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天文臺詳細資料大全(河南登封風景區)

天文臺詳細資料大全(河南登封風景區)

登封觀星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東南13公裏處的告成鎮。它是嵩山風景區八景之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歷史建築的壹部分,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了登封觀星臺,這是中國最早、保護最完好的觀星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築之壹,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普建築之壹。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方面的傑出成就,在世界天文學和建築史中具有很高的價值。

3月4日1961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65438年8月1日,位於嵩山腹地及其周邊的歷史建築(少林寺(常住院、楚祖安、塔林)、東漢三闕(太史閣、少師闕門、齊木塔)、中嶽廟、宋嶽寺塔、惠山寺、嵩陽書院、觀星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中文名:觀星站外文名:登封?天文臺?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高塍鎮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開放時間:8:30-18:00景點級別:國家AAAAA旅遊景區門票價格:40元著名景點:楊儀?姚笛音樂廳?高桌?彈痕周公祠?看著墻?傅銳?杏壇?羊城遺址博物館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之前必讀,景點動態,景點介紹,重點信息,景點美景,景點熱度指數,文物調查,建築背景,建築用途,建築風格,治理開發,歷史保護,建築特色,四季劃界,旅遊信息,建築位置,文物調查。觀星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東南7.5。前後庭院分為七個部分,即照壁、山門、垂花門、周公影站、大雄寶殿、觀星站、天壇廟等。院內仿制安裝了十余種天文儀器。建築背景觀星臺建於元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距今已有700年歷史。它是中國保存完好的天文臺。是世界上比較好的天文科學建築。元世祖忽必烈統壹中國後,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王勛受命進行歷法改革,以恢復農業生產。先是郭守敬創造了新的天文儀器,然後組織了史無前例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27個地方建立了天文臺和觀測站。登封觀星臺是當時的中心天文臺。經過幾年的艱苦觀察和計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終於在18年(公元1281年)編制完成。《授時歷》計算的回歸年的周期是365.2425天,是365天5點49分12秒,比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使用的陽歷和公歷差了壹秒,但公歷是教皇在1528年改革的歷法,比《授時歷》晚了300年。與現代科學計算的回歸年份相比,時間服務的日歷只差26秒。建築用途觀星臺是高大的藍色磚石結構,由臺體和測量尺組成。臺體呈水桶狀,作用是“白天參加日影,晚上觀看北極星,以便只爭朝夕”。觀星臺不僅保存了中國古代標準攝影測量的實物,而且是自周公土貴攝影測量以來攝影測量技術發展的巔峰。反映了我國天文科學發展的傑出成就,對研究我國天文學和建築史具有重要價值。各種天文儀器:沈括浮漏、正字法、起義儀、景觀符號、日晷。除了測量太陽影子的功能,當年的觀星平臺上可能還有觀測星星等設施。元初“四海考”時,在此觀測北極星的記錄在《元史》中有記載:“河南省濮陽市,北極34度太弱。”(“太弱”是古代的8/12)據孫寫於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的《重建元周公廟》,碑文寫道:“磚拜臺觀星。臺上有個漏鍋,滴水向天。”由此可見,恒星天文臺應該是壹個具有測影、觀星、記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登封觀星臺的建築風格為磚石混合建築結構,由螺旋踏面環繞的臺體和從臺北北墻凹槽向北平鋪的石月桂兩部分組成。臺體呈方鬥狀,四壁為水磨磚。平臺高度為9.46米,平臺頂部小房間高度為12.62米。頂邊長8米多,底邊長16米多。平臺四壁明顯向中心向內傾斜,其比例顯示了中國早期建築的特征。平臺頂部的小房間建於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平臺的北墻上有兩個對稱的踏板,人們可以從這裏登上平臺的頂部。圓形踏面邊緣和平臺頂部有1.05米高的臺階和護墻,均為磚墻,用石塊封頂。為了引導站臺頂部和跑道上的雨水,在跑道的每個角落都設置了壹個水道孔,水道出口被雕刻成石龍頭的形狀。