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盤龍崗,是廣州的城市標誌之壹。現在它是壹個收集和展示有關廣州的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地方。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皇帝朱良祖擴建廣州城,合並宋朝三城(子城、東、西),擴建北城八百余尺。城墻橫跨越秀山,其上建有五層高樓,蔚為壯觀。該建築有“海界威武鎮”之意,故名鎮海樓。
在廣州城市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任何壹座建築能守住長達六個世紀的“城市地標”的位置。廣州博物館收藏的《十三行油畫》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的繁榮景象,商業博物館右後方不遠處的壹棟紅色五層建築引人註目,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壹張外國明信片,主題是清代鎮海樓。
其實很長壹段時間,鎮海樓在外國人眼中是“廣州”的象征,推而廣之,也是“中國”的象征。從明朝開始,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穿過獅子洋,向北經過虎門,沿途可以看到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走近廣州城外,看見振海塔高聳在越秀山上,我知道了廣州。
六百多年來,鎮海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的士兵到了廣州城下,守城的三百士兵在鎮海樓裏呆了十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最後彈藥和糧食都用光了,無壹人生還。如今鎮海樓旁仍有多門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的大炮。
1883年,中法戰爭之際,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赴粵擔任杜詩抗法,以五層樓為陸海軍司令部。1885年,彭玉麟上書朝廷,反對朝廷的吵鬧。然而,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情緒低落的彭玉麟把目光擡向廣州城,寫下了壹副廣東最著名的對聯:“被搶危房還有千千萬萬,誰來挑桶?”五百年後,我安全了,讓我倚欄見劍,為英雄落淚!"
對於這副對聯,有評論家解讀為對聯中的“老侯”是指修建鎮海樓的朱良祖,如今人去樓空,可以證明歷史的滄桑。“讓我倚欄看劍,為英雄落淚!”就像這樣,當彭玉麟因中法戰爭而率軍到廣東防守時。他是鷹派,反對和談,但最後不得不“以英雄的身份流淚”。這幅對聯先唱樓,後寫人。是壹副意境壯美的絕美對聯。
據《鎮海樓名聯談往事》壹文的作者陳樹元先生說,他年輕時隨父親到鎮海樓,看到三樓掛著的木雕對聯。下壹段為《字》(為官銜,為彭字),五樓掛兩廣總督題寫的“鎮海樓”四個字。
也就是說,這副對聯掛在三樓,是彭玉麟親自寫的。彭的手跡後來失傳,被、沈和吳等書法家所取代。現在這幅對聯掛在五樓,是兩個書法家用兩種字體寫的。
美國蓋蒂中心有壹張1900拍攝的鎮海塔內景照片(上圖),顯示的是文昌兩位天神和鎮海塔頂層的關帝雕像。女神面前的香爐上刻著“鎮海塔”二字,可見照片無疑是在鎮海塔拍攝的。照片右側的柱子上,這副對聯上“齊昊,韓笑常掛”的字樣清晰可辨。在底線上,還有壹個清晰的字“衡陽彭玉麟寫了壹本書”。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陽,安徽安慶人。
2.南海寺
南海神廟位於廣州廟頭村,南北向,占地3萬平方米。它是中國古代廣州對外海上交通和貿易的重要場所。該寺建於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世世代代的水手在起錨前和回國後都會來這裏祭拜海神。可以說,南海神廟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廣州的千年歷史。
來到南海神廟,香火鼎盛,神廟的宏偉、古樸、大方並不意外。沒想到的是“鬼看波羅”。在寺廟的東側,有壹個穿著瓷器的外國人的泥塑,舉起左手遮住眉毛,看著遠處。他就是大西司空,古印度的貢使。為什麽中國的寺廟裏會出現這麽“黑臉”的外國面孔?
原來關於這個“黑臉”偶像還有壹個有趣的傳說!
