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 (M иг-29,英文寫作MiG-29)是前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實驗設計局研制的單座雙發高機動戰鬥機。預生產型飛機1979年6月首飛,1982年6月投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9戰鬥機的基本作戰任務是在任何氣象條件和惡劣的電子幹擾環境下,在全高度和各種飛行剖面下,摧毀距其200m~60km範圍內的空中目標。所以最適合空中優勢和近距離機動空戰;它後來的壹些型號還可以進行空對地攻擊和近距離空中支援,以對付地面上的活動或固定目標。1978年,美國衛星拍攝到該機從試驗基地起飛的照片,北約壹度稱其為“拉明”l,後來北約給出的官方昵稱是“支點”。
米格-29是與蘇-27並行開發的。當時計劃這兩種戰鬥形成新的戰術航空兵體系。該系統的任務是確保空中優勢,承擔所有前線作戰任務,包括對地攻擊。本來蘇-27重型戰鬥機應該是能滿足體系內各種要求的主力機型,而輕型戰鬥機米格-29是作為明礬的補充機型。然而,進入設計階段後,MGC盡壹切努力使米格-29承擔更多的任務。因此,到1981,該機已成為“微型”前線戰鬥機。換句話說,米格-29同時具備優秀的作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可以獨立作戰,但作戰半徑有限。米格-29(代號9)是在米格-23多用途戰鬥機和米格-25截擊機之後發展起來的。最早的總體方案與後來的米格-31非常相似,機身兩側為進氣道,上單翼,後掠角適中,雙發,垂尾,主起落架為串列輪。後來在蘇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所的參與和美國F-15、F-16、F-17(F-18的原型機)的影響下,對總體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最終形成了翼身融合、帶邊條的中等後掠角、雙垂尾。米格-29不采用電傳操縱,但控制系統配備了先進的CIIY-451自動控制系統。米格-29的L原型機在1977年6月6日首飛。這架飛機和批生產沒有太大區別,然後生產了10個試制批次和8個試制批次的飛機進行試飛。這19架飛機的代號分別為9-01。9-19,其中2號和4號在試飛過程中墜毀。由於12是第壹種批量生產的飛機,國外出版物也將米格-29稱為“9-12”飛機。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爾基的工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6月交付部隊試用。比蘇-27早3年左右裝備部隊。1988年,米格-29在範堡羅航展上首次公開展出。從1986開始出口到古巴、前捷克斯洛伐克、前東德、印度、伊朗、伊拉克、朝鮮、波蘭、羅馬尼亞、敘利亞、前南斯拉夫、馬來西亞(米格-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