在平臺北墻的中央,有壹條上下直通的凹槽,它的東西墻是分開的,南墻上下垂直,距離詩鬼南端36厘米。詩鬼是用來測量日影長度的,所以又叫“測天尺”。它的表面由36塊方形青石板鋪成,下部為磚基。詩鬼長31.196米,寬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桂居住在子午方向。圭面刻有雙水道。在水路的南端,有壹個方形的註水罐;北端有條帶狀的排水槽,排水槽東西兩端有排水孔。池塘和運河的底部南高北低。註水後,整個水渠可以自己灌滿,不用的時候可以把水排掉。在排水槽的下部,有壹個接水石座,是壹個東西向的長方形,上面刻著壹個水槽。管理和發展中國的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元初對古表進行了改革,創造了比傳統的“八尺表”高五倍的表。它的結構、方法和陰影測量原理在元的《文誌》中有詳細描述。當時元代建造的高表記載為銅制,而貴嶼為石制。這張桌子高50英尺,寬2英尺4英寸,厚65,438+0英尺2英寸。它被種植在詩鬼南端的石頭基座上,地面和基座的高度是65,438+04英尺。詩鬼的高度是36英尺以上的桌子,兩條龍被鑄造在桌子的上端。龍的身體半貼在桌子上,壹根6英尺長、3英寸粗的“橫梁”被舉在空中。從橫梁中心到桌子頂部有4英尺,從詩鬼頂部到橫梁中心有40英尺。詩鬼長128英尺,寬4英尺5英寸,厚1英尺4英寸,高2英尺6英寸。GUI表面的中心和兩側刻有刻度以測量陰影長度。為了克服高陰影的缺陷,在詩鬼上增加了壹個根據針孔成像原理制作的景觀符號,以接受太陽陰影和光束陰影。景觀符號下有壹個盒子,盒子的壹端裝有可旋轉的軸,軸上嵌有壹片寬2寸長4寸、有穿孔的銅片,南高北低,根據太陽的高度調節角度。正午時分,陽光穿過景福北側的小洞,在貴福上形成壹個小小的太陽倒影。向北和向南移動景觀符號,尋找從桌子末端橫梁投射的橫梁陰影。這種通過景福小孔形成的束影清晰真實,細如發絲。當光束陰影平分太陽像時,就可以測出太陽陰影的長度。登封天文臺的直墻和詩鬼是郭守敬創建的高度計系統僅有的實物實例。不同的是磚槽直壁代替了銅表。經過實地調查和計算。直墻高度、石桂長度等結構與《元史》所載壹致。從詩鬼的上邊緣到直墻的高度是36英尺,從桌子凹槽的上邊緣到它的上邊緣是4英尺,這是放置橫梁的地方,就在小房間的窗戶下面,非常適合人們在桌子頂部操作。從這裏到桂面有40英尺。通過模擬光束和景觀符號,證明了觀測平臺的測量誤差相當於1/3角分的太陽天頂距誤差。觀星臺現在是對外開放的文物旅遊景點。世界歷史建築之壹的歷史觀景臺,位於登封市東南7.5公裏的告成鎮周公廟,距周公觀景臺20米。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和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65438年8月1日,位於嵩山腹地及其周邊的歷史建築(少林寺(常住院、楚祖安、塔林)、東漢三闕(太史閣、少師闕門、齊木塔)、中嶽廟、宋嶽寺塔、惠山寺、嵩陽書院、觀星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特色觀星臺由臺體、石圭和觀星槽組成。平臺有小有大,形似水桶。臺面是方形的,由水磨磚制成。平臺高度為9.46米,帶平臺頂部的棚高為12.62米。戲臺下側16米多寬,上側約為下側的壹半。在平臺的北面,有兩個對稱的出入口,用磚石踏板和梯子建成,環繞平臺,使整個建築布局看起來莊嚴而雄偉。平臺頂部兩側明顯收縮,建有矮墻(女兒墻)。在平臺頂端兩端的小屋中間,有壹個從底部到頂部的開槽“高桌”。就在槽的北面是36塊青石瓦石圭(俗稱量方)。石桂通長31.19米。天文臺的建立反映了當時中國天文科學的巨大成就。測繪站位於登封市東南15公裏處的告成鎮北部。建於唐代開元十壹年(公元723年)。影子測量平臺也被稱為“周公景觀測量平臺”。平臺以青石為材料,分為基座和石柱兩部分:基座有大有小,呈梯形圓錐體,兩側略有歪斜,寬窄不壹。石柱是表,基座是月桂。四季都圈定在觀景臺上,還有壹個“觀景臺”,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姬旦建造的。是古代先民測量日影、驗證四季的儀器。商朝滅亡後,建立了周朝。正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周朝想在中原建都,也就是洛陽。為了適應政治統治的需要,為東都洛陽尋找準確的天文依據,周公姬旦建造了“望月臺”。中國的傳統節氣分為四天:冬季、夏季、春分和秋分,這是周通過在觀察臺上實地觀察而確定的,從而使春夏秋冬四季得以確定。周公影子站旅遊信息在鄭州火車站對面的長途汽車站坐專車去登封。建築位置中國古代天文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東南15km的高城鎮北部,東經113 08306 315,北緯34 24169 13。中國很多天文學家都在這裏做過天文觀測。《李周地官圖說》載:“以土圭之法,量土之深,求太陽之景(古《影字》,下同)為地中太陽之景,以五寸為尺,謂之地。”東漢鄭玄引用鄭忠的話說:“土圭長五寸。盛夏至日之日,立八尺臺,其景適土歸等,謂之地。今潁川陽城自然。”天文館南二十米處,今仍有唐開元十壹年(公元723年)天文館南宮刻制的紀念石臺,臺南鐫刻“周公景觀臺”字樣。桌高196.5 cm,約為唐尺8尺。桌下石臺座北緣6.6 ~ 37厘米,接近唐尺1.5尺。由此可知,此表類似於屠圭的《李周景觀測量論》。觀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