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老師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生們都是擡頭聽老師講課,但過了壹會兒,學生們就紛紛低頭了。看到這種情況,老師難免會反思自己是不是上課不好,抓不住學生。其實有時候,原因很可能是PPT的制作。下面從心理學角度給老師壹些建議,可以讓PPT成為吸引學生註意力的“磁鐵”。
壹、頁數=?持續時間和含量測定
如果壹節課有太多的PPT,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學生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消化這些信息,會極大地消耗學生有限的註意力。所以我們要根據壹節課的既定時長(壹般是45分鐘)來確定PPT的頁數和信息量。
那麽如何確定文字和圖片的預留時間呢?字符的預留時間大約等於慢速讀完字符再根據字符數加3~15秒。畫面的保留時間大約等於從整體到局部幾秒鐘的觀察時間。制作PPT時,可以根據這些時間來確定壹節課的字數和圖片數。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學生因為過度閱讀和理解而產生的疲勞,保證他們註意力的質量。
之前為了準備壹堂公開課,在收集資料的時候看到有壹個多達70頁的PPT,裏面有大量的文字。制作老師肯定是想給學生更多相關有用的信息,但是學生真的無法在45分鐘內吸收全部信息。如果不需要用很多圖片,壹節課的PPT頁數壹般不要超過20頁,十頁以上比較合適。當然,不同的學科有各自的特點,可以做相應的調整。
二、背景是什麽?年齡說了算。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顏色、圖案、版面的喜好不同,可以幫助我們選擇更好的PPT背景和插畫。小學生通常更喜歡豐富、鮮艷、多彩的背景,初中生則更喜歡簡單、優雅的背景。高中生和大學生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審美,有設計感的PPT壹定會讓他們眼前壹亮。根據學生的審美特點制作PPT,學生會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就像壹句親切的問候,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他們也更願意接受PPT所傳達的內容。以下四個PPT背景貼合了不同階層學生的審美喜好。
3.妳正確地使用插圖和圖畫了嗎?
與文字相比,圖片可以使信息的傳遞更直接、更迅速,也更微妙。近年來,關於圖形思維與表達的書籍層出不窮,這也傳遞出壹個信號,人們越來越重視和思考圖形在交流和信息傳遞中的作用。恰當的配圖可以讓學生對信息壹目了然,而錯誤的配圖則會事倍功半,影響教學效果。那麽如何正確使用地圖呢?下面給大家幾個建議。
1,能用圖片解決的就不要用文字。
直接高效的圖片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信息傳達給學生,所以在可以使用圖形或圖片的情況下,可以作為首選。比如用中文標註英文單詞時,可以用圖片代替文字。
圖片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接收信息,還可以節省二次轉換(在大腦中將文字轉換成圖片)的時間。同時,大量證據表明,圖像更有利於學生記憶,可謂壹舉兩得。
2.隱藏在圖片中的心理暗示
不同的圖片給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壹樣的,所以在選擇圖片的時候壹定要註意細節。如果同壹個圖在思考,右圖看起來有點兒糾結甚至焦慮痛苦,可能會不自覺地影響到學生,而左圖看起來比較自信冷靜,也會引導學生積極樂觀地思考。
3.漫畫圖還是實物圖?這是壹個好問題。
矢量圖側重於線條輪廓,傳達的信息簡單明了。實物圖註重細節,傳達豐富的信息層次。在選擇圖片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如果下面兩張圖傳達的是拖地的信息,使用上有什麽區別?
4、動畫,用還是不用?
動圖因為能更好地表現變化的過程而被廣泛應用,如數學中表現三維圖形的平面展開圖,物理學中物體運動的軌跡等等。還有壹些老師在制作PPT時習慣性地插入動畫作為點綴,可能是為了讓畫面生動,但這樣壹來,可能會把學生的註意力吸引到動畫上,從而影響重要信息的傳遞。
四、給妳壹個利器——邏輯關系圖標
如果段落或圖片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總分、推斷、對比等關系,利用壹些簡單的圖標幫助學生快速理清各種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減輕學生的思維壓力(刻意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情況除外),節省學生“長期作戰”的註意力。
5.為什麽有些PPT內容讀起來很累?
字符的大小和排版是影響閱讀效果的重要因素之壹。如果文本過小過密,學生閱讀時會消耗大量精力,可能導致後續活動註意力不集中。在字數固定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信息以分頁、切分、分支的形式分散,避免部分學生看到大量的字後產生抵觸情緒。排版時要綜合考慮選擇的字號、字體、行距和使用的頁數。壹般來說,28號以下的字太小,讀不出來。行距可根據字的大小固定為22點或單倍或1.5倍;不要刪減太多聯系緊密的段落,壹般不超過5頁,否則容易導致信息之間的關聯性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