據考古學家黃妙章老師介紹,這個人是壹個叫大西的外國人。清朝宋仁宗時期,大西隨商船沿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來到中國。回來的路上,船停靠在寺廟碼頭,大西司空上岸祭拜南海神,種下兩顆波洛樹的種子,然後迷戀寺廟裏的美景,以至於錯過了返航的船,船上的人也忘記了他,揚帆起航。他在海邊站了很久,看著遠方的路,然後站在海邊。
認為大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友好使者,將以厚葬安葬。後來,為了感謝大西帶來了波羅樹,人們在南海神廟豎立了他的雕像以示紀念,並給他穿上了中國的衣服,使他成為了司空。因為它的雕像看著他種下的波羅樹,民間流傳著“鬼看波羅”的說法,很多人也把南海神廟稱為波羅廟。
3.南越文王墓
又稱南越王墓,是西漢時期中國第二代南越王趙倩(史稱趙虎)的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香港山,中國大飯店北側,越秀公園西側。
趙恒是趙佗的孫子。無論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是其他中國史料,都沒有記載趙恒的生父是誰。《越大石悅紀權書》稱為趙的兒子。[4]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第壹代南越王趙佗去世。由於他死時100歲,他的兒子都死了,他的王位傳給了他的孫子趙倩,他成為了第二代南越國王。
趙倩登基兩年後,135年,閩越王乘機對南越邊境城鎮發動戰爭。趙恒繼位後不久,國內人心仍然不穩。這時,他不得不上書漢武帝,說明閩越入侵南越的事實,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漢武帝稱贊趙倩的做法,說他忠於自己的諸侯地位,不互相攻擊,並派王惠和韓安國兩位將軍討伐閩越。漢朝軍隊過南陵之前,閩越王的弟弟虞山造反,殺了閩越王,投降了漢朝,於是漢朝軍隊停止了討伐。
後來漢武帝立虞山為新的閩越王,並派中醫嚴鑄出使南越,向趙倩通報處理閩越的情況。趙恒得知此事後,對燕柱表示深深的感謝,並告訴燕柱,南越剛剛被閩越入侵,處理完後,他去了漢朝的首都朝見皇帝。後來,太子趙被送回漢朝,與燕王朱棣共同守護。
晏殊走後,南越的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向趙恒進諫,勸他不要去漢室都城,以免被漢武帝扣留,如果回不來南越,那就是亡國的局面。因此,在接下來統治南越的十年裏,趙恒再也沒有借口生病去朝鮮看望過漢武帝。
125年前,趙恒病重,其子趙請求漢武帝返回南嶽。趙恒死後,趙繼承了的王位。
趙恒在位***12年。他病了很久,性情軟弱,也沒做出什麽成績。雖然在閩越入侵南越的時候,他巧妙地把武帝搬出去,讓武帝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對付閩越。但此舉也使趙佗時代壹直是南越諸侯國的福建和越南脫離了與南越的藩屬關系,直接受漢朝中央控制,實際上孤立了南越。
與此同時,漢武帝找了個借口,派燕柱以表彰趙倩忠於職守的名義,邀請他進京朝見漢武帝。最後,被迫將兒子趙送給漢武帝10年,為以後南越內部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歷史記載中,南越國第二代國王南越王文,壹直被稱為。1983南越王墓發掘後,在出土印章中發現了趙恒玉璽和文興皇帝金印。考古學家確認“趙恒”應該是。也有可能是班固抄寫《漢書》有誤,後人根據《漢書》更正《史記》中的“錯別字”,以致壹錯再錯。
然而,壹些學者對筆誤理論提出了異議。學者如於天池、秦、藍日勇、梁、秦才鸞等。,在他們的《古代南越史》壹書中,認為不可能記載南越國王的名字。在他們看來,《史記》記載趙建德的事跡是在位時間最短的,所以記載南越文王名字的偶然是不存在的。而且文王在位期間,與漢朝往來頻繁,名字的筆誤更不可能。
他們認為是趙佗之子,是的父親(或是趙佗之孫,是的弟弟)。被趙佗封為太子,還沒即位就去世了。趙虎把趙恒生前用過的印章帶進了墳墓,以示紀念。
4.陳家祠
清朝光緒年間,廣東幾位陳姓宗親提議在廣州修建省立陳氏宗祠,全國各地的陳姓民眾踴躍響應,慷慨解囊。
1892從北京傳來喜訊:壹個叫陳的孩子被任命為花童軍。這對於在建的祠堂來說是錦上添花。族人驚訝不已,喜出望外:建廟的功效竟然如此有效!於是壹場更大規模的籌款活動開始了。
1894年,宏偉精致的陳氏宗祠宣告落成。這座祠堂就是著名的陳嘉廟。陳的兒子陳,是東莞市鎮人。他也是建造陳嘉神廟的幾個支持者之壹。
陳五歲求學,六歲師從廣東歷史著名學者陳力。他是壹個勤奮的少年,天生聰明。他十歲就能背誦五經。有壹天,父親的兩個朋友方文炳(東關公公廟四君子之壹)和方應熙來訪,晚上喝酒,看見陶博晚上讀書,寫了壹副對聯叫《細燈夜讀》,請陶博回應。陶博回答說“晚上喝酒的時候月亮很高。”聽完之後,方文炳對Xi說“這是個好丈夫”。方應熙嫁入陳家,把二女兒許配給陳。
21歲,陳中狀元,25歲鄉試第壹名。陳力老師更是贈送陳對聯,勉勵他“文章高如羅福鼎,科迪必中狀元”。可惜這種說法並沒有“壹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回參加考試,居殿試第壹名,即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把“傅玄賽區”寫成了“宣威賽區”,因此他被擠出了第十名。幸而鹹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龢為他據理力爭,稱他為秀才,於是改居第三,成為東莞歷史上唯壹的文學探子。
之後,38歲的花探陳先後考取雲貴魯鄉試,擔任館校對,武英堂編修,國史館主編,憲法編纂館壹級顧問等職。雖然沒有高官厚祿,但對於陳,這個人並不天生逢迎,他也可以稱得上正直。即使在甲午戰敗和戊戌變法的沖擊下,陳也不為所動,不為所動。
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占首都,光緒和慈禧倉皇出逃。陳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他就親身見證了李鴻章99年代表中國簽署擴大香港與英國邊界專條的屈辱。兩宮回京後,陳加入南書房,並被派往日本留學。回國後成為江寧的秀才。陳十分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遊說和說服海內外華人利用華資辦學,振興中華。
1906年,陳協助時任兩江總督段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了國內第壹所華僑學生學校,旨在培養華僑學生的漢語和普通話,並以陳命名——暨南學校,即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作為學術顧問,還兼任暨南學校的監事,並親自制定學校章程和預算。這從他對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就可以看出來。
參考資料:
鳳凰網-清朝兵部大臣是否青睞鎮海樓?
人民網-中國寺廟裏站著壹個“黑面鬼”?
百度百科-趙薇
百度百科-南越文王墓
百度百科-陳