灰釉,使釉層增厚。另外,燒制時要註意掌握還原性氣氛。燒制後,釉中有大量的小氣泡和應時顆粒,使進入釉中的光線強烈散射,釉的玉石質感由此而生。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龍泉青釉的配方和燒制工藝,龍泉窯青釉的仿制品已經通過了檢驗,但是造型的仿制品還是比較遜色的,所以在鑒別的時候壹定要結合造型來判斷真偽。

砂金釉是微晶結晶釉,是名貴釉之壹。砂金釉是壹種特殊的釉料,具有金黃色光澤的細晶,因其形狀與自然界中的砂金石相似而得名。

砂金石釉又叫砂金釉,在河北、山東稱為金星釉。這種釉含有金屬薄片和星星,是釉層中形成的晶體。因此,童眼消失釉也是非晶結晶釉的壹種,它像挪威天然沙石壹樣在壹定的光線下發光,使人喜歡。

砂石釉的制備方法:

1.用氧化鐵、氫氧化鐵或針鐵礦占釉料的65438±05%以上,用氧化鋇和鎂脫水硼砂作熔劑和促進劑,可制得黑色,甚至紅褐色和黃褐色的砂釉。

2.在無鉛釉中加入氧化鉻或鈾酸鈉,也可制成綠色砂釉。

7.妳對中國瓷器的發展史了解多少?中國瓷器由陶器演變而來,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到了宋代,名窯遍布大半個中國,這是瓷器業最繁榮的時期。當時,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素有瓷都之稱的江西景德鎮生產的元代青花瓷,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器琺瑯透明如水,胎質輕薄,白瓷器身布滿藍色花紋,典雅清新,充滿活力。青花瓷壹經出現,便風靡壹時,成為景德鎮傳統名瓷之冠。青花瓷、粉彩瓷和彩釉瓷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四大名瓷。此外,還有瓷雕、薄壁瓷、五彩胎瓷,都很精美,各有特色。

彩瓷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壹。“瓷器”和“中國”在英語中是同壹個詞,充分說明中國的精美瓷器可以算是中國的代表。

中國真正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壹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生產技術發展、東漢北方人南遷和重葬盛行的基礎上,以華東上虞和浙江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浙江上虞縣棉觀鎮出土的這件東漢藍釉水波紋四系罐,向我們展示了瓷器燒制技術發展過程中早期藝術缺失的情況。唐代瓷器的生產技術和藝術創作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成熟水平;到了宋代,瓷業興盛,名窯湧現。明清時期,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制,技術都超過了前代。中國的陶瓷工業仍然欣欣向榮,質量高,外觀美。其中著名的陶瓷產地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邯鄲、山東淄博。

清代彩瓷種類繁多,除青花、釉下紅等外,可分為釉下彩和釉下混色兩大類。釉上彩先燒成白釉瓷器,塗在白釉上,再在彩爐中低溫二次燒成。釉面色彩豐富,粉彩、琺瑯色都是釉色。先將釉上、釉下混合色燒成釉下色(即直接在瓷胎上畫花紋,高溫燒成透明釉,以青花為主),再在適當部位畫上釉下色,再進行第二次低溫燒成。青花明礬紅、鬥彩、青花多色都屬於釉下混色。最後形成藍白階級;彩釉瓷器;三個系列的彩瓷。

舉世公認瓷器是中國發明的。瓷器的發明是基於陶器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商代白陶以瓷土(高嶺土)為原料,燒制溫度在1000℃以上